遇到自己喜歡的職業
是一生的幸運
楊繼傑
因為要參加區教育局組織的教育工作座談會,回顧了自己的從教經曆,寫成了我人生中第三份履歷。
第一份是大學畢業時,系主任看着我的履歷說:如果每個畢業生都有這麼漂亮的履歷,我們系就業率還有什麼壓力哦!宜賓市人事局上司看了履歷當場就簽了我,還沒畢業“鐵飯碗”就被塞到手裡,當時沒感覺,現在回想,年輕時真的算是被命運眷顧的開挂青年啊!
年輕人的履歷,被“七大獎八大狀”塞得滿滿當當,就想證明自己很優秀。當初的我,也不例外。
但經過歲月磨砺的我,再次提筆寫履歷,卻不知除了生辰八字和證件号碼,該寫些什麼。倒不是因為“無所為”故而“無所寫”,更多的應該是,年輕時那些覺得引以為傲的事和物,那些一路過五關斬六将收獲的證書和獎狀,已算是人生百态中波瀾不驚的常态,不值得去“高調”。現在的我,可能《莊子》看多了吧,“子非魚”思想越來越重,似乎更看重生命中内心的成長和收獲。
這幾年老是去翻心理學的書,很想研究清楚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結果,越看越迷糊,因為很難按照書本去給自己歸類,好複雜的人啊!既然這麼複雜,那就按照心理學的推理方法,從出身童年和家庭成長環境去找原因吧!
我出生在甘肅一個叫“長征”的地方。雙職工父母為了躲避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又為了完成爺爺“要個孫子”的孝道業績,在懷我的十個月裡,東躲西藏,終于讓我呱呱墜地。因為爸爸在國企的職業特殊性,我的讀書生涯颠簸得很:今年在甘肅,明年在陝西,後年可能又在山西或湖北,反正就是這樣“四處求學”,一直到了要讀高中,才把學籍落到甘肅。估計童年習慣了變化的生活,是以一直都不喜歡“一成不變”。成年後,總想讓生活多點變化,比如心血來潮就去學樂器,想體驗一次樂隊人生;比如去考記者證、導遊證、瑜伽教培師證……在大家覺得我“沒定性”“愛折騰”的時候,我在享受生活無限可能的快樂。當然,愛生活、愛折騰、愛文藝的“業餘詩人”爸爸,和愛運動的退役運動員媽媽,對我童年的影響挺大的。因為發現了這點,是以我在工作中,特别喜歡讓家長重視自己的三觀、言行對孩子的影響。
當然,也因為童年一直沒有固定人際關系,我對人情世故的概念很薄弱,别人有發小,在我的世界裡,童年的短暫玩伴都是模糊的記憶。國中的時候寫過小小說,把自己的那些有印象的好朋友都回憶進去了,但是大學搬家時父母不小心把我的“寶貝”箱子搞丢了,于是我對童年的回憶更加模糊了。
爺爺是個參加抗美援朝立過功的退伍老兵,90多歲了提起黨和國家還是熱血沸騰。爺爺的家訓第一條就是忠于祖國,老楊家不許出叛徒。在這樣的環境裡長大,我已經把愛國教育理念刻進了DNA,是以不管國文課的唐詩宋詞,還是大課間的體育活動,都會不自覺地滲透進愛國主題。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大緻内容就是“讓孩子不得空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愛國教育,用大國情懷,撐大孩子的世界觀和格局,一個心裡裝了大愛的人,是不容易為一點小事小情就抑郁寡歡的。”
回想國小、國中、高中時代,留下最深印象的并不是學習,而是爸媽看書、把比賽背《辭海》當休閑娛樂的情景。我爸喜歡寫詩,尤其喜歡寫模仿毛澤東風格的詩,寫了就去投稿,即使一次也沒被采用,也不影響他的創作熱情,他會樂此不疲地在廠裡的員工報紙和黑闆報上發表自己的作品。在他們的熏陶下,我覺得學習是件很有趣的事,隻要願意學,就可以考第一。
學生時代,慶幸的是每個學校都很重視儀式感和素質教育。甘肅村小的校長,每周升旗都會穿上發舊但洗得幹淨的灰色中山裝,上衣胸口口袋插一支鋼筆,鄭重地帶領大家升國旗唱國歌。每周的勞動課,校長會帶着全校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給操場周圍種樹,校長教我們如何把樹坑挖好,當然大多數村裡孩子都會,笨的是我這個“城裡娃”,第一次學種樹,興奮得晚上都想去學校給自己種的樹澆水。
20世紀90年代的北方農村,屋子裡都是用火爐生火,是以一到深秋,學校就會組織一次上山砍柴活動。每個班由班主任帶領,帶上幹糧和水,拉着架子車,每個學生扛個鐵鍬,浩浩蕩蕩地從學校出發上山。女老師比男老師還兇猛,拉着男老師比賽,看哪個班先把車裝滿。于是這個山頭有人丢“煙霧彈”說“我們裝滿喽!”那個山頭有人馬上喊“才裝滿啊?我們都坐下開始啃第二塊幹糧嘞!”另一個山頭又喊“柴也滿了,幹糧也吃完了,走嘞,回去嘞!”整個山谷,一波一波地回蕩我們的笑聲。回來的路上,老師還會讓我們把一部分柴火放在孤寡老人家的門口。
在村國小習的那兩年,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我人生中治愈般的存在。
國中時,每年雷鋒學習日,全校出動,老師帶我們去掃大街,幫街道兩邊商店擦窗戶,去敬老院打掃衛生。于是我有幸一上午收到了幾十個人的“謝謝”,當時覺得:小小的我居然可以做這麼有意義的事啊,當雷鋒真是太有意義了啊!是以當老師後,組織學生一起勞動啊、做公益啊,一起做有意義的事,是為了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這份快樂,也是為了帶自己去重溫那份快樂。
心理學在找當下言行原因的時候,不會“就事論事”,而是從童年開始翻,是以我“叭叭叭”回憶了這麼多與工作無關的學生時代。
但是我是真心覺得,清楚記得學生時代的自己,才能在當老師時候,及時換位思考,不會站在“我是你老師!你這樣的學生我見多了!”的角度去對待學生。我不想讓從我手裡經過的學生,因為我的言行,多一份不堪回首的回憶,這樣我的人生也會多一份遺憾。
高中的時候,我的叛逆期來了。爸爸“叛逆期”好像也來了,不甘一生風調雨順,從國企辦理早退,想在中年時“展翅高飛”,自己創業。從此,家裡開始“熱鬧”起來。我似乎過了一個根本不想回憶的糟糕的高中三年,隻想考到很遠的地方,遠離這個環境。
2009年,在宜賓教了一年聯考班,雖然他們成績考得很不錯,我還被教育局點名表揚了,但是那一年是我最不“享受”當老師快樂的一年。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是他們把我帶進了那個不想去回憶的回憶了吧。試想一下,高中的時候,如果哪怕有一個老師在我迷茫的時候,對于我的求助給一個有效回應,哪怕來一句鼓勵的話,而不是高高在上一頓打壓式教育,也許不會給我留下這麼大的陰影。
如今我當了老師,看到搗亂叛逆的孩子,想起高三時的自己,沒法坐視不管,因為自己淋過雨,是以想盡自己所能,為别人撐傘。是良心所使,也是為了抱抱當年的那個自己。
混了三年高中,本着攢了三年“逃離——越遠越好”的心思,甯可讀外地二本也不讀本地一本的我,迷迷糊糊讀了師範學前教育專業。因為專業自己喜歡,課程自己感興趣,是以大學四年過得一路開挂。一等獎學金拿不離手,還拿了國家一等勵志獎學金。大一開始做各種兼職,做得最長久的,就是去兒童潛能開發中心當親子教育講師,去貝因美主持全國冠軍寶貝大賽,去當兼職舞蹈老師……感謝四年的大學生活,我參加了好多比賽,發展了好多興趣愛好,讓我重塑了人生,治愈了高中三年之痛,是以在别人用“你考不上高中就會……”來給孩子威逼施壓的時候,我采取的是“利誘”:“哇!同學們,人生有可能的話,一定要上一次大學,太棒了,為了這個快樂的人生四年,讀書吃再多的苦都值得啊!”大學的充實生活,讓我沒有了對老師這個職業的厭惡,反而想做個快樂的老師。
大學做親子教育那兩年,學生和家長帶給我的成就感,讓我堅定了當個良心老師的事業決心。有學生在我暑假回家,哭着喊着讓媽媽買火車票,要來陝西找我。有家長非要把我變成她的弟媳婦拉着我去相親,包括我老公,也是家長為了幫她女兒把楊老師從宜賓“搞回内江”,“設局”讓我嫁回了内江。
2009年到現在,學生和家長依然會常常聯系我。在宜賓的學生帶孩子來内江找我,第一次見面孩子就沒有陌生感,因為媽媽會經常和人說起當年那個“看起來比我們還小的楊老師”……
是以當了這麼多年老師,能堅持一顆初心和保持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不忍辜負學生和家長的那份心。
正式成為編制教師,緣起于2008年12月。大四第一學期快結束了,正在邊準備考研邊糾結要不要去當兵的我,被系主任叫去招生辦。迷迷糊糊進去,看到辦公室坐了一圈人。“做一下自我介紹吧!”中間一位很有福相的女士邊翻我履歷邊跟我說。雖然我還不知怎麼回事,但還是做了個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後其他人也陸續問了我一些專業問題和私人問題,我就有一說一地作答。最後那位女士問我要不要簽約,給我解釋說是今年新政策,教育局、人事局和用人機關一起來學校選人。雖然我到現在也不清楚當年是個什麼政策,反正就這樣糊裡糊塗拿到了“鐵飯碗”。去了宜賓市高縣職高,教幼師專業的舞蹈創編和兒童文學課程。2010年,校長推薦我去大學上課,教大專生的教育心理學。
2011年,為了愛情,裸辭宜賓工作到内江參加公招考試,到東興區機關幼稚園任教。
在宜賓高縣的兩年,是我當老師自信心爆棚的兩年,因為幫學校拿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獎,也給學校組織了很多活動。校長和教育局在我辭職的時候,說了很多感激挽留又祝福的話,這些話一直溫暖我到現在。一個年輕教師的奮鬥熱情,就在那個時候被點燃了。
給學生上傳統文化課
幼稚園教師的工作量大、任務重,收獲也很多,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我意識到學前教育并不僅僅是唱歌跳舞讀兒歌、畫畫手工六一節。一個孩子和家庭的教育方式甚至生活态度,可能在孩子幼兒期就形成了。尤其是2016年借調到漢安國小接觸了國小生後,我更明白了該如何去做幼兒教學工作。培養孩子閱讀愛好和習慣,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鼓勵他們獨立思考,大膽創新;引導他們去尋找生活中熱愛的事情,尊重孩子去堅持自己專注的事;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受挫能力……在培養孩子方面,幼稚園老師要去努力的地方太多了。當然,如果老師能從自己的角度,讓新手家長或者迷茫家長也開始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并願意去嘗試學習和改變,那就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漁”,做老師的功德又+1。
和學生同台表演
雖然當幼稚園老師在我看來是功德最大的事,但是身體拖了後腿,在又生了一次大病後,我開始反思:再有十年我還有體力,能能量滿滿地和孩子們從早八蹦跶到晚六嗎?于是果斷決定改變,考到國中去當老師。
老師們都會說,國中孩子最難教了,但我卻在教了國中生後,感受到了最多的快樂。叛逆期的國中生,在我這裡是最好拿捏的,與其說是孩子們好幸運遇到懂他們的老師,不如說是我好幸運,遇到了每天都讓自己快樂加倍的孩子。
中秋節帶學生做月餅
雖然大家看到的是我這個比較“特立獨行”的奇葩老師,帶着學生做了那些挺成功的“大事”,但我也感受到了國中教師的無奈。
比如國中之前孩子學習興趣、習慣、能力都沒有形成,錯過了培養關鍵期,尤其我們學校,好多都是鄉鎮國小畢業的留守兒童,寫個請假條都不會,一行字裡錯字三四個的孩子比比皆是。還有家長在外打工,老人看孩子,孩子除了打遊戲什麼都不幹。這樣的孩子放在班集體裡,已經很難跟得上步伐了,讓老師陷入了“不管,這麼小就被耽擱了,管他,全班教學步伐就拖得沒法正常前進了,耽誤了其他孩子”的糾結。
還有一部分孩子,國小教學死闆以背和記為主,國中面對“活”起來的知識内容,背不過來了,學習很吃力。還有那些學習能力本身一般,但藝體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無法考上示範高中……
是以,在國中階段,老師除了更正學生之前的學習方法,查漏補缺以前虧欠的知識點,還要為學生上高中、考大學做準備。如果我把國中學生教笨了,那他高中三年會過得多痛苦啊。
分析半期考試試卷
老教師給我介紹經驗,怎麼讓老師省力氣、學生分數高?比如作文,中考打分原則是字迹工整、字數夠、不偏題就可以得高分,沒必要像培養文學家那樣對學生要求那麼嚴。但是我是知道國文素養國中不積累,高中沒機會。鼓勵孩子多寫多練,幫他們投稿《内江日報》“百草園”欄目;組織班上學生編《妙筆生花集》,将他們的優秀作品訂成冊,内部傳閱;定期組織詩歌創作大會、辯論會、飛花令、古詩詞大賽、“對穿腸”對聯比賽……這些看似中考不考的内容,卻讓孩子受益聯考乃至一生。
送教下鄉
之是以覺得心理教育和德育始終不能松手,就是因為我教了三年大學,也跟蹤了大學生的畢業生活。我發現,讀書“得行”的孩子,畢業後不一定能“風生水起”。有換了很多個機關都待不長久,每次換機關都在我面前埋怨機關的人和事、根本不檢討自己的問題,還不停發洩負能量被我拉黑的“學霸”;有很有才華,但做人沒底線,介紹他去朋友公司上班,結果“不講武德”差點把朋友公司整垮,最後因為原則問題自己锒铛入獄的“才子”……反倒是心态好、素質好的孩子,畢業後走向社會如魚得水:遇到困難不抱怨不氣餒,做人靠譜做事有回應。
是以在我的三觀裡,心理健康和素質教育,是一定要去重視的必修課。如果一個大學生因為心理健康和人品出了問題,那從家長到老師到學校,都有責任。
因為熱愛,是以主動。除了以上工作經曆,我還會想辦法去接觸更多的學校和學生。比如去聯盟希望國小支教,去自貢私立學校免費上課,甚至去新疆玩,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鬥膽去給當地少數民族孩子上一節課……
帶學生周末去鄉下玩泥巴
随着年齡增長,積累沉澱越來越多,當老師也覺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不但沒有産生職業倦怠感,反而幸福感越來越多。偶爾的迷茫和無奈,也會自己想辦法克服。
也聽到周圍人對我說:“哎呀,這麼能幹當老師可惜了。”關于這句話,如果當成别人對我的表揚,我一笑而過。但如果當成對老師的定位,我會很不舒服。為什麼能幹的人,當個一線教師就“可惜”了呢?如果把老師定位成隻會搬運知識、沒有其他特長,那怎麼指望他帶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優秀學生呢?
在給學生講《我為什麼活着》《敬業與樂業》那幾篇文章的時候,我會說:活着不是單純為了名利雙收、事業有成、讓别人看得起你,也不是單純為了“随心所欲”,而是為了行動上去做有意義的事、内心能收獲充實滿足感。
這個世界上太多人分不清“工作”和“事業”的差別,不懂“成功”和“成就”的意義。也有太多的人,一生都陷在“月亮與六便士”的痛苦中,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别人眼裡的成功,還是自己心裡想要的收獲,很重要。
很慶幸我有一個當老師的熱愛,它一點都不難完成,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自己滿意。月亮與六便士,可以輕松都擁有。希望二十年三十年以後,我還能這麼說:“好慶幸,高高興興教了一輩子書!”
本文内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繼傑(内江市東興區勝利中心學校國文老師)
供稿:内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