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三位恩師校長
謝奉才 手稿 曾向紅 整理
我的三位恩師校長,是我人生中的三位貴人,也是我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其學識才能及人格魅力影響了我一生。他們是内江縣龔家鄉中心國民國小校長謝廷宣、内江縣立女子中學校長鄧學成和川南内江師範學校校長鄒作聖。這三位先生,不僅是我的恩師校長,也為民國時期的内江鄉鎮國小抗戰文化教育、内江女子中學教育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家鄉的師範教育作出過重要貢獻,值得曆史銘記、值得後人緬懷。
一、國小校長謝廷宣——他是我的伯父,也是一位在家鄉積極宣傳抗戰文化的鄉鎮校長
我1935年12月出生在内江縣龔家鄉的“謝家糖坊”。那時,我們四世同堂的“謝家大院”建在龔家鄉鄉場邊,我就讀的龔家鄉中心國民國小地處鄉場最熱鬧的中心地帶,校長是謝廷宣(族譜家譜字輩名謝明揚),他也是我的伯父。伯父從小習讀私塾,國學底子厚實,先就讀于四川法政學堂,後畢業于雲南陸軍講武學堂,曾在蔡锷軍中任職,抗日戰争時期返鄉,擔任龔家鄉中心國民國小校長和龔家鄉鄉長,還兼任高年級的國文老師。
伯父校長知識淵博,見多識廣,作古詩,寫對聯,讓人感到樣樣在行,書法也特别漂亮。他還是位珠算高手,他教我打算盤,左右開弓,兩手同時開打,九九歸一,又快又準。小時候,在伯父的房間裡,我還見過那張他在蔡锷軍中任職時的戎裝照(帽上插有羽毛),威風凜凜,年輕英俊,好有氣場。
伯父是位受鄉人敬重的抗日校長。他經常在龔家鄉宣傳抗戰思想。“國破山河在,中國不會亡!将士在前方作戰,我們在後方出力!”這些抗日思想逐漸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他為龔家鄉中心國小的孩子們創作了抗日童謠《一二三孫中山》,編導了抗日街頭劇《今天我賣抗日糖》,組織學生在學校和鄉場戲台上演出。他任校長時,學校還接納過兩位失去了家園、從關外颠沛流離逃難來的年輕老師,是一對夫妻,一直住在學校。伯父校長還組織學生參加“一進制錢抗日代金券”義賣活動,孩子們領了代金券,在“逢場天”(趕集日)拿到鄉場上的茶館去義賣,收到的錢交學校,再由學校統一上交縣府,支援前方川軍抗日将士買禦寒棉衣。龔家鄉的國小生們接受了抗日思想的洗禮,也為抗戰大後方四川的鄉鎮抗日文化貢獻了微薄力量。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仍記得伯父校長為我們小孩子創作編寫的那首抗日童謠《一二三孫中山》,當時龔家鄉中學國小的娃娃人人都會念唱。
一二三,
孫中山;
五六七,
林主席;(“林主席”,指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八九十,
蔣委員長坐飛機;
坐飛機、扔炸彈,
炸死日軍千千萬。
……
街頭劇《今天我賣抗日糖》主角國小生金芝,由我的同班同學堂姐謝奉蘭扮演。我雖年齡小,也沒有閑着,就在台後幕下幫腔助唱。劇中台詞,至今也還記得幾句:
日本鬼子稱霸王,搶占我東北,殺害我同胞,實行三光政策。我的年紀雖小,今天來賣抗日糖。
蔣委員長吃了我賣的抗日糖,指揮戰鬥有力量,買起槍炮送前方;林主席吃了我賣的抗日糖,組織青年男女上前線;校長吃了我賣的抗日糖,教育學生宣傳抗日出力量。
……
由于伯父伯母無子嗣,就收我和弟弟做了義女義子(幹女兒幹兒子),特别是在我父親1942年因籌措抗戰款項、遭遇車禍因公殉職後,伯父伯母更是對我們姐弟倆視如己出,關愛有加。伯父校長常教我寫字、練毛筆字,還督促我練習珠算。伯母何香雲,知書達理,從小就教我背《三字經》《增廣賢文》。她還炒得一手好菜,家裡來了客人,都是她做主廚。伯母娘家在内江縣銀山鎮,每次回娘家,總是帶上我一起去享受親情的溫馨。時至今日,一想起童年時伯父伯母的呵護,一股暖流就會在心中流淌。
二、女中校長鄧學成——最難忘她組織的一場辯論賽,對我們女中的學生來講無疑是一場“開竅”啟腦的洗禮
龔家鄉國小畢業後,我考上了縣城裡的中學,從鄉下走進了内江縣城。先是在内江縣私立沱江女子中學讀了一學期。1947年9月至1949年底,我轉學在内江縣立女子中學讀國中。由于縣城離家較遠,加之交通也很不友善,我就一直是在校住讀。在女中,我遇見了第二位恩師校長鄧學成。女中的學習、鄧校長的教導,是我人生第一束啟蒙光源,開啟了我一片新天空,如同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既學習了現代文化知識,也逐漸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的能力。
鄧校長是位靈魂帶有香氣的海歸女校長,在德國柏林大學學的油畫專業。她言行舉止非常優雅,很有風度,喜歡穿中國傳統服飾旗袍、走一字步,舉手投足間由内而外散發出一種從容、優雅與自信,展現了東方女性之美,那時我們女生都覺得自己的校長是最美的女神。這張1944年6月女中學生畢業合影中,依然能窺見鄧校長那份深植于骨子裡的氣質,即使放到今天都能感受到這位學藝術的海歸女校長的獨特魅力。
在鄧校長執掌下,女中的教育理念現代又超前。她有一顆寬廣的胸襟,對學生總是關心關愛,在每周星期一給全校學生的集體訓話上,常常告誡啟發女孩子們,“看事情,要更高些、更遠些”。她寓所的客廳、書房和卧室對女中學生全部開放,還把留學歐洲在柏林大學學習期間的幾十本影集相冊放在客廳和書房供同學們觀看欣賞,讓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女娃娃眼界大開。她是想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自己所走之路,來引導啟迪女孩子們,要走得更遠,飛得更高,埋下了我們睜眼看世界的種子。她指導女中高中部的學生自己編排上演曹禺的話劇《雷雨》,對女生們具有思想啟蒙的積極意義。尤其難以忘懷、意義特别深遠的是我讀初三時,她指導全校女生(包括國中部、高中部)舉辦的那次題目為“女子該不該打入廚房”的辯論賽活動。
這場沒有結論也沒有标準答案的辯論賽,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引導我努力成為一名堅強、獨立、智慧的女性。當時我就覺得好稀奇好好玩,竟然還有無答案的這種形式的比賽。(筆者注:類似改革開放後國人才逐漸熟知的“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隻有辯題及正方反方,無結論的形式)
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認為在女中經曆的這場辯論賽,确實是一場解放思想、啟迪思維、開動腦筋的辯論會。班号是單數的班級,如1班、3班、5班、7班、9班……屬于正方,辯題是“女子應該打入廚房”。班号是雙數的班級,如2班、4班、6班、8班、10班……就是反方,辯題是“女子不應該打入廚房”。我記得這場辯論活動進行了整整一個星期,每天下午辯論4個小時,女中全體同學均需參加,要麼是辯手,要麼是觀衆。
辯論賽有結束之時,獨立思考無終止之日。那時我周圍的同齡姐妹,大多是不識字的文盲,即使少數像女中學生一樣讀了些書的,也多半早早生兒育女走進家庭。經過這場“啟蒙運動”,通過一周辯論下來,感覺我周圍的女生們個個都在獨立思考:“我是否要做一名職業女性?”“我是否該進入廚房?”當時,我雖然隻是觀衆,沒有像辯手那樣公開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但在心底裡也開始暗暗有了想法,“女孩子有學問有本事,在社會上站得穩腳,能自立自強,不依靠誰,是最好不過的了。獨立自主的職業女性最有魅力,我不願意,也不會被打入廚房。”(整理者注:看來這場辯論賽對母親的影響确實很大。記憶中母親的精力大都放在事業上、放在教學上,很少進廚房。做飯炒菜等家務事一般都是由父親和外婆來完成的)
三、師範校長鄒作聖——他的堅守與正直,指引并開啟了我做一名合格數學教師的職業生涯道路
1950年,我考上了内江師範學校中師班。師範三年,經曆過四任校長,印象最深的就是鄒作聖校長,他是我的恩師。人的一生,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那幾步路,走對了影響一生。鄒校長就是我走在關鍵岔路口時,幫助引導我走路的導師。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内江師範學校,辦學位址在内江郊區桐梓壩的山上(筆者注:即後來的内江師範學院老校區)。我們上課在半山腰的青磚黑瓦的“三棟教室”,女生宿舍在山頂上的“尼姑庵”。當時絕大部分同學家裡都非常窮,隻有一雙鞋。遇到下雨怕把鞋打濕,晚自修結束後回宿舍就把鞋子脫了提到手上,打着赤腳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回山上“尼姑庵”宿舍。夏天還好,要是寒冬臘月,回到宿舍一雙腳凍得通紅,好一陣子失去知覺。還記得“尼姑庵”附近是荒郊野嶺的亂墳崗,遇到打雷下雨電閃雷鳴時,墳崗周圍磷光閃閃,膽小的女生吓得抱成一團。不過,那時辦學條件雖然艱苦,但同學們過着嚴肅緊張而又歡快喜悅的校園生活。我們這屆學生在1950年入學,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屆内江師範生。那是一個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年代,大家珍惜學習機會,學校充滿着蓬勃向上的精氣神。
鄒校長是一位博學多才、有高尚人格魅力和執着信仰追求的民盟盟員。他襟懷坦蕩、正直厚道,做事公正、堅持原則,很受師生們敬重。記得在1951年,他作為内江教師代表,光榮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初等教育大會”。那時候内江人能去北京開大會,是非常不容易的喜事、大事。當時我們師範的老師和同學,歡欣鼓舞,奔走相告,人人羨慕。
由于鄒校長是民盟盟員,他還教我們班的《共同綱領》這門課。他講解《綱領》深入淺出,我受益匪淺,第一次知道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民族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建國綱領,在新中國憲法産生之前,起着臨時憲法的作用。
鄒校長任職期間,很重視對學生幹部的培養,根據工作需要,會把學生幹部選派出去參加一些社會工作,比如選去做“土改”工作隊的記錄員、協助做“抗美援朝”宣傳工作等等。這對我們學生也是一種成長鍛煉。
在師範讀書,我除了學習成績好,各方面表現積極、争取上進,擔任了班級團支部書記。到畢業時,根據綜合考評,我可以繼續深造、保送上師範學院。但當時内江團市委要選留我去中學做專職團幹部。此時,我自己也迷茫,也苦惱。一方面,我很想上大學,想繼續在數學專業上有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當時家裡沒有經濟來源,生活非常困難,弟弟馬上要上國中,我也很想早點工作幫扶家裡。況且,當時自己的前途自己也做不了主。在這關鍵的岔路口,是鄒校長頂住壓力,堅持要推薦我去讀大學繼續培養,走專業發展的道路。在推薦會上,他果斷表态:新中國百廢待興,急需專業人才。謝奉才同學學習成績突出,又喜愛數學,應該讓她繼續深造,走專業發展的路子。鄒校長高瞻遠矚,是在保護自己的學生,像我這樣成分高、出身不好的人,在那個特殊年代,要做專職團幹部,前途可想而知。如果沒有鄒校長當年的堅持,就沒有今天的我。正因為恩師校長的極力堅持,才圓了我上師範學院學數學的夢,也才有了後來做數學教師的職業生涯。
總有一些事,讓你難以忘懷;總有一些人,讓你肅然起敬。三位恩師校長影響改變了我的人生路。這些潛移默化的教育,令我受益終身,影響了我的一生。最好的紀念是傳承,最高的緻敬是奮進。大學畢業後,我也像恩師一樣,成了一名教書育人的老師,堅守三尺講台,愛生如子,無怨無悔為家鄉内江的中學教育事業耕耘貢獻了一生。
回首過往,一路都有恩師相遇,何其幸運!
謹以此文,紀念緬懷三位恩師校長:謝廷宣、鄧學成、鄒作聖。
後記
我的母親謝奉才已離我而去。因為母親遺留的手稿,我有幸能與那個遙遠年代交流。母親的手稿不僅是塵封已久的個人往事記錄,也是對民國和新中國初期家鄉内江教育的點滴補充。母親是沱江水甜城甜滋養大的女性,她的人生經曆和故事對于了解内江那個時代的風貌和文化教育有着珍貴的價值,承載着曆史的記憶與内心的感悟。
顯然,母親不僅僅是位受人喜愛、德高望重的數學老師,得益于所受的教育,她的文筆同樣流暢,一邊講述着自己的故事,一邊保持着理性的眼光審視着腦海中的記憶。曆史是一面鏡子,它反映了過去的事情,更折射出時代印記和人性人格的溫馨與光輝。人生的曆練讓母親知道這些東西值得擁抱,值得書寫。
斯人已逝,篝火長燃。筆者作為母親的女兒,希望這些人、這些事,能被更多的人知曉,把那個時代為家鄉内江教育做出過貢獻的既普通又不平凡的人與事記錄填補下來,感受那些既屬于母親個人也屬于家鄉共同的情感與記憶;希望這些人、這些事,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實踐中,激勵家鄉教育工作者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建設美好家園,綻放自信自強時代的新風采。
本文内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謝奉才(女,1935年12月生,貴陽師範學院數學專業畢業。退休前系四川内江市第一中學高中數學教師,擔任數學教研組長28年。2022年6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