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通訊員 張玮 黃小豔

實習生 張樂昕

9月5日上午,湖北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培智五年級,33歲的何立玲迎來了她新學期的第一節課,這也是她産後不到兩個月複出的第一課。10年來,作為志願者的她,不拿學校工資,奉獻給這些天生缺陷的孩子們無私的愛。

一堂課教會學生一句歌

11時5分,上課鈴聲響起,何立玲滿面笑容地走進培智五年級教室。這個學期,每周四是她在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固定教學日。她負責該班“唱遊與律動”學科的教學。該學科通過音樂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聽覺、認知、語言、動作、溝通交往的能力。“就像正常孩子學語數外課程一樣,這門課也是特教中的主課。”該校校長張加榮解釋。

熟練地插入U盤,調好視訊,新學期第一節課何立玲選擇歌曲《小美滿》作為教學内容。按下播放鍵,歌詞伴着旋律一同流出,坐在第一排14歲的峰峰(化名)最先有了反應,他輕晃腦袋,模仿視訊中的畫面伸出雙手,手指時而張開時而閉合,在身側與胸前來回比畫,口中則斷斷續續地哼唱着。

然而由于學生間的個體差異較大,并非每個人都能像峰峰一樣感覺并主動模仿,更多的孩子需要在何立玲的幫助下邁出學習的第一步。目前她所教學的培智五年級學生,坐在教室裡上課的隻有12人。有的患自閉症,有的是唐氏綜合征,有些存在智力障礙。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何立玲在課堂上

11歲的浩浩(化名)是一名輕度自閉症患兒,喜愛畫畫,識字量大,但幾乎不與人交流。課堂上,他是為數不多遲遲未能進入學習狀态的學生之一。何立玲熟知班級每一位學生的基本狀況,她慢慢走到浩浩身邊,彎下腰将窩在椅子裡的男孩扶起,“伸出左手和老師擊個掌好嗎?”一句話重複了兩三遍,男孩終于緩緩伸出左手與老師相碰。

課堂上何立玲需要密切觀察每一位學生,及時糾正他們的動作與發音,40分鐘裡,她不停遊走于學生之間,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培智五年級的學生共同唱出了《小美滿》的第一句歌。

何立玲說,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耐心、細心與愛心缺一不可。早在教學之初,因缺乏經驗,她曾将第一節課的教學目标設定為教會學生們整首《靜夜思》。然而,就是這樣一首普通孩子的啟蒙詩,第一個字教了一節課都沒能全部教會。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和學生擊掌交流

她還記得2014年,學校剛剛成立,她教第一節課時的情景。首次以教師身份正式教學,何立玲對此十分重視,提前抽出一整天的時間準備課件。然而,課堂上當面對12個孩子卻隻有兩三個安坐聽講的局面,何立玲慌了神,有的學生下位鬧着要出去,有的出于好奇要去觸摸教學用的一體機,盡管有2個老師協助課堂管理,她還是忙得焦頭爛額。那次課後,何立玲的自信心備受打擊。

但多年來追夢的熱情怎會被一次挫折澆熄?何立玲主動找到學校其他老師溝通交流,校長張加榮的一番話,為她指明新的方向。“這些孩子雖然從年齡上看已經不小了,但或多或少在語言、了解、認知、行為等方面有些缺陷。在教學中,可以試着從生活入手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二次教學,何立玲拿出“公雞”“雞蛋”等生動的圖檔,瞬間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甚至有學生指着圖檔,口中模仿着公雞的叫聲。何立玲抓住時機,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發音訓練,教學進度的推進與第一節課相比順利了許多。自那以後,她找到了打開學生語言功能的鑰匙,經驗與方法日益豐富。

特殊教育是慢的教育,特殊教育學校老師的教學成果也并非以量取勝。在何立玲10年教學生涯中,一節課教會學生一句詩、一個手勢或是一句歌往往是常态,“我不指望孩子們能學多少,哪怕學會一個音節,以後能正常交流就很滿足了。孩子們每一次微小的進步,對我而言都是極大的鼓勵。”何立玲說。

一個決定影響一輩子

在保康縣城關鎮繁華的主街邊上,有一家“南方家具城掌上明珠家具商場”,在當地小有名氣。這是何立玲父親白手起家創下的基業。何立玲的父親是天門人,17歲那年獨自一人來到保康打拼,從挑着扁擔進山入鄉做家具,到如今在城裡擁有自己的家具商場,其間的不易與艱辛,何立玲自小便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風雪天,她看着父親挑起沉重的扁擔,獨自一人進山打家具,衣衫單薄,腳踩草鞋。父親的背影在她心底烙下深痕,這讓她從小便有一顆對弱勢群體的悲憫之心和想要幫助他人的善良。

2010年,何立玲進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就讀特殊教育專業,當時的她不會知曉,填報志願時偶然做的決定會影響她一輩子。

學習期間,何立玲對特殊教育、特教學生群體有了些了解,在參與志願服務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特教學生及其家庭的不易,畢業後成為一名特教老師,任教于特殊教育學校的想法,在她的心間生根發芽。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何立玲在上課

2013年,何立玲從學校順利畢業,得知家鄉保康即将成立特殊教育學校,她欣喜若狂。然而,現實卻讓她的夢想不得不按下暫停鍵。“玲玲,我年紀大了,幹不動了,這家具城由你接着幹,怎麼樣?”望着父親日益蒼老的面龐,何立玲陷入兩難抉擇。

在何立玲的記憶中,飄雪的冬日,父親的場景始終鮮明。拒絕父親,任其一生的心血付諸東流,無論如何她做不到,然而多年來的夢想同樣不易割舍,難道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在父親的支援與鼓勵下,何立玲找到當時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葉發源,提出想發揮專長,做一名志願者、免費教孩子們的想法。葉校長在請示相關部門後,考慮到學校成立亟需專業人才的現實,破格同意了她的請求。2014年9月,何立玲正式加入保康特校,獲得了每周一次的珍貴執教機會。10年來,何立玲珍惜每一次教學,從來不因生活、工作上的事由影響到她在特校的教學進度。2016年春,懷有身孕的何立玲挺着孕肚,堅持教學至臨近生産。

回顧這些年,何立玲笑言,“做志願者教師,源于熱愛,始于責任,久于充實,終于品性。”

一份責任延續一生情

在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提高認知、了解及語言溝通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站在教學的終點,如何幫助孩子們在走出校園後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則是特校與千千萬萬個特殊學生家庭當下或未來所面臨的巨大挑戰。

楊陽(化名)是一位聾啞人,十多年前恰逢何父工廠招工,便前來應聘,一起來應聘的,還另有一位身體健全的人,楊陽是以對求職并未抱有期望。善良的何父經曆過創業的艱苦,了解殘障人士的不易,懷着恻隐之心,何父最終錄用楊陽作為工廠家具安裝工。到如今,楊陽在家具廠已經工作了18年。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用心教每一個孩子

父親的善舉影響着女兒,何立玲也将學生招進了自己的企業。18歲的鄒強(化名)雖有智力障礙,但四肢健全,愛勞動,是班上的小班長。臨近畢業,鄒強的父母正為孩子的前途擔憂,何立玲卻跟他們商量,讓鄒強來自家工廠試一試。這一試,就留了下來,如今在家具廠每月能掙3000多元。

在課堂内教學,在生活中幫扶。正如《小美滿》歌曲中所唱,何立玲說,她沒什麼大願望,将這份愛與溫暖延續,守護更多“折翼天使”是她未來要一直堅持做下去的事。

目前,位于鄂西北的全山區縣保康,有180多名适齡殘疾兒童,分布在11個鄉鎮的170多個村。為讓每一個特殊孩子都能“有學上”“上好學”,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成立了送教專班,深入保北和保南片區,為孩子們送去知識的火種和希望的陽光。七年來,累計行程超過6萬公裡,為全縣80多名适齡殘疾學生送教上門。

何立玲也從送教上門中汲取堅持下去的力量。看着一些孩子因身體原因不能走進課堂,她久久無法平靜。“和他們比起來,我們正常人的困難都不是困難,能幫助孩子們哪怕一點都心安。”10年來,她把特教當成自己的事業,也樂于把自己當成特教學校的一員,積極融入這個友愛的集體。為了友善外地招聘老師的生活,何立玲從自己的家具城裡精心挑選餐桌椅、床頭櫃等家具慷慨送出。學校的集體活動,她不僅出謀劃策,甚至還叫來家具廠的勞工幫忙幹活。

新學期第一課,她隻教會學生一句歌曲,卻深受學生和家長歡迎

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

張加榮校長說,這些年學校曾對外招聘過老師,以何立玲的專業能力和教育背景,完全可以通過考試成為一名正式老師,但何老師家族生意還需要她去照顧。“能把一件事堅持做10年,并且做好的人不多,何立玲是一位。”,她說,何立玲在保康縣特殊教育學校純公益教學的這些年,真正做到了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對每一次教學認真,是一位值得被學生們喜愛,被同僚們尊敬的好老師,特殊教育需要更多像何立玲一樣善良優秀的老師,去為更多的特殊孩子帶去溫暖與希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