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凡是自然界中的好東西都是緩慢的,就像太陽一點點升起,花一朵朵開,糧食成熟,細水長流,這些東西都是慢慢的。相反,那些驟然的都是昙花一現,甚至是災難。欲速則不達,是以别太着急。過去很多做的很好的診所,至少都是經曆了小幾年的積累沉澱。未來診所在進化,時間會縮短,但依舊是穩中求進,慢慢成長。這個長期主義的事業,慢慢成長。竹子定律,根基深厚,爆發才強大。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來源:診鎖界

作者:王雷(id:yizhuxingzhongyi)

編輯:宗正

封面來源:pexels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這是個問題,但不是結論,值得具體分析。

從行業資料、市場趨勢、診所現狀來考慮。

1、診所數量:2023年全國診所31.9萬,中醫診所8.63萬。環比來看,其中社群衛生服務中心減少283,鄉鎮衛生院減少164,村衛生室減少5785,診所(醫務室、護理站)增加36552,新增中醫診所11900。基層醫療機構的大增減,市場變化明顯,千絲萬縷,我們要看走向和密度。

1)3年疫情結束,2022年底《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釋出,開診所的門檻進一步降低。從23年的增長來看,雖然24年已經放緩,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但以後的診所數量肯定還會繼續上升。《規劃》提出了到2025年中醫醫療機構數達到9.5萬個,再等5年,也就是2030年,預估中醫診所的數量至少會達到10.4萬左右,這五年是進入良币驅逐劣币的主流階段,“髒亂差黑”和“牛鬼蛇神”搞的醫館診所生存空間會空前縮小,進入夾縫中生存的階段,連鎖和個體優質診所将是主流,優秀的畢竟是少數,投資建設和營運管理診所會更理性和穩健,是以增速增量不會像前五年那麼大。基于幾個關鍵因素:中醫藥服務的普及和需求持續增大,持續增長的趨勢,政策環境的支援,醫療人才數量和品質的提升,技術進步和醫療服務品質的提升,整體市場遠沒有達到飽和,還會良性增長。

2)業内專家和投資機構評估,待中醫診所數量達到11萬左右,會有大量資本資源進入行業,收購和建立,助推行業走向規範化和品牌化,邁向标準化和成熟化。但大陸的中醫診所數量市場容量具體多大?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中,可能影響這個資料走向的因素太多而且很多充滿不确定性,很難預估。這個對于現階段當下已經營運的診所發展去太深入考慮,其實意義不太。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2、就診人次:大陸14.1億人。2023年基層醫療機構就診人次49.4億,環比增長6.7億,占所有診療人次的51.8%。原因有三個:基層診所數量增加,覆寫地區增加;門診統籌政策全面落地,到診所看病也能報帳,盡管額度較低(應該是2000),盡管24年開始嚴控使用品質和減少數量;國家一直在推行分級診療制度,鼓勵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力度還會加大。

1)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12.8億,在基層醫療機構的總人次占比26%。在全國醫療服務診療總人次(95.5億)的占比隻有13%。這類可以初步看出中醫診療服務的需求和供給情況,一是表明中醫服務在滿足人民群衆健康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醫療體系的明确定位和調整,流向和選擇中醫就診的人次還将大幅度提升(這裡面有三個重要原因,中醫診療優勢普及,經濟情況走向,政策導向),還将拉大中醫診療服務的占比,這還不包括承接預防、康複、保健、養生的大健康行業的服務人次體量。

2)截止2023年,全國已設定公立中醫館4.17萬個,99.5%的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和99.9%的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2023年大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基于中醫類醫療衛生機構在提高人民健康水準、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将繼續提升中醫服務覆寫面和可及性,就診人次的密度将加大擴散到二三級城市;

3)診所的接診人次,遠不到飽和。100—300平方的中醫診所,不包含自帶流量且隻開中藥的名老專家自己開的診所,而是1-2名中醫+3-4名治療師+1-2個藥劑前台這個人員配置的中醫診所,在這個診療面積來看,大家認為一天的接診人數飽和量是多少?

A、内科從接待、診斷、開方、配伍、煎藥、離開,中間四個環節都需要專人時間服務,10+20+60=90分鐘/客?外治從接待、診斷、治療、醫囑全程幾乎也是需要專人專項服務,平均10+30=40分鐘/客?營業時間,市場大約80%以上的診所是12小時+,假如我們隻算内科診斷開方時間,配伍和煎藥服務時間可以分割和延推,醫生除去休息時間2小時,再除去交叉時間1小時,完全用于診療的時間6個小時,1-2人可以接診36-72人;而外治,均算40分鐘每客,市場上的外治老師時間是最長的,很多通班都是8個小時以上,我們就算完全診療7小時,3-4名可接診33-44人。一個這樣的診所可以接診69—116人,不過絕大多數營運管理流程管理不規範成熟的診所,大都會忙得飛起來。目前能達到這樣每日門診量的診所占比能有多少?

B、從我了解的100+診所的門診量分析,趨于這個模型和配置的診所,平均每日門診量10人以下的占比約60%,10-20人的占比月約25%,20-30人的占比約10%,40人以上的占比約5%。從這樣的單體診所來講,本身門診量是遠遠沒有達到飽和。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3、醫療密度:鎮上有幾家中醫服務機關?縣城有多少中醫診所?地級市有多少家中醫服務機構?市場情況是否做過資料、政策分析?省會級城市目前是中醫診所數量承載的優質土壤,因為醫療資源靠前。中醫診療是整個醫療體系的核心部分,我們不能隻單一隻分析中醫闆塊,還是從整體醫療的密度做一些總結分析會更全面。

1)從醫院數量來看,重慶、成都、北京、上海、天津、杭州、西安、武漢、哈爾濱、青島位居TOP10。西南地區前20強的醫院中,重慶占據7席。成都的醫院數量僅次于重慶。在川渝地區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下,兩地衛生健康領域也在同步實作一體化。

2)從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來看,北京、重慶、上海、成都、廣州、杭州、鄭州、天津、武漢、深圳位居TOP10。北京執業醫師數量約12萬,位居榜首。重慶、上海、成都也在8萬人以上。

3)從衛生機構床位數來看,重慶、上海、成都、北京、鄭州、廣州、武漢、杭州、哈爾濱、長沙位居TOP10,重慶已超過20萬張,上海、成都、北京也在13萬張以上。這也是衡量地區醫療水準的重要名額。

4)從城市常住人口來看,重慶(3191萬)、上海(2476萬)、北京(2186萬)、成都(2140萬)、廣州(1883萬)、深圳(1779萬)、武漢(1377萬)、天津(1364萬)、西安(1308萬)、鄭州(1301萬)位居TOP10。其中,有4個城市我還格外關注。

A、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是長江上遊地區經濟、金融、科創、航運和商貿物流中心,全國唯一兼具五種類型的國家物流樞紐,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長江經濟帶中發揮示範作用。是國家“大後方”戰略的核心重城。

B、成都是國務院批複确定的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是重要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城市、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機關駐地。是國家“大後方”戰略的核心重城。

C、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中國光谷緻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武漢正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準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四大功能為支撐的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一帶一路”陸地突破戰略的核心重城。

從幾項資料中能看出,北京、上海、重慶、成都各項醫療名額穩居前列。相比之下,深圳僅在執業(助理)醫師數量上排進前十,而另外的關鍵資料處于中下遊水準。人才都是往高處走,有多少醫療人才會流向重慶、成都這個大後方?但我個人認為還有一個潛力特别巨大的城市,那就是剛才提到的武漢,主要從國家層面的發展定位需求去分析。

同行同道們,已經進入這個行業的,看下自己在什麼城市吧,大環境對個體診所的影響其實是很大的。而想進入這個行業的朋友們,看下自己适合去哪個城市土壤發展呢?我的一個觀念:強者,就應該去這些城市,優秀的診所模型更應該在這些城市生根發芽,大連鎖的根據地也應該紮根在這些頂級城市。但二三線城市市場,遠不到飽和,競争情況也是較平,還可以大展手腳,接下來三年是布局的好時機呀,甚至是優秀的青年中醫開診所的首選,也是各大連鎖必然下沉的戰略重地。榕樹家1600+的診所,内行朋友可以了解一下各城市的現有數量占比和拓店計劃數量占比。從此個人認為,市場戰略眼光和布局,劉宇董是名副其實的大戰略家。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4、感覺飽和:很多從業人員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這個感覺主要來自于周圍同行診所多和自己診所客戶少的感覺。是以,這裡面有主觀的認知,客觀來講部分城市級區域,更準确的應該是商圈級區域,确實存在數量趨于飽和的情況。好商圈,三公裡半徑十來家是常态。兩方面的數量感覺,這是大多從業人員的判斷結論主要來源。

1)就成都各區域而言,青羊、武侯、高新、華陽、雙流、成華、龍泉、郫都、新都等的核心商圈,三公裡半徑幾乎大都是有超過10家以上的診所數量,競争氛圍非常濃厚。其中有的新診所一天門診量就幾個人,還有零蛋的情況,自己不強大,選擇的區域和商圈要格外謹慎,選址的綜合評估沒有一個月的全面分析,甯可錯失鋪面,也不要沖動選擇。

2)市場需求份額在增大,診所數量在增加,經營三年以上的診所越來越多,生存能力已經基本在小區域市場站穩腳跟,而新進來的診所已經更理性更謹慎,基本都是做好準備心中有數的診所,都是相對的強者呀,接下來競争必然會持續加劇,不過是區域良性的競争,大都是綜合能力較強的診所之間競争,這是行業走向成熟化必然要經曆的階段,這是好事,優勝劣汰的規律。對于目前經營比較艱難的診所,不僅要思考如何找準定位、打造差異化優勢,還要思考如何提升營運效率,為患者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大都需要調整和改變。

3)近一個月和醫館診所的很多創業者、臨床人員、管理者以及行業MCN平台老師溝通,都在提到如何破局的思考。長期在一線的人,整個思考基本都是圍繞流量,如何拓客引流。而身份立場更高清的人,看得更深入,當下診所要生存發展,長期性真正的破局關鍵,在于模型的調整,要聚焦定位清晰下的經營結構的調整,要從科室病種差異化、技術品相體系、團隊人才配置體系、成熟化營運體系驅動幾個核心方面,沉下心去認真思考、實踐、總結,去探索調整,練好内功,這才是持續和良性和根本。小作坊的狀态和能力,短頻快拿來主義的思想和觀念,對于診所模型,個人建議把面積邊界控制在80-120平米,每月盈虧平衡4萬以内,隻有在可承受資金成本的空間下,才有時間去思考、調整和進化。

願中醫診所行業的強者,越來越多。需要越來越多,也必然會越來越多。當下的艱難,讓人興奮,這可是破繭成蝶的關鍵機會呀,曆經苦寒盛開的梅花,你們不覺得更讓人陶醉嗎。現在開始,在艱難中,給自己一個強者的心态和狀态吧,才配得上接下來的美好。

你發現沒,凡是自然界中的好東西都是緩慢的,就像太陽一點點升起,花一朵朵開,糧食成熟,細水長流,這些東西都是慢慢的。相反,那些驟然的都是昙花一現,甚至是災難。欲速則不達,是以别太着急。過去很多做的很好的診所,至少都是經曆了小幾年的積累沉澱。未來診所在進化,時間會縮短,但依舊是穩中求進,慢慢成長。這個長期主義的事業,慢慢成長。竹子定律,根基深厚,爆發才強大。

為什麼很多一線中醫從業者感覺中醫診所市場已經飽和?|作者專欄

/ END /

// 本文來源:診鎖界

// 作者:王雷

❖ 慎重聲明:本文内容僅供學習交流,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圖中圖檔基于CC0協定,已擷取授權,如有疑問請聯系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