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這個東西在我過去的生活裡,就像一盞明燈,照徹了我的靈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了一點點光彩。
——巴金
友情是巴金生命中的“明燈”,巴金有很多朋友,也有說不完的友情故事。徐彙區圖書館(徐彙區土山灣博物館)聯合巴金故居,共同策劃推出紀念巴金先生誕辰120周年主題活動“巴金書房”。
目前,第二期“巴金的朋友圈”正在徐家彙書院二樓“文脈”光盒空間展出。讓我們一起走進“巴金書房”,走近“巴金的朋友圈”,尋訪照亮巴金的盞盞明燈吧。
交不淺,六十年
巴金曾在《我的責任編輯》中寫下:“我應當高興:我有這樣的朋友,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責任編輯!……這是他給我照亮的路,這也是我生活的道路。”
巴金的這位責任編輯,就是慧眼識珠提攜巴金的葉聖陶,可以說是巴金的文學引路人和伯樂。巴金終生尊葉聖陶為師,即使成名後也始終對葉聖陶的扶持之情充滿感激:“我每次翻閱舊作,就想起我從您(葉聖陶)那裡得到的那點溫暖,我高興今天能夠向您表示我的感情。”巴金和葉聖陶一起編《文學季刊》,為抗日雜志《烽火》貢獻力量,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持續了60年。
巴金的第一本小說由葉聖陶介紹給讀者。1927年至1928年,旅居巴黎求學的巴金寫出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經上海的友人索非介紹到權威雜志《小說月報》。時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小說月報》的主編鄭振铎為躲避國民黨的迫害而遊學歐洲,臨時由同是商務印書館編輯的葉聖陶、徐調孚接任主編。葉聖陶讀後對《滅亡》大為賞識,決定盡快刊發這位初出茅廬的陌生作者的作品。《滅亡》在《小說月報》1929年1月号至4月号上連載了四期。因為與當時國内青年在大革命失敗後不知何去何從的苦悶、彷徨情緒相契合,主人公杜大心為“信仰”而英勇獻身的氣概更是擊中了無數人的内心,刊載《滅亡》的《小說月報》甫一上架就很快售罄。同年9月,《滅亡》單行本由開明書店出版,巴金開始在文壇上大受矚目。
《小說月報》給巴金“開了路”,讓“這個不懂文學的人順利地進入了文壇”。從此,巴金正式選擇了以寫作為終生職業,并在此後一發不可收,寫下《死去的太陽》《春天裡的秋天》、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作品,蜚聲文壇。
期間,葉聖陶為《海底夢》《家》以及《巴金短篇小說集》做過廣告,在巴金忙于文字應酬時勸其慎重發表文章,也退過《死去的太陽》稿件并提了很多充實修改的意見。巴金很是感激,他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樣寫道:“我尊敬他為‘先生’,因為他不僅把我送進了文藝界,而且經常注意我陸續發表的作品,關心我的言行。”
1977年,巴金在《文彙報》發表了新時期第一篇散文《一封信》,那個充滿激情的作家巴金又回到了讀者們的視野中。80多歲的葉聖陶欣然賦詩一首遙祝巴金重新開始寫作:“誦君文,莫記篇,交不淺,五十年。平時未必常晤叙,十年契闊心怅然。今春文彙刊書翰,識與不識衆口傳。揮灑雄健猶往昔,蜂虿于君何有焉?杜雲古稀今日壯,伫看新作湧如泉。”巴金收到這首詩後不禁心潮起伏,在回信中答謝道:“看到您的工整的手迹,仿佛見到您本人;讀到您的詩,想起五十年中得您不止一次的鼓勵,感到溫暖。我珍惜您的片紙隻字,也牢記您的一言一語,這些都是對我的鞭策。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要學到老,改造到老,寫到生命的最後一息。”
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巴金與葉聖陶相隔十多年後第一次重逢。巴金在當天的日記中寫下:“遇見葉聖陶,他緊緊握着我的手。很感謝他。”會後,巴金去看望葉聖陶,知曉葉聖陶喜歡飲黃酒,特地帶去了一瓶陳年花雕。
1978年3月10日,巴金與葉聖陶攝于北京葉聖陶寓所
(巴金故居供圖)
巴老晚年除寫作《随想錄》外,盡力想做好的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國現代文學館,“這個工作比寫五本、十本《創作回憶錄》更有意義”。1981年3月12日,他在《人民日報》副刊發表《創作回憶錄·關于<寒夜>》,倡議成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在文壇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葉聖陶、茅盾、冰心、夏衍等熱烈支援,葉聖陶在巴金的懇請下欣然題寫了館名。
1985年3月,巴金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期間,代表中國作協專程看望了文學界知名人士葉聖陶、冰心等人。3月27日上午,巴金來到北京醫院看望葉聖陶,葉聖陶拿出早就準備好的一本新近出版的《葉聖陶散文甲集》送給巴金。巴金提醒葉聖陶多注意休息,葉聖陶勸巴金多寫點。二老親切愉快地交談着,不曾想卻是最後一面。
1985年3月27日,巴金在北京醫院看望葉聖陶
(巴金故居供圖)
1988年2月16日,葉聖陶在北京醫院辭世,這一天恰是農曆除夕。考慮到巴金的身體狀況,葉家沒有告知這個消息。但巴金還是從新聞中得知了這一噩耗,悲痛不已,平靜後第一時間親自與葉聖陶長子葉至善通話,表示慰問和哀悼。兩天後,巴金緻以口授唁電:“葉老是我一生最敬愛的老師,他以身作則,給我指出為文、為人的道路;他的正直、善良、誠懇的形象,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在1989年的《懷念振铎》一文中,巴金再次感懷葉聖陶對自己的影響:“他不教訓,他隻引路,樹立榜樣。今天他已不在人間,而我拿筆的機會也已不多,但每一執筆總覺得他在我身後看我寫些什麼,我不敢不認真思考。”
閱讀是最好的紀念
他創作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出版中國第一本童話集《稻草人》,還與朱自清創辦中國新文學第一個詩刊《詩》。
他就是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的葉聖陶。
葉聖陶畢生緻力于大陸的教育文化事業,關于閱讀,同樣有系統的闡述:
“人生一輩子閱讀,其實是一輩子在積蓄中,同時一輩子在長進中。”
“讀書從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氣,但你要知道,書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這一點,那麼在不久的将來,大陸就可以成為一個普遍愛好讀書的國家。”
今天,我們一起重讀葉聖陶的作品,感受一代文學大師精深的思想和廣博的胸懷。
《文心》 ISBN: 9787559467195
作者: 夏丏尊 / 葉聖陶
出版社: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文心》由大陸教育大家夏丏尊、葉聖陶執筆,完成于20世紀30年代,是暢銷國文讀本。全書由32個小故事組成,可以說是“中學生的32堂國文課”,生動有趣地傳授了修辭、文法、詞彙、詩詞、小說、日記、文學史等多種國文知識。《文心》一經問世便大獲好評,雖然出版至今已有80餘年,但是對如今的國文教學和學習仍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值得當下的學生、教師、文字工作者認真研讀。
《稻草人》 ISBN: 9787569500226
作者: 葉聖陶
出版社: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稻草人》是葉聖陶于1922年發表的中國現代童話,通過一個富有同情心而又無能為力的稻草人的所見所思,真實地描寫了20世紀20年代中國農村風雨飄搖的人間百态,展現了當時勞動人民的苦難。該作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為兒童創作的文學作品之一。葉聖陶的童話作品構思新穎獨特,描寫細膩逼真,語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來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倪煥之》 ISBN: 9787020170470
作者: 葉聖陶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倪煥之》是現代作家葉聖陶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28年連載于當時的《教育雜志》上。這部作品藝術地再現了以主人公倪煥之為代表的小資産階級知識分子,在曆史劇烈變動過程中的思想變化和生活道路,揭示了當時中國教育界的混亂和社會的黑暗狀況,展現了當時廣闊的曆史背景。《倪煥之》人物形象塑造頗具特色,語言嚴謹純樸,在客觀描寫中蘊含着熱情,是五四以來頗有影響的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文稿:徐彙文旅
編輯:甯平英
校對:宋佳音(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