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緩的音樂中,黃河岸邊村落的晨霧缈缈和炊煙袅袅,散發着鄉土氣息和縷縷鄉愁。農業博士畢業的第一書記孫光明背着矮樁蘋果苗走進塬底下村,開啟了以科技助力種植産業更新,引領村支書郝鳳仙等人共赴美好生活的鄉村振興新篇章。9月7日至10日,話劇《溫暖的味道》在北京中央歌劇院首演。每晚演出結束,當靳東扮演的第一書記“孫光明”和劉敏濤扮演的村支書“郝鳳仙”擁抱謝幕時,觀衆席都會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演出結束後,觀衆在劇場門口還能驚喜地領取到陝西蘋果,出品方表示:“請您帶走一個蘋果,帶走溫暖的味道。”
話劇《溫暖的味道》以黃河沿岸曆史悠久的“塬底下村”為背景展開叙述。北緯37度得天獨厚的日照和地理優勢使塬底下村成為蘋果的黃金産區,四十年前,為擺脫貧困,村民們毅然去塬上開荒,種出了黃河邊上第一批蘋果。四十年後,塬底下村卻因蘋果歉收,人們漸漸對種蘋果失去信心。第一書記孫光明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生活。
劇中一段孫光明和農學研究所學生畢業的農村青年萍萍的對話可謂點題:“為什麼蘋果産區在北緯37度,而不是日照最豐富的赤道?因為太陽和蘋果的關系就是這樣——太近了會灼燒,太遠了又冰冷,隻有合适的距離,合适的日照時間,才是真正溫暖的溫度。人和人之間也應該是這樣,不太近也不太遠——塬底下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溫度。”是以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現實主義農村題材主旋律作品,更像是一個有關“蘋果”的“寓言”,用蘋果的生長周期作為時間刻度,丈量塬底下村在時光的洗練中經曆的自我革新,新舊交替,不斷更新的腳步。
作為該劇總策劃、藝術總監和主演的靳東,無疑是該劇最大看點,他一登場,就赢得了現場觀衆熱烈的掌聲。
被大家親切稱為“老幹部”的他,在《溫暖的味道》中扮演的孫光明,是一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基層幹部形象。不同于傳統農村劇中的幹部形象,有着科研背景和城市生活經曆的孫光明,更有幾分知識分子的書卷氣。初到農村,他面對的是充滿挑戰的全新環境,村民們對他的排斥和質疑,讓他舉步維艱,感到困惑迷茫。但他面對困難,堅定執着、耐心真誠地與郝書記和村民們溝通交流,終于迎來了希望的曙光。靳東自身的氣質挺符合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自然樸實的表演,也讓人物很有親和力。劇中還通過表現孫光明的夢境,讓這個人物具有一種詩意情懷。
劉敏濤飾演的郝書記生動鮮活,複雜多面。她曾有過苦難的經曆,嫁給塬底下村最窮最傻的老六,受盡了村裡人的白眼,村民把收農業稅的苦差事都交給了她,她從此當上了村長。成為村長後,為了赢得村民們的信任和尊重,她傾盡心血付出一切,終于成了塬底下村真正的一把手。但在農村複雜的人情世故和各種關系中,她也有很多的無奈和妥協。劉敏濤以略帶誇張但又很接地氣兒的表演,讓這個人物形象立在了舞台上。
劇中有大量群戲,通過村民的各種不同表現,直面農村發展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産業更新的困難、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等。這種緊貼時代脈搏的主題選擇,使得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導演的二度創作和舞美的精心設計,讓整個舞台既寫實又寫意,高高低低、變化多端,可移動、組合、旋轉的巨大的黃土斜坡散發着泥土的味道,可翻轉的多媒體大屏又很有時尚氣息,演員們在其中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穿行,人物命運也經曆各種起起伏伏沖突摩擦,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位沒有台詞的百歲老人李大娘的形象,則帶有某種象征意味,寄托着人們對故鄉的眷戀。
“現在有很多年輕人積極返鄉,要把美麗鄉村建設得更美好,這給我們創作帶來了很多靈感。”總策劃、藝術總監、主演靳東表示,“歸根結底,這部劇要講述的是人與腳下這片土地的關系。我們想表現的,不僅是一個具體的故事,更是一次關于時間的對話、關于新與舊的碰撞。”
在導演王延松看來,溫暖的味道終究是人的味道,是伴随着漫長的鄉愁,傳承着古老農業文明演進中世世代代中國人的渴望,是“新鄉土審美主義”的新生活。
話劇《溫暖的味道》由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作為指導機關,由中國煤礦文工團、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有限公司、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北京希肯琵雅國際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全國獨家營運,是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進入“與時代同行 與人民同心”——新時代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大戲看北京”2024展演季等。北京首輪演出後,10月将陸續在第23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10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以及2024首屆江蘇大戲院戲劇節進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