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科院經濟所張鵬: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社科院經濟所張鵬: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社科院經濟所張鵬: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

7月15日至18日,舉世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會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激勵限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随着大陸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大陸經濟發展所依賴的基礎條件和要素禀賦已發生根本改變,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将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驅動不僅展現了黨對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深化和深刻把握,也契合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需要,有利于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新發展階段增長動能轉換和接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新”蔚然成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把創新擺在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突出位置,為經濟高品質發展轉型找到了韌性強、潛力大和動能足的“密碼”。中國經濟增速位居世界前列、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外,中國經濟結構“新”的要素在累積、“新”的動能在集聚、“新”的力量在形成,向“新”蔚然成風、“新”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亮眼标志。

從供給看,新型工業化轉型亮點紛呈。新型工業化糅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新優勢,為傳統産業延續了規模經濟、延展了範圍經濟,為新型産業搭建了場景平台、創造了無限生機。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9個行業實作同比增長,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高技術産業投資同比增長10.6%,說明5G、人工智能等新行業、新基礎設施加快布局建設、在各領域深入推廣,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轉型步伐蹄疾步穩。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推廣促進了傳統産業更新改造,也培育了新産業、未來産業,各地按照中央要求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培育特色優勢産業,不僅實作傳統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雙輪驅動,也推動增長動能接續轉換。

從需求看,新型消費逐漸成為消費主流。随着居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大陸居民消費已整體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費轉向個性化、定制化和多樣化消費。仍以2024年上半年為例,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義增長5.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3%,高于國内生産總值增速。收入不斷提高帶動消費規模增長和結構更新,商品零售、餐飲等傳統消費仍舊火爆,服務消費春潮湧動,“假日遊”人頭攢動,數字、綠色和健康類一些代表性“潮品”零售增長火爆,新型商品和服務消費逐漸成為消費增長主要驅動力,深挖消費業态、拓展消費場景使消費層級升檔,新型消費逐漸成為消費主流。

“新”培元固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主導國家發展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産力發展和勞動生産率提高,隻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不斷提高勞動生産率,才能實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包含“發展”這個量的合理增長和“高品質”這個質的有效提升兩個方面,無論是量的不斷突破還是質的有效提升,都需要不斷挖掘創新潛力,推動創新成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量的增長中提升創新比重。目前人民群衆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個性化、多元化、定制化需求疊代出新,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解決有效需求的不斷增長必須堅持以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以創新的多元化、原創性、颠覆性優勢破解傳統人口、資本等要素規模報酬遞減桎梏,從傳統要素絕對規模量的減少中尋求質的提升帶來量的相對增長,充分挖潛傳統要素功能、拓展傳統要素邊界并挖掘更多的創新新要素,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中國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型中的創新要素比重。

在質的提升中厚植創新優勢。必須從粗放式發展轉向集約化發展,實作生産函數的功能重組與新生。重組是指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和要素組合優化,而新生則是指新質生産力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它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内涵,新質生産力所形成的颠覆性、原創性技術革命必然帶來傳統要素報酬遞增和新質要素範圍經濟形成擴大,不斷提高中國經濟供給和産出體系的創新占比,厚植中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新優勢。

“新”第一動力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推動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但總體而言機遇大于挑戰,支撐大陸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優勢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大陸是具有14億多人口的超大規模市場,這意味着無限的潛力、豐富的場景,隻要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實際出發,從人口轉型、産業轉型和治理轉型三個層面激活創新的密碼,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的創造性,就能不斷完善推動高品質發展激勵限制機制,構築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從人口轉型中激活創新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雖然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合理開發第二次人口紅利,從更廣義、長焦距認識中國14億多人口所蘊含的人力資本,就能激活中國創新的主體密碼。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薄弱環節,強基補短,提高人口整體人力資本水準。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在經濟社會各類場景中廣泛滲透機遇,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促進勞動力跨區域、跨行業、跨屬性流動,挖掘豐沛的勞動力内部潛藏的人才紅利、知識紅利、工程師紅利,加快第二次人口紅利開發,繼續提高人口流動要素配置效率和挖掘人才紅利。

從産業轉型中鞏固擴大創新主體。企業推動創新的主體力量,在經濟高品質發展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礎性作用,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關鍵。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企業比較優勢和擴大潛在優勢,實作新質生産力布局差異化和特色化。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融合豐富的場景優勢、技術優勢、疊代優勢,促進企業從重制造向制造和服務并重轉變,不斷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加快新一代網際網路、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帶動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生産基礎設施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動技術創新、産業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新産業、新業态、新模式的發展。

從治理轉型中不斷形成促進創新的政策合力。高效的治理體系是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國家能力展現,也是最大程度發揮國家和市場主體集合創新、增強中國知識支配力的重要保障。建立一流的營商環境,以新型政商關系為紐帶構架起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明晰政府與市場邊界,通過“援助之手”為企業家建構公平、法治和競争的優越市場環境。要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在促進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另外要通過政府有形之手着力解決創新中市場失靈問題,促進創新的協同性、網絡性等優勢發揮,不斷增強創新的自主性、安全性和開放性等特征。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增長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