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我之前做咨詢項目的時候,去客戶公司開會。

發現一個問題:各個部門送出的資料報表,基本都不能用。

最後,我跟他們老闆,加上各事業部的老大一起,重新梳理了資料次元和标準。

為什麼我覺得之前的報表不能用?

因為表格不是把資料堆在一起,看起來什麼都有,就行。

報表背後隐藏的,是你對業務的了解和洞察,要為你的決策提供有力支援。

就好比我們開車,如果沒有儀表盤的參數,你是不是感覺兩眼一抹黑?

既然資料報表這麼重要,為什麼很多管理者把它當成負擔?

因為他們隻看到了資料多而雜,整理需要消耗時間精力這一面;

卻沒有意識到,梳理資料的過程,也是識别真僞問題的過程。

這種對資料的不同認知,就是認知差。

拉開你跟别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你的認知程度,決定你的發展高度

所謂的認知差,就是指你知道,我也知道。

但是你的了解比我更深,你抓到了本質,而我還為表象困惑。

下面,結合一些管理場景具體說。

1、對執行的認知差:隻知道執行,不去思考如何執行更高效

從我自己的經驗看,優秀的管理者,都有深度思考的習慣。

做管理要多思考,有思考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找到創新的思路。

下面,我們用執行力這件事來具體說。

有的管理者一接到任務,馬上就配置設定出去,恨不得立刻讓團隊去執行。

他隻配置設定任務,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完成這件事。

比如公司有戰略調整,讓每個管理者跟團隊宣講。

在公司開完大會後,他立刻回來開小會。

把老闆的話,原封不動地轉述給員工,員工有疑惑時,隻會說“老闆定的,我也沒辦法”。

他覺得任務分給員工,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

但是,優秀的管理者,則會先想清楚幾個問題:

公司整體戰略調整,是為了什麼?

戰略調整後,公司各個業務線有什麼變化?

自己部門會是以有什麼變化?部門在公司内新的生态位是什麼?

部門新目标是什麼?

把變化的和不變的,都跟員工講清楚。

這樣,每個人才知道,以後的工作重心和目标是什麼。

你看,同樣是宣講公司的戰略變化,對執行的認知和了解程度不同,做事的方法截然不同。

最基礎的執行,就是老闆說什麼,你做什麼。

高一層的執行,是你能百分百完成老闆安排的任務。

最高層次的執行,是思辨的執行。

就是老闆安排任務後,你會想如何做好這件事,你會思考老闆或者其他人沒有想到的地方。

你對執行了解到哪一層,決定了你事情做到什麼程度,決定了你發展的高度。

2、對管理的認知差:管理者要親力親為,把控每件事情。

還有一些管理者,永遠抓不住重點,把簡單的事情搞得無比複雜。

比如說,有的管理者,從早到晚都在忙,好像所有事情都很重要。

任何細節都要他來把控,團隊離開他,無非正常運轉。

但,到看績效的時候,你會發現,他的團隊隻有苦勞沒有功勞。

他不會思考:

團隊的首要目标是什麼?自己的時間花在了哪裡?哪些事情可以授權出去?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麼?

你看,這是管理者對做管理這件事,有認知差造成的。

這樣的苦勞型管理者,根本不了解管理,對管理的認知還停留在表象上。

對管理最膚淺的認知,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天到晚瞎忙。

能夠識人心,懂人性,才算管理入了門。

而最高層次的管理,是以身作則勝千言,去影響他人。

是以,有人說做管理很難,有人說做管理是手藝,是藝術。

因為每個人對管理的認知和了解不同,有更高認知層次的人,自然會在管理上走得更高的位置。

拉開人與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管理者如何打破認知差?

我們為什麼會有認知差?本質上是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作為管理者,如果你想打破認知差,就要把自己的大腦調整成相容模式。

你要能綜合多種思維方式去思考,而不是局限在某種思維模式裡。

我們用全局思維看整體,動态思維看變化,用加法思維拓展可能性,用減法思維抓重點,聚焦。

主動相容更多種模式,給自己的思維和認知開天眼。

比如說執行。

想做好執行,首先要拆解目标,拆解目标時就要用到加法思維。

1、拆解目标,要用加法思維

所謂的加法思維,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人生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也就是你主動尋求各種可能性,嘗試找最優解,積累經驗的過程。

思維哪怕有一點點拓展,也會讓外部事物發生明顯變化。

那,如何用加法思維來拆解目标呢?

①橫向拆解:你為誰創造價值,誰為你創造價值?

目标做橫向拆解的意思,就是從全局的角度思考以下問題:

在實作公司目标時,你的團隊處于什麼位置,發揮什麼作用?還有哪些部門處在你的業務上下遊?

這些部門中,哪些部門和你的業務密切相關?對你實作目标有重要影響?

你的部門會影響哪些部門的業務?你的部門為哪個部門創造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德魯克說過,團隊内部隻會産生消耗,真正決定你價值的,是其他部門對你的評價,即他們是否認為你有價值。

如果你思考清楚了這些問題,在日後執行中,員工就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麼,同時也解決了部門間協同的問題。

②縱向拆解:一竿子插到底,讓員工知道怎麼幹

縱向拆解,就是指在拆解目标時一竿子插到底。

集團目标拆解到公司,公司目标要拆解到子公司,子公司目标拆解到各個事業部事業部目标拆解到各個部門,部門目标拆解到小組,小組目标拆解到員工個人。

目标隻有一拆到底,員工才知道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自己的目标和團隊目标、公司目标有什麼關系,才會有動力。

2、落地執行,要用減法思維

人的本能是天生喜歡加法,不喜歡減法,因為我們容易把減少當做是一種損失。

但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把每件事情都做好,那注定一件事情也做不好。

隻有把整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執行才有效率,才能真正推動目标落地。

執行不到位或者效率低,很多時候是因為你沒有找到真問題,被僞問題迷惑。

用減法思維,就是一個從表象探究本質,不斷去僞存真的過程。

它不是說要你簡單删掉工作中的備援資訊,而是能夠洞察真相,厘清事物優先級。

比如說,如果你想提升團隊執行力:

首先就用要減法思維思考,找到各個目标之間的聯系,确定關鍵目标;

其次,針對每個關鍵目标,你還要找到實作該目标應該抓的關鍵流程和關鍵名額。

那麼,在你追員工執行過程的時候,就可以看他的關鍵流程、關鍵名額,而非看他的加班時長,這種和人效無關的資訊。

剛好今年,我出版了一本《精進日志》,實際上和減法思維的底層邏輯是一緻的,删除不必要做的事情,找到重要的三件事,集中精力攻克。

你可以圍繞下面的原則做減法:

①要事第一

今天哪幾件事是最重要的?不要超過5個,最好是3個事,TDL的核心和關鍵就是要事第一。

比如說我今天的三件事,第一件事跟線上營銷團隊開會,第二件事就是做讀書會直播,第三件事是跟合夥人開會,讨論績效激勵制度。

②目标政策

你确認好的三件重要的事情後,要接着想,每件事要達成什麼目标呢?應該怎麼做?

譬如,你今天要跟合夥人開會,那你的目标就是跟合夥人達成共識。就是在原則上保持一緻,充分讨論細節。

那,如何達成共識?我會給每個方案準備單獨的報告。

用售賣夢想的邏輯,告訴他們:這個方案的原則是什麼?報告測算的依據是什麼?比如成本怎麼算,利潤怎麼算……

你看,想清楚這些問題,就有了做事的目标、政策和方法。

③時間安排

所謂的時間安排,要根據你自己的習慣和事情來确定。核心就是把整塊時間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說,我跟合夥人開會讨論公司的績效激勵制度,這件事我安排了3個小時,因為它很重要,時間少了聊不深入。

④每日複盤

一整天下來,你有什麼地方做得好,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怎麼改進。

如果你每天思考、總結,做到同樣的錯誤不犯第二次,那你的成長速度和品質都會有提升。

最後,總結一下:拉開你和别人差距的,從來不是認知而是認知差。

你對管理和執行了解到哪種程度,會影響你做事的效率和結果。那麼,如何打破認知差?作為管理者,你要嘗試在大腦裡相容各種思維模式,在不同階段,用不同的模式去思考和探索。

用全局思維看整體,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用動态思維看變化,找到創新機會;用加法思維去拓展積累,嘗試更多可能性;用減法思維去抓重點,把精力和時間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想做好管理,你就要有系統的管理體系。打好管理的基本功,持續拿到結果。

如何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如何定目标,讓人很爽很想幹?

不追過程就拿不到結果,那麼該如何追過程?

又該如何做績效管理,激活團隊的活力,讓大家很爽很願意幹?

如何輔導不同類型的下屬?如何培養人?

該怎麼做Review……

以上内容你都可以在《一線管理者的3大管理體系》中找到答案。不僅有幹貨,還有20個工具拿來就用。

點選上方連結,立即學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