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首發大賽#
為了讨好超級大國,争取更多軍援和投資,印度總理、印度防長于上月下旬先後通路了烏克蘭和美國,其中辛格防長在華盛頓曾意有所指地表示,“一些鄰國總想随心所欲地找印度的麻煩”,對此印度不會手下留情。很顯然,辛格口中的鄰國指的就是中國,他警告将對中國下狠手,無疑很對美國的胃口,這是美印合作的重要支點。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印未來的邊境形勢恐怕不會太樂觀,不排除印軍将來繼續挑釁的可能性。
但需要指出的是,從過往的記錄來看,印軍在邊境的挑釁,均被解放軍以碾壓的方式擊潰,很少占到什麼便宜。比如說,2020年6月中旬,印軍違背承諾,派出大股部隊越過實控線,暴力沖擊加勒萬河谷的中國軍隊。解放軍以少敵多,經過8個小時的激烈對抗,以5人傷亡的輕微代價,打死印方20名士兵,其中包括一名上校指揮官,打傷76名印軍,并俘虜10人,我方本着人道主義精神對被俘人員予以了救治,并最終将其釋放。
再比如說,2022年12月上旬,中印再次在藏南地區發生沖突,40餘名印軍士兵攜帶棍棒、石塊和釘錘等冷兵器沖擊解放軍哨所,雙方發生激烈肢體沖突,最終印軍6人被打成嚴重骨折,并緊急撤離,而解放軍沒有傷亡。此事發生之後,印媒再次本着“喪事喜辦”的精神,誇大印軍表現,并宣稱取得了重大勝利,給予了解放軍沉重打擊雲雲,然而由于缺乏現實證據支援,就連一些印度專家也看不下去了,對此表示了質疑。
此外,在中印邊境對抗的過程中,解放軍不僅善守,而善攻。2020年12月中旬,解放軍集中兵力進攻印軍占據的班公湖“5104高地”,從視訊上可以看出,大批穿戴防具、頭盔的解放軍将士,冒着印軍投下的雨點般的石頭,對高地發起了仰攻,現場喊殺聲震天,占據地利優勢的印軍最終被趕下高地,狼狽而逃。從這裡可以看出,即便面對人數占優、位置占優的印軍,在不動用熱武器的情況下,解放軍一樣可以碾壓印軍。
那麼,是什麼造成印軍在解放軍面前“不堪一擊”的表現?美國《外交學人》雜志就認為,印軍頻繁失利“不賴後勤與情報”。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早在加勒萬河谷沖突之前,美印就已經簽署了情報共享的協定,中印邊境軍力部署情況,應該說對雙方都是透明的,誰都很難“出其不意”;另一方面,随着印度國力的提升,印軍在北部邊境的後勤支援情況得到了大幅改善,色拉隧道、佐吉拉隧道等相繼開通,支援小規模沖突完全沒問題。
是以,印軍被解放軍碾壓式擊潰的主要原因不在後勤與情報,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一來,年齡因素的影響。印軍實行募兵制,最長可以服役17年,加上其待遇遠超普通群眾,是以導緻軍中老兵比例較高,尤其是陸軍,這些老兵固然擁有豐富的從軍經驗,但随着年齡的增長,體能将不可避免地下降,而中國士兵的年齡大多在22歲以下,顯然具有體能優勢,加上中印邊境大多位于高海拔地區,這種體能差距就更明顯了。這也是加勒萬河谷沖突中,中印陣亡比高達1:5的主要原因。
△這位印軍頭發都花白了
二來,裝備與士氣因素的影響。在總結加勒萬河谷沖突的經驗之後,解放軍裝備了狼牙棒、現代陌刀,備配了防爆頭盔、防爆服、護膝、護肩等護具,印軍雖然也裝備了一些冷兵器與防護裝備,但沒有解放軍的齊全、實用。更麻煩的是,印軍士兵參軍主要是為了三四千人民币的月薪,而不是為了保家衛國,是以挑釁時一擁而上,一旦勢頭不對了,立馬一哄而散,這與解放軍的戰鬥意志、愛國情懷不可同日而語。
三來,訓練不足的影響。想必很多人都看到過印軍訓練的視訊,兩手抓着槍,哇哇大叫,各種誇張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有網友就表示,這是打算要“笑死”敵人嗎?不可否認,印軍也存在精銳部隊,尤其是高海拔的山地部隊,但不可否認,印度軍費的大頭基本上用于發放工資和養老金,隻有一小部分用于采購裝備和用于訓練,是以印軍不得不用這種誇張的訓練來培育士兵的“血氣之勇”,然而光憑蠻勇是打不赢解放軍的。
是以,這些才是印軍在與解放軍對抗中被碾壓擊潰的主要原因,和情報與後勤關系不大,更多的是印軍的“結構性問題”。其實莫迪總理也意識到了,是以推出印版軍改計劃,企圖推動軍隊的年輕化,實行精兵簡政、扁平化管理,增強一線部隊的戰鬥力,但一個民族的慣性是很難改變的,再加上參謀總長拉瓦特的墜機身亡,莫迪的軍改陷入了困境,短期内是難以取得成效的。是以,如果印度再次在邊境挑釁中國,估計還是被解放軍碾壓、吊打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