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大雁是一種遷徙動物,當寒冬到來時,他們會成群結隊從寒冷的北方飛往溫暖的南方。雖然旅途漫長且充滿挑戰,但雁群卻能通過一種飛行絕技——V字形隊列,輕松加愉快地飛完整段旅程。

什麼是“V字形隊列”?簡單來說就是在雁群中,有一隻大雁會作為領頭雁飛在最前面。這隻領頭雁非常累,因為要克服空氣阻力并創造氣流通道,好處是可以節省後面大雁的能量。當領頭雁累了,它就會退到後方,讓另一隻大雁頂替它的位置,帶領大家前行。通過這種方式,雁群不僅能飛得更遠,還能飛得更有激情。

是不是很妙?有人會問,如果人類社會分工合作也這麼和諧就好了。别說,還真有。有一個經濟學理論——雁陣理論,這是這樣的。雁陣理論由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主要用來描述開發中國家國際貿易、産業更新和經濟發展的過程。尤其對于我們這個視訊要講的“出海”現象,雁陣理論解釋的那可是相當通透。

尤其在當下,當“企業出海”再一次站上曆史舞台,當日本和南韓發生過的事情再次發生在我們國家,我們不由得去思考幾個問題:為什麼企業開始重提“出海”,當下的“出海”和20年前的“出口”有什麼不同?如何用雁陣理論來解釋當下的出海?如何在實作産業更新的同時避免對外依賴?

看完這篇文章,你将會深刻了解關于出海的一切。

一、為何出海?

說到出海,就不得不提全球的“出海标兵”——日本。

即便從現在來看,日本的出海資料都非常炸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指導方針從貿易立國轉向投資立國。經濟結構也從出口拉動轉為内需+對外投資雙輪拉動。尤其是在泡沫破裂内需不足後,日本的企業就主要在海外賺錢了,這也是日本經濟并沒有下滑太多的原因之一。

從資料上看,日經225指數海外收入占比高達60%,十分國際化,反觀大陸這個數字隻有12.7%;日本GNI/GDP之比為1.06,而大陸是0.99;經常賬戶中,日本海外投資收益幾乎貢獻了全部順差,但日本的貿易卻長期保持逆差。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如果你聽不懂這些,記住這句話:“日本的經濟資料大部分展現了海外投資的經濟狀況,而不是日本國内本身。”這也導緻了日本在過去30年雖然人均GDP平均增長率不到1%,并且時不時就來個通縮,但日本企業卻過得風生水起,每股收益(EPS)強勁增長。

其實,日本企業也并不想這麼幹。與其說日本把對外投資作為一種國家戰略,不如說是一種無奈。

在那個年代,從宏觀來看,日本内部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達到頂峰,經濟也進入了高品質發展階段,大量産業産能過剩,亟待更新;從微觀來看,在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泡沫破裂後,日本企業由于“資産負債表衰退”開始去杠杆,再加上老齡化和環境污染,群眾苦不堪言;從外部來看,美日貿易摩擦不斷,日元在廣場協定下大幅升值,出口岌岌可危。對于日本來說,出海是不得不做的艱難選擇。

而這一切,與當下的我們又何其相似?日本當年面臨的問題,其實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即便如此,大陸和日本當年的處境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首先,在供應鍊和技術優勢上我們和日本很相似,我們甚至在産業鍊的完備程度和産業叢集上要強不少;此外,我們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内需市場也更大,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但在當下,尤其是在全球化退潮的世界新秩序下,我們的地緣局勢明顯要比日本當年挑戰更大;并且當年日本面臨轉型的時候,人均GDP已經達到了4萬美元,已經很富裕了;還有一點可能大家經常忽視,就是日元在出海鼎盛的年代一直在升值,這也讓日本的對外投資得心應手,而目前在海外高利率的背景下,我們的匯率卻一直在承受壓力。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這一切,都讓我們出海的緊迫性比日本小了不少,但難度卻一點兒也沒變小。不過這些都不重要,日本的出海經驗依然對我們有着很強的借鑒作用。

說了這麼多,問題來了,日企是如何出海的?也許曆史是最好的老師。

二、怎樣出海?

提到出海,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出口。

的确,在加入WTO後,大陸的貿易額增長了十幾倍,其中大部分都拜賜于出口。出口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還推動了大陸的産業更新,創造了萬億的外匯存底,也讓大陸發展成為世界最為重要的供應鍊之一。

不過,出口不完全等于出海,出海也遠不止于出口,隻有出口是遠遠不夠的。畢竟所謂出海,可以劃分為産品出海和産能出海,而日本,正是因為産能出海才成為出海強國。

什麼是産能出海?産能出海其實和産品出海的目的并沒有什麼不同,都是把需求作為第一目的以尋求更大的市場,隻是在不同階段表現得不一樣。

産品出海也被稱為海外銷售,隻在海外賣貨,隻考慮海外需求。當一個國家生産的商品超過國内需求時,你國内賣不掉,就隻能想方設法賣到外國去,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也是這麼說的。這也是日本上世紀70年代以前以及大陸過去20多年外貿高速增長的邏輯。

産能出海比産品出海稍微複雜一些,是産品出海的晉級版本,主要看出海成本。當人工、原材料等成本過高或者關稅和貿易壁壘過大導緻出口得不償失時,就隻能把整個産能搬出去來降低成本,理論支援是小島清的邊際産業轉移理論。80年代的日本,還有現在的中國都在做這件事。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其實,無論産品出海還是産能出海,他們并沒有那麼大的差別。從日本的經驗來看,一般是先産品後産能,出海與更新并行。

在行業發展初期,随着生産的産品越來越多,僅憑國内開始賣不掉了,于是産品開始出海;後來随着本國的人口紅利、原材料越來越貴,生産的商品成本也越來越大,行業進入紅海市場,這時候企業往往也同時面臨對内産能過剩,對外成本和摩擦過大的問題,此時就必須要産能出海。

當然,在面對不同成本時,出海的目的地也會有所不同。如果貿易摩擦成本最大,應該直接去終端需求市場或者它的附屬市場,你收關稅我就直接在你家裡生産,比如去美國和它的附屬市場墨西哥,比如去西歐和它的附屬市場東歐,當今大陸計算機行業的目的地已經從越南轉移到了墨西哥;如果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最大,那麼更便宜的新興市場就是最優選擇,比如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大陸的紡織業從2010年就開始跑到越南,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最終,舊産能出海把國内的空位置留給了新産能,新的産能又可以在國内苦練技術并發更高的工資,更為下一輪出海做準備,最終形成優勢産業産品先出海→産業成熟後産能出海→國内新産業更新→下一輪産品出海的閉環。這樣的正向循環不僅能夠消化國内産能,解決内需不足的問題,還可以實作經濟轉型,提高廣大人民的收入。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有人就會問了,我們可以跳過産品出海,直接産能出海嗎?答案是肯定的,對于新興市場,我們也可以直接産能出海,用技術換市場。

雖然新興市場體量小,當今沒啥需求,但未來增長潛力巨大,競争激烈程度也比較低,出海企業可以通過先發優勢和比較優勢占領市場,畢竟先來就是王道。在這種競争不激烈的市場,不用搞差異化就能赢。

除此之外,直接産能出海不僅能帶動當地的工業化程序和消費能力,也能反哺創造當地群眾需求,帶動當地的産業進步和經濟增長,進而讓目的地依賴上你的商品。就像當年日本在和美國的貿易摩擦期間,直接将家電、汽車等産業鍊轉移到大陸,并培育了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讓曾經的日本汽車、家電家喻戶曉。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在這樣的大循環下,日本紡織品、鋼鐵、家電、汽車、半導體等行業輪番出海,百舸争流,成為了從産品出海到産能出海的典範。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這些年來,日本産業出海的主力軍從制造業開始向服務業過渡。2008年日本非制造業對外投資占比首次超過制造業,然後就開始一路領先,目前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一些非制造業因為高附加值賺錢更多,往往能在出海中賺到更多的錢。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當然,出海的宏大叙事看似順暢,但宏觀畢竟是宏觀,并不能在微觀上指導企業出海。在出海的過程中,企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層出不窮。哪些企業能夠真正走出國門并取得成功?我們同樣在曆史中可以找到規律。

三、誰能出海?

哪些企業能夠成功出海?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能打”。

什麼叫“能打”?無非是具備“比較優勢”,概括起來就是比别人便宜,比别人好用,比别人新奇。

比别人便宜,意味着具備材料、人工等成本優勢以及匯率優勢明顯。比如二戰後因為低價産品和低價日元,日本“一美元襯衫”占領美國市場。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比别人好用,意味着産品在技術、工藝或内容上“遙遙領先”。比如日本工業機械公司小松通過加大産品研發占領全球市場;比如豐田引領第二次汽車革命,采用精益制造提高生産效率和降低成本,生産的卡羅拉一度成為北美爆款。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比别人新奇,意味着産品或服務能創造别人沒有的獨特體驗。比如日本的百元店,全家、羅森、711等便利店,無印良品、優衣庫等“無品牌”服裝店。雖然表面上這些品牌并不是颠覆式創新,但足夠不同,“不一樣”才是優秀體驗背後的本質。

如何找到這些行業和公司呢?宏觀上可以通過出口資料計算我們具備比較優勢的行業,并參考微觀财務名額,比如利潤率、資産周轉率、ROE和海外收入占比,再結合成本優勢、産品優勢及模式創新等次元,綜合來看,大陸的中遊制造、傳媒、新零售及網際網路等行業都非常适合出海,特别是産能出海。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有一定科技含量但不涉及核心技術、同時産業鍊較為複雜的中端制造産業是大陸的優勢産業,比如新能源汽車、3C數位、智能硬體、智能家電、光伏、重工業等産業,這些産業同時具備價格優勢和産品優勢。尤其是那些生産環節和鍊條巨長無比的産業,全球隻有我們能夠做到。

根據工信部資料,大陸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這些都能讓我們發揮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除了中端制造,我們的十幾億人口還孵化出了很多獨有的消費場景和服務,并極大壓低了成本,這使得我們的大消費産業遙遙領先海外市場,同時具備價格優勢、産品優勢和模式創新三個特征,極具成本效益。

在當下,歐美在高通脹下生活成本的狂飙,群眾苦不堪言。這些産業有望享受到歐美消費降級的紅利。比如以奶茶店代表的零售餐飲産業,以手遊、3C大作為代表的傳媒娛樂産業,以電商、本地生活為代表的網際網路産業等。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中國産業,到美國去,到越南去,到德國去,到日本去,到墨西哥去,到泰國和印尼去,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10分鐘讀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嗎?

尾聲:新航海時代

如果回看開頭我講到的的“雁陣理論”,你會發現“雁陣理論”的核心是“領頭雁”将喪失比較優勢的邊際産業向存在比較優勢的新興國家轉移,以降低經營成本。

在當年,“領頭雁”是日本,具備比較優勢的經濟體是“亞洲四小龍”;到後來,“領頭雁”變成了“亞洲四小龍”,比較優勢經濟體成為了大陸和東盟;而如今,“領頭雁”變成了我們中國,這不是面對内需不足和外部環境變化的無奈之舉,而是順應全球經濟發展規律的必然之路。

這也意味着大陸企業出海,不僅僅是為了求生,還帶着重要的使命和推動力。這個推動力對内可以抵消房地産調整帶來的陣痛,促進産業更新,對外可以提升全球供應鍊的效率和穩定,并為欠發達地區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創造就業機會。這也是“雁陣理論”的當代演繹。

就像當年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形成了早期的全球貿易網絡,奠定了現代全球化的基礎,促進了歐洲經濟的繁榮和金融體系的發展。如今,當曆史又站到了新的航海時代,中國企業将通過出海走向何方?我們期待着中國産業揚帆遠航。

參考文獻

中國新發展格局的支撐:大國雁陣模式,中國經濟學人

日企出海啟示錄,中金公司

出口提質擴圍,出海日異月新,浙商證券

如何走好出海之路:日韓産業出海的經驗與啟示,國海證券

日本出海全景掃描:成功經驗、失敗教訓與形勢比較,中泰證券

投資大陸出海機遇的三條線索,國金證券

中國企業開啟大航海時代,天風出海精選指數投資正當時,天風證券

風險提示: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大陸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詳情請認真閱讀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等基金法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