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大雁是一种迁徙动物,当寒冬到来时,他们会成群结队从寒冷的北方飞往温暖的南方。虽然旅途漫长且充满挑战,但雁群却能通过一种飞行绝技——V字形队列,轻松加愉快地飞完整段旅程。

什么是“V字形队列”?简单来说就是在雁群中,有一只大雁会作为领头雁飞在最前面。这只领头雁非常累,因为要克服空气阻力并创造气流通道,好处是可以节省后面大雁的能量。当领头雁累了,它就会退到后方,让另一只大雁顶替它的位置,带领大家前行。通过这种方式,雁群不仅能飞得更远,还能飞得更有激情。

是不是很妙?有人会问,如果人类社会分工合作也这么和谐就好了。别说,还真有。有一个经济学理论——雁阵理论,这是这样的。雁阵理论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主要用来描述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个视频要讲的“出海”现象,雁阵理论解释的那可是相当通透。

尤其在当下,当“企业出海”再一次站上历史舞台,当日本和韩国发生过的事情再次发生在我们国家,我们不由得去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开始重提“出海”,当下的“出海”和20年前的“出口”有什么不同?如何用雁阵理论来解释当下的出海?如何在实现产业升级的同时避免对外依赖?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会深刻理解关于出海的一切。

一、为何出海?

说到出海,就不得不提全球的“出海标兵”——日本。

即便从现在来看,日本的出海数据都非常炸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指导方针从贸易立国转向投资立国。经济结构也从出口拉动转为内需+对外投资双轮拉动。尤其是在泡沫破裂内需不足后,日本的企业就主要在海外赚钱了,这也是日本经济并没有下滑太多的原因之一。

从数据上看,日经225指数海外收入占比高达60%,十分国际化,反观大陆这个数字只有12.7%;日本GNI/GDP之比为1.06,而大陆是0.99;经常账户中,日本海外投资收益几乎贡献了全部顺差,但日本的贸易却长期保持逆差。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如果你听不懂这些,记住这句话:“日本的经济数据大部分体现了海外投资的经济状况,而不是日本国内本身。”这也导致了日本在过去30年虽然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不到1%,并且时不时就来个通缩,但日本企业却过得风生水起,每股收益(EPS)强劲增长。

其实,日本企业也并不想这么干。与其说日本把对外投资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不如说是一种无奈。

在那个年代,从宏观来看,日本内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达到顶峰,经济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量产业产能过剩,亟待升级;从微观来看,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后,日本企业由于“资产负债表衰退”开始去杠杆,再加上老龄化和环境污染,民众苦不堪言;从外部来看,美日贸易摩擦不断,日元在广场协议下大幅升值,出口岌岌可危。对于日本来说,出海是不得不做的艰难选择。

而这一切,与当下的我们又何其相似?日本当年面临的问题,其实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即便如此,大陆和日本当年的处境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供应链和技术优势上我们和日本很相似,我们甚至在产业链的完备程度和产业集群上要强不少;此外,我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内需市场也更大,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但在当下,尤其是在全球化退潮的世界新秩序下,我们的地缘局势明显要比日本当年挑战更大;并且当年日本面临转型的时候,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万美元,已经很富裕了;还有一点可能大家经常忽视,就是日元在出海鼎盛的年代一直在升值,这也让日本的对外投资得心应手,而目前在海外高利率的背景下,我们的汇率却一直在承受压力。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这一切,都让我们出海的紧迫性比日本小了不少,但难度却一点儿也没变小。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日本的出海经验依然对我们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

说了这么多,问题来了,日企是如何出海的?也许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二、怎样出海?

提到出海,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出口。

的确,在加入WTO后,大陆的贸易额增长了十几倍,其中大部分都拜赐于出口。出口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还推动了大陆的产业升级,创造了万亿的外汇储备,也让大陆发展成为世界最为重要的供应链之一。

不过,出口不完全等于出海,出海也远不止于出口,只有出口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所谓出海,可以划分为产品出海和产能出海,而日本,正是因为产能出海才成为出海强国。

什么是产能出海?产能出海其实和产品出海的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把需求作为第一目的以寻求更大的市场,只是在不同阶段表现得不一样。

产品出海也被称为海外销售,只在海外卖货,只考虑海外需求。当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超过国内需求时,你国内卖不掉,就只能想方设法卖到外国去,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是这么说的。这也是日本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以及大陆过去20多年外贸高速增长的逻辑。

产能出海比产品出海稍微复杂一些,是产品出海的晋级版本,主要看出海成本。当人工、原材料等成本过高或者关税和贸易壁垒过大导致出口得不偿失时,就只能把整个产能搬出去来降低成本,理论支持是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80年代的日本,还有现在的中国都在做这件事。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其实,无论产品出海还是产能出海,他们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一般是先产品后产能,出海与升级并行。

在行业发展初期,随着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仅凭国内开始卖不掉了,于是产品开始出海;后来随着本国的人口红利、原材料越来越贵,生产的商品成本也越来越大,行业进入红海市场,这时候企业往往也同时面临对内产能过剩,对外成本和摩擦过大的问题,此时就必须要产能出海。

当然,在面对不同成本时,出海的目的地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贸易摩擦成本最大,应该直接去终端需求市场或者它的附属市场,你收关税我就直接在你家里生产,比如去美国和它的附属市场墨西哥,比如去西欧和它的附属市场东欧,当今大陆计算机行业的目的地已经从越南转移到了墨西哥;如果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最大,那么更便宜的新兴市场就是最优选择,比如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大陆的纺织业从2010年就开始跑到越南,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最终,旧产能出海把国内的空位置留给了新产能,新的产能又可以在国内苦练技术并发更高的工资,更为下一轮出海做准备,最终形成优势产业产品先出海→产业成熟后产能出海→国内新产业升级→下一轮产品出海的闭环。这样的正向循环不仅能够消化国内产能,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实现经济转型,提高广大人民的收入。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有人就会问了,我们可以跳过产品出海,直接产能出海吗?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新兴市场,我们也可以直接产能出海,用技术换市场。

虽然新兴市场体量小,当今没啥需求,但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程度也比较低,出海企业可以通过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占领市场,毕竟先来就是王道。在这种竞争不激烈的市场,不用搞差异化就能赢。

除此之外,直接产能出海不仅能带动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和消费能力,也能反哺创造当地民众需求,带动当地的产业进步和经济增长,进而让目的地依赖上你的商品。就像当年日本在和美国的贸易摩擦期间,直接将家电、汽车等产业链转移到大陆,并培育了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让曾经的日本汽车、家电家喻户晓。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在这样的大循环下,日本纺织品、钢铁、家电、汽车、半导体等行业轮番出海,百舸争流,成为了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的典范。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这些年来,日本产业出海的主力军从制造业开始向服务业过渡。2008年日本非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然后就开始一路领先,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一些非制造业因为高附加值赚钱更多,往往能在出海中赚到更多的钱。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当然,出海的宏大叙事看似顺畅,但宏观毕竟是宏观,并不能在微观上指导企业出海。在出海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层出不穷。哪些企业能够真正走出国门并取得成功?我们同样在历史中可以找到规律。

三、谁能出海?

哪些企业能够成功出海?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能打”。

什么叫“能打”?无非是具备“比较优势”,概括起来就是比别人便宜,比别人好用,比别人新奇。

比别人便宜,意味着具备材料、人工等成本优势以及汇率优势明显。比如二战后因为低价产品和低价日元,日本“一美元衬衫”占领美国市场。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比别人好用,意味着产品在技术、工艺或内容上“遥遥领先”。比如日本工业机械公司小松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占领全球市场;比如丰田引领第二次汽车革命,采用精益制造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生产的卡罗拉一度成为北美爆款。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比别人新奇,意味着产品或服务能创造别人没有的独特体验。比如日本的百元店,全家、罗森、711等便利店,无印良品、优衣库等“无品牌”服装店。虽然表面上这些品牌并不是颠覆式创新,但足够不同,“不一样”才是优秀体验背后的本质。

如何找到这些行业和公司呢?宏观上可以通过出口数据计算我们具备比较优势的行业,并参考微观财务指标,比如利润率、资产周转率、ROE和海外收入占比,再结合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及模式创新等维度,综合来看,大陆的中游制造、传媒、新零售及互联网等行业都非常适合出海,特别是产能出海。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有一定科技含量但不涉及核心技术、同时产业链较为复杂的中端制造产业是大陆的优势产业,比如新能源汽车、3C数码、智能硬件、智能家电、光伏、重工业等产业,这些产业同时具备价格优势和产品优势。尤其是那些生产环节和链条巨长无比的产业,全球只有我们能够做到。

根据工信部数据,大陆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些都能让我们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除了中端制造,我们的十几亿人口还孵化出了很多独有的消费场景和服务,并极大压低了成本,这使得我们的大消费产业遥遥领先海外市场,同时具备价格优势、产品优势和模式创新三个特征,极具性价比。

在当下,欧美在高通胀下生活成本的狂飙,民众苦不堪言。这些产业有望享受到欧美消费降级的红利。比如以奶茶店代表的零售餐饮产业,以手游、3C大作为代表的传媒娱乐产业,以电商、本地生活为代表的互联网产业等。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中国产业,到美国去,到越南去,到德国去,到日本去,到墨西哥去,到泰国和印尼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10分钟读懂出海:出海等于出口吗?

尾声:新航海时代

如果回看开头我讲到的的“雁阵理论”,你会发现“雁阵理论”的核心是“领头雁”将丧失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向存在比较优势的新兴国家转移,以降低经营成本。

在当年,“领头雁”是日本,具备比较优势的经济体是“亚洲四小龙”;到后来,“领头雁”变成了“亚洲四小龙”,比较优势经济体成为了大陆和东盟;而如今,“领头雁”变成了我们中国,这不是面对内需不足和外部环境变化的无奈之举,而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之路。

这也意味着大陆企业出海,不仅仅是为了求生,还带着重要的使命和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对内可以抵消房地产调整带来的阵痛,促进产业升级,对外可以提升全球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并为欠发达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创造就业机会。这也是“雁阵理论”的当代演绎。

就像当年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形成了早期的全球贸易网络,奠定了现代全球化的基础,促进了欧洲经济的繁荣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如今,当历史又站到了新的航海时代,中国企业将通过出海走向何方?我们期待着中国产业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支撑:大国雁阵模式,中国经济学人

日企出海启示录,中金公司

出口提质扩围,出海日异月新,浙商证券

如何走好出海之路:日韩产业出海的经验与启示,国海证券

日本出海全景扫描: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与形势比较,中泰证券

投资大陆出海机遇的三条线索,国金证券

中国企业开启大航海时代,天风出海精选指数投资正当时,天风证券

风险提示:基金管理公司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大陆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详情请认真阅读本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