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個下午,劉樹芹偶然翻出了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的第一個宣傳片。
宣傳片裡,十幾年前的自己對着鏡頭說了一句:“這個孩子(孤獨症)長大了該怎麼辦?”
再聽到這句話時,她感到自己的心弦像被猛然撥動一般。當年看似是無意間的一句感慨,原來早已深深地紮根在她的心裡。
她自己也沒意識到,20年來,她一直在為“怎麼辦”探尋着一份答案——孤獨症孩子從融合幼稚園畢業後該怎麼辦?義務教育階段過後怎麼辦?長大後該怎麼辦?
融合幼稚園裡做手工
在山東青島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見到劉樹芹時,她剛從青島市崂山區遠洋風景幼稚園趕過來,滿臉淌着汗,也顧不上擦,一頭紮進辦公室處理起幼稚園的工作。
現在的她身兼數職,從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到遠洋風景幼稚園,再到幸福之家學齡支援中心、益起來輔助就業示範創意中心,哪裡都需要她。
一天連軸轉下來,晚上12點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不過,劉樹芹享受這種忙碌。
“一開始隻是為幼稚園的孤獨症孩子忙,後來可以為上學的孩子忙,現在又能為畢業了的孩子忙,多幸福啊,說明我們融合教育的探索之路越走越遠了,這是一件多值得高興的事啊。”
劉樹芹眼裡閃着光,像對待幼稚園的孩子那般溫柔。
幼稚園裡,劉樹芹常把笑容挂在臉上
對孤獨症的孩子探索實行全生涯服務,這是20年前的她不敢想象的。
2004年,25歲的劉樹芹遇到工作生涯中第一位孤獨症兒童苗苗(化名)。彼時,她還是一名普通幼稚園的老師,對孤獨症一無所知。
面對眼前這個不會說話、眼睛不會看人、經常大哭大鬧、總是尿褲子的孩子,劉樹芹隻覺得她“難帶”,“當時并沒有想太多,就想着孩子既然生活難以自理,那就多花些精力照顧她,把她帶在身邊一點點地教,總會慢慢學會的。”
就這樣,劉樹芹帶着苗苗,慢慢教會她喝水、排隊、吃飯。
看到孩子的進步,苗苗的家長找到了劉樹芹,坦承苗苗有孤獨症,希望她能利用假期時間,幫忙帶帶孩子。
就在劉樹芹帶着苗苗去專業機構做幹預訓練時,她才第一次認識到,原來有那麼多的孤獨症孩子。
而其他孤獨症孩子的家長,也發現了劉樹芹的與衆不同,她總是那麼耐心、似乎總有着無窮的能量。很快,越來越多的孤獨症家長找到她,希望她能幫忙帶孩子。
劉樹芹教孩子穿鞋
2005年,劉樹芹決定從幼稚園辭職,專職帶教孤獨症小孩。
最初,效果并不明顯。缺少了普通幼稚園的教學氛圍,無論劉樹芹在課堂上怎麼帶動,12個孤獨症孩子們彼此都“不會交往”。
“教這群孩子需要有非常強大的内心和耐心,就像牽着一隻蝸牛在散步。”
轉機很快被細心的劉樹芹捕捉到。一天中午,劉樹芹做好飯,喊正在玩耍的苗苗穿上鞋去吃飯。可是任她怎麼勸說,苗苗就是哭鬧着不肯穿鞋。
當時正在她家玩耍的親友家小孩娜娜(化名)也在穿鞋,劉樹芹抱着試一試的心态讓她帶着苗苗一起穿,神奇的是,苗苗不但安靜地坐下來了,還模仿小夥伴學習系鞋帶。
這件事情給了劉樹芹很大啟發,她也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要試着探索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把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安排在同一個環境中,讓普通孩子帶動幫助特殊孩子,讓他們同伴同學、互相影響、互相幫助、共同成長。
2007年,劉樹芹創辦了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幼稚園剛開始的時候免費招收普通孩子,讓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在一起進行融合教育,最終達到普特1:1的融合比例。
劉樹芹給孩子加油鼓勵
時間證明,無論是對于普通孩子,還是孤獨症孩子,融合教育讓他們有了明顯的進步。
普通兒童能夠更有愛、有責任感、有包容心,同時他們也給了特殊兒童一個榜樣的力量和正向的行為支援,讓特殊兒童能夠在共性的教育環境中,社會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情緒管理、規則意識、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1:1是不是最佳比例?既然1+1能産生大于2的效果,那麼10+1産生的力量會不會更強大?2020年,劉樹芹在國内教育專家的支援下,開始探索10:1的融合教育。
青島市崂山區遠洋風景幼稚園,就是在那時建成的。在這所幼稚園裡,10個乃至15個普通兒童中,會有1個有特殊需求的孩子。
幼稚園裡的孩子們小手牽小手
在劉樹芹的手機相冊裡,抓拍有無數個令她感動的瞬間。
其中有一張照片上,一個小女孩正拉着一個小男孩的手一起上樓梯。
“當時要上課了,那名特殊兒童還要跑下樓玩耍,正好被小姑娘看到了,她趕緊過去拉住他,然後牽着他的手一起回教室。小男孩也特别聽話,跟着小姑娘一起傳回了。”
看到這一幕,劉樹芹感動壞了,“這些發生在孩子們之間點點滴滴的日常,不就是融合的力量嗎?”
孩子在融合幼稚園發展得好,進入國小怎麼辦?沒有了個性化的支援,他能适應嗎?
這些年來,劉樹芹聽到過無數孤獨症孩子家長類似的聲音:“幼稚園之後怎麼辦?”
劉樹芹也陷入了這樣的焦慮,她甚至想到“去辦一所融合教育的學校”,但是發現“沒這個能力”。
這些年來,她沒事就往青島市各個區的國小跑,“幫我們幼稚園畢業進入普通國小入學的特殊孩子,去找校長、老師做直接的交流。”
慢慢地,她發現,随着國家對融合教育的大力倡導,大多學校都很重視融合教育,有些學校甚至打造了以“納”文化等為統領的學校文化體系,對特殊兒童進行專門的個性化支援教學。
當然,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仍然存在——學校相關專業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并非所有學校能在共性教育之餘,給予特殊孩子個性支援。
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的老師帶着孩子活動
在她的努力下,2022年5月,位于青島市市北區華陽路上的幸福之家學齡支援中心應運而生。
這裡有50多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孩子,幸福之家以配備陪讀資源老師或康複幹預的方式,為他們在普通國小就讀保駕護航。康複訓練的費用,全由政府兜底保障,家長并不需要掏錢。
劉樹芹經常會收到來自家長們的正向回報,那種高濃度的喜悅總是能瞬間溢出螢幕,直達她的内心。
家長發來一大堆文字、視訊、照片,“劉老師你看,孩子在國小多開心。盡管學習比較爛,但是進步不少,你看大家都那麼喜歡他,把他當成弟弟,都在幫助他!你看他的眼神好了很多,融合的力量真的很強大!”
即使沒有盈利甚至負債,她和融合幼稚園的老師們都沒有放棄,咬牙堅持了下來。
“經常有人問我,開展融合教育,幼稚園之後怎麼辦?義務教育階段過後怎麼辦?我想,總有解決的辦法,總有令我們滿意的答案。”
劉樹芹在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
去年六月,劉樹芹受邀去參加崂山區特殊教育學校的畢業典禮。那一天,她見到了很多從幸福之家融合幼稚園畢業的特殊孩子的家長。
他們紛紛上前與劉樹芹交流,一方面慶幸于孩子曾接受過融合教育,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對孩子畢業後的擔憂,“孩子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嗎?能不能創辦一家适合這些孩子的就業機構,讓孩子們還跟着你?”
家長們期盼的眼神,激活了劉樹芹心中的另一個火種。
在青島市各級政府部門和家長們的關心支援與幫助下,5個月後,她在青島市崂山區建立了益起來輔助性就業示範創意中心。啟動當天,就有10名有心智障礙的青年前去“報到”。
劉樹芹為這些孩子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心青年”,“這些孩子雖然心智有障礙,但他們也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用心生活的青年,也是我們新時代的青年,我希望他們能夠過上有品質的幸福生活。”
這些“心青年”盡管已經職高畢業,但是心智上就像六七歲的孩子。
“心青年”做十字繡
起初,父母每天把他們送去“上班”,他們連個桌子都不會擦。劉樹芹給自己定下目标,“我要帶着這些孩子學會過日子,教他們成為懂生活、會生活、樂生活的社會人。”
她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待在益起來,與其他同僚們一起一點一點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
他們在小農場裡種菜,在手工作坊裡做手工皂、艾絨枕,在咖啡館裡學做咖啡,在烘焙館裡學做面包......
“心青年”們正在認真工作
如今,“心青年”的人數也增加到了24人。
20歲的小林盡管還不會說一句“老師好”,但他每天會主動跑到小廚房裡幫忙擇菜,能把油菜一根根擇洗幹淨,然後把雜葉、根裝進垃圾袋。
還有的孩子已經能自己坐公共汽車上下班,這是家長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劉樹芹對于孤獨症孩子全生涯服務的探索,像是一顆火種,曆經近20年的時間,燃燒得愈發旺盛。
“每一個孩子都如一粒種子,值得我們用愛去澆灌,用心去等待。隻要給它愛的土壤,這顆種子就可以經曆風雨,茁壯成長。”這片愛的土壤,正變得越來越肥沃。
讓劉樹芹最為自豪的是,20年前啟發她探索融合教育的小姑娘娜娜,今年特殊教育專業畢業後,現在也成為了遠洋風景幼稚園的一名幼兒教師。
而娜娜幫助過的苗苗,現在也成了益起來的一名“心青年”,實作了輔助性就業。
最巧合的是,娜娜和苗苗報到的時間是同一天。劉樹芹特意安排她們見了面,為她們拍下了合影。她那天激動到拍照的手都發抖,“誰能想到,20年後,會有這麼一天?”
劉樹芹與“心青年”到戶外實踐
現在,她又在心中悄悄播下了另一顆種子。
“這些孤獨症的孩子老了怎麼辦?我們既然能幫他們實作幼有優育,就一定能幫他們實作老有所養,真正實作全生命周期的照護。”
劉樹芹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為孤獨症的孩子們辦一所養老院。在那裡,他們可以與自己的父母一起養老,安享晚年。
阿裡公益天天正能量聯合大衆新媒體大平台,為劉樹芹頒發正能量特别獎及獎金萬元:
得知獲獎後,劉樹芹很是激動、滿臉笑容:“太感謝了,可以給孩子們買書了!而且‘心青年’曉曉(化名)一直想要一架古筝,正好可以幫她實作願望了!”
他們本來自星星的孩子,一人一世界,獨自閃爍。
她用20年的付出,悄無聲息融入了這些孤獨星球的自轉軌迹。
不同群體的孩子互相融合、了解、接納,成為一起走向正向的共同集體。
從舉債辦園到輔助就業,雙向并進的背後是愛的指引和善的能量。
“融”于愛心,“融”育于行。她将每個孩子都視作獨一無二的種子,用愛去澆灌,用心去守護。
願她的故事喚起社會的關注,讓每個“蝸牛寶寶”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風向标。
- End -
天天正能量(zhnlali)
大衆新聞記者 劉笑笑 馬玥 唐浩鑫
#天天正能量##山東##青島##自閉症##孤獨症##星星的孩子##幼稚園##融合教育##特殊孩子##特殊教育##就業##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