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龍頭山鎮,花椒飄香、滿目皆綠、生機盎然。在魯甸縣6.5級地震1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震中龍頭山鎮回訪,看到的是一棟棟安居房、一條條柏油路、一張張幸福笑臉,以及建立為AAA級旅遊集鎮的美麗小鎮,戶戶安居、家家有業、美麗宜居的新家園畫卷徐徐展開。
2014年8月3日,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位于震中的龍頭山鎮遭受重創。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時間作出重要訓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災群衆安置和災後恢複重建工作。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魯甸地震災區看望受災群衆,他對大家表示,黨中央始終關心着大家。天災無情人有情。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新家園!
震後10年,龍頭山鎮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團結帶領各族群衆抓重建、戰貧困、興産業、謀振興,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産業支撐更加有力、民生保障更加堅實,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接續奮鬥繪就幸福生活新畫卷。
魯甸縣龍頭山鎮 魯甸縣融媒體中心 供圖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從昭通中心城區出發,駛上雙向四車道的都香高速公路,半小時就抵達龍頭山集鎮。在騾馬口社群甘家寨村民小組,一棟棟别墅式樓房間,甘家寨文化小廣場上綠植蔥茏、人頭攢動,村民們茶餘飯後都喜歡到這裡休閑納涼。
“現在出門就是石闆路,家門口就有小廣場,用水、用電和網絡都很友善。” 家住小廣場旁邊的村民李勤巧說,相比以前的土坯房、泥巴路,現在的生活條件非常好,學校、衛生院、文化廣場、集貿市場都建在家門口,打開微信視訊就能和外出務工的兒子面對面通話。
抓住恢複重建機遇,龍泉社群出行道路從原來的3公裡增加到15公裡,尤其是建立的9公裡産業路,有力促進了花椒産業提質增效。“現在群衆出行變得更加便捷,花椒、土雞等農産品銷售更加便利,去年社群花椒産業實作産值1200萬元。”龍泉社群黨總支書記邵發平說。
在村民李保學眼中,相比鄉村路網完善帶來的出行便利,都香高速公路通車帶來的幸福感更強。“以前開車去昭通城單邊就要2小時,現在15分鐘可到魯甸縣城,最快半小時就到昭通中心城區。”李保學在龍頭山集鎮經營着一家超市,每周都要到昭通中心城區進貨,都香高速公路通車後,不僅降低了貨物運輸成本,還有更多時間去縣城照看上學的孩子。
沿河村至光明村是魯甸縣重要花椒産業帶。通過架設27.9公裡引水管道,實作了沿河、沙壩、光明3個行政村跨村調水,不僅解決了該片區近2萬人的生活用水,還兼顧了項目區2萬餘畝花椒等經濟産業的灌溉用水。10年來,全鎮建立飲水管網61.7萬米、取水池284件、水池1.2萬件,實作247個村民小組100%通管網。
抓住災後恢複重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機遇,龍頭山鎮集鎮建成區面積由2014年的0.25平方公裡拓展至1.23平方公裡、擴大了5倍,集鎮居民由1528人增加到12470人;累計争取資金25.89億元,實施交通、水利等民生基礎設施項目123個,建立改擴建村組公路69條246公裡,12個村(社群)通柏油路,247個村民小組通硬化路,道路硬化率從原來的11%提升至85%,基礎設施條件更加完善。
産業支撐更加有力
眼下,龍頭山鎮8萬餘畝花椒迎來采收季,從沿河村到沙壩村、再到光明村,漫山遍野的花椒林間,随處可見村民三五成群采摘花椒的身影,采摘花椒、晾曬烘幹、花椒夜市等生動場景在各村(社群)上演,成為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我家種了18畝花椒,今年雨水好、花椒産量高,收入有望突破7萬元。”正在采摘花椒的沙壩村村民李廣權說,震後10年,他家的花椒種植面積從不到2畝增加到了18畝,在鎮村農技人員的指導下,他從花椒管護的“門外漢”變成行家裡手,花椒樹成了一家人的“緻富樹”。
鮮花椒快速烘幹是保證花椒品質的關鍵環節。立足全村1.1萬畝花椒産業優勢,村裡自發形成了一批從事花椒烘幹、精選、冷藏、包裝、收購的服務隊,幫助椒農積極對接市場、拓寬銷路。“現在到了花椒采收旺季,每天可加工幹花椒500多公斤,已賣出青花椒1萬多公斤,主要銷往重慶、山東、上海等地市場。”花椒收購商鄧啟敏說。
在光明村,1.3萬畝花椒産業覆寫2100多戶群衆,花椒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0多戶、5萬元以上的有1000多戶。“我們在前期花椒林間套種仙人掌、林下養雞的基礎上,現在又試種了150多畝西梅,積極探索多元産業模式,拓寬群衆增收路。”光明村黨總支副書記劉陽華說。
小小花椒樹,緻富大産業。10年來,龍頭山鎮花椒産業面積從2014年的2.8萬畝增加到8.4萬畝,年産值從1.8億元增加到3.4億元,帶動全鎮1.77萬戶5.83萬餘名群衆增收。目前,縣裡在龍頭山鎮打造2個萬畝連片種植、3個5000畝連片種植花椒産業示範基地,成為引領全縣32萬畝花椒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
除花椒産業外,龍頭山鎮核桃産業從2014年的6.1萬畝擴大到了10.3萬畝,年産值增加到了1.1億元。因地制宜發展辣椒、小黃姜、西梅、柑橘等特色果蔬産業8300畝。年産仔豬18萬頭的生豬養殖項目在翠屏村建成運作,交流側裝機容量208兆瓦的龍頭山鎮複合型光伏電站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為當地優化産業結構、增強發展動能增添新動力。
目前,龍頭山鎮依托地震遺址公園、抗震救災紀念館、防震減災體驗館、朱提銀文化館“一園三館”和AAA級旅遊集鎮資源,以及花椒産業和生态優勢,着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幹部教育教育訓練現場教學基地和農文旅融合發展旅遊目的地。目前,“一園三館”累計接待遊客97萬餘人次,研發朱提銀文創産品170多款,實作銷售額30餘萬元。
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請坐,請坐,屋裡有空調……”中午時分,記者到龍頭山集鎮甘家寨椒林雞火鍋店回訪,剛招待完客人的老闆鄭家麗熱情相迎。10年來,經曆了家園被毀、親戚遇難的鄭家麗一家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從廢墟上站起來,從陰霾中走出來,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幸福美滿新生活。
在魯甸6.5級地震中,位于半山腰的甘家寨村民小組被地震引發的山體滑坡整體掩埋,幸存者被緊急轉移到小寨鎮臨時過渡安置。2015年12月底,鄭家麗一家人和甘家寨89戶受災群衆一起搬到龍頭山集鎮的新家,鎮村幹部還幫着出主意、想辦法,動員她用自家的房屋經營火鍋店,開始了新生活。
“平時一天有四五桌,人多的時候有八九桌,去年的總收入有12萬元。”如今已是3個孩子母親的鄭家麗生活忙碌并快樂着。她說,地震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來災區看望大家,黨和政府以及愛心人士關心大家,幫助大家建起了新家園,過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幸福生活靠奮鬥。”鄭家麗說,這些年來她在家經營火鍋店,請了3名當地群衆不定期幫忙。丈夫鄒建國牽頭組建車隊在工地上運輸建材,現有3輛裝載機、6輛挖掘機、13輛渣土車,年總收入上百萬元,帶動20餘人就業增收。
在距離火鍋店不遠處,60多歲的李勤巧家住着兩層半别墅式小樓,庭前小院幹淨整潔,客廳裡擺放着沙發、茶幾、液晶電視等家具家電,滿牆的獎狀展示着孫子孫女的優異成績。大兒子在省外打工掙錢,二兒子在讀博士,大孫子在昆明上大學,她在家照顧上國小的孫子。
“黨中央始終關心着大家。”“老天爺把大家的家園毀了,黨和政府一定要幫助大家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家園!”每當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大家時的溫暖話語,李勤巧老人的心中總是暖融融的。李勤巧說,現在的新家園很漂亮,看病可以報醫保,每月還有養老金,日子過得很舒心。
戶戶安居,家家有業,美好願景變成了美麗實景。2023年,龍頭山鎮全年農村經濟總收入實作8.66億元,是2014年的2.63倍,年均增長11.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547元,是2014年的3.33倍,年均增長14.3%。10年來,集鎮餐飲企業從26家增加到97家,飯店從3家增長到17家,帶動更多群衆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中考合格率由2014年的65%提高到86%,新農合參保率由85%提高到97%,民生幸福指數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