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是苗族聚居地,民族特色鮮明,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21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現“黔西市”)化屋村考察時,點贊苗繡、蠟染等少數民族非遺技藝和文化,并與蠟染師彭藝親切交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繡既傳統又時尚,既是文化又是産業,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而且能夠推動鄉村振興,要把包括苗繡在内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罕見的上古文明活化石”
苗族是由中原遷徙到雲貴高原的古老民族,由于沒有文字,苗族人民以針線為筆墨,将創世神話、遷徙曆史和細膩情感,镌刻在服飾之上。是以,苗繡不隻是單純的民間工藝品,而且是一部記錄了文明源頭的“無字史書”,具有承載文化記憶的重要功能。著名作家阿城在其所著的《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一書中稱贊苗繡是“罕見的上古文明活化石”。
曆史上,苗族經曆數次大遷徙,形成多個分支,傳統服飾和服飾上的刺繡紋樣,成為各個支系之間互相區分、每個支系内部互相認同的重要辨別。不同的苗族分支,具有不同的苗繡表達。透視苗繡圖案,可以觀察到這個古老民族樸素的人生哲學。比如苗繡中大量出現蝴蝶紋飾,源于苗族認為蝴蝶是他們共同的始祖和信奉的母神;苗繡圖案中存在着大量的太陽紋、雲雷紋、山川紋、折枝花卉和各類動物紋飾,展現出他們對大自然的崇拜;苗繡圖案中的葫蘆、石榴、葵花、蝴蝶、魚等紋飾,寓意着他們對兒孫滿堂、糧食滿倉的希冀等。貴陽苗疆故事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曾麗在其所著的《苗繡圖源》一書中收錄了100幅古老正宗的苗繡傳統紋樣,每一幅都有着史詩般的故事。
2006年,苗繡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苗繡的曆史文化價值一方面展現在其圖案中記錄的族群曆史、紋飾中流露的樸素哲學,另一方面展現在其藝術呈現和工藝造詣上的精妙絕倫。目前共有花溪苗繡、雷山苗繡、劍河苗繡、凱裡苗繡、台江苗繡、松桃苗繡、湘西苗繡等7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從繡法上來說,苗族刺繡大緻有平繡、鎖絲繡、扁帶繡、梗邊繡、打籽繡、布貼繡、堆繡、錫片繡、破線繡、辮繡、挑花等。其風格技法迥異,在刺繡的基礎上同時運用蠟染、織錦等裝飾手法,色彩鮮明、圖案豐富。習近平總書記在化屋村考察時稱贊道:“苗繡既是傳統的也是時尚的,你們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苗繡既傳統又時尚。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新時代的苗繡蓬勃生機。一方面重視原汁原味的傳承,将老祖宗的東西原原本本地傳下去,認認真真傳承好國家級非遺項目,這是苗繡的根,也是曆史的見證。另一方面則着眼于市場的需求,在傳統苗繡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将傳統技藝和當代審美相結合,将傳統手繡和數字化、智能化生産線相結合,将苗繡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時尚潮流之中,使之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苗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苗繡超越民族手工藝之外的大美,漸漸驚豔外界,被世界看見。20世紀80年代,日本工業技術中心研究員鳥丸貞惠來到中國通路,無意間接觸到中國苗繡,苗族豐富的紡織工藝與文化,令她震驚。随後她開始走遍中國貴州大小苗寨,記錄苗族民間服飾手工藝。其女兒鳥丸知子受母親的影響,随後加入到此項工作中來,母女二人接力30年開展田野調查,著成《一針一線:貴州苗族服飾手工藝》一書。2003年10月,國家民委推出的“多彩中華——中國民族服飾展演”作為法國中國文化年開幕式,在巴黎盧浮宮上演,苗繡作為開場展示,将台下的世界著名服裝設計大師皮爾·卡丹深深吸引。2023年9月24日,由貴州省政府主辦的《中國苗·藝術展》在意大利米蘭開展。上百件貴州苗繡珍品驚豔亮相,繁複精美的紋樣圖案、細膩繡制的手工工藝,展現了貴州苗繡源遠流長的藝術風采,成為2024春夏米蘭時裝周一大關注焦點。國際時尚界人士對苗繡的技藝之珍和品相之美稱贊不已。
既是文化也是産業
苗繡既是文化也是産業。2013年,貴州省政府下發《關于實施婦女特色手工産業錦繡計劃的意見》,十幾年來幾十萬繡娘、畫娘、染娘依靠自己的一雙巧手過上了管着家、背着娃、繡着花、美了自己、富了家的錦繡新生活。202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貴州苗繡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行動方案》,提出“通過三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把苗繡産業打造成為國内領先、國際知名的優勢産業,初步實作産業化、時尚化、國際化、品牌化目标”,并明确了重點實施“六大工程”確定目标實作,有力推進了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與融合。貴州省圍繞做好苗繡文化産業這篇大文章,成立由省上司領銜的貴州省苗繡産業發展工作上司小組,積極培育苗繡經營主體,支援成立苗繡産業協會;建設基礎紋樣資料庫,采集苗繡紋樣并進行版權登記;推動苗繡文化進學校、進村寨、進社群,組織開展貴銀·苗繡職業技能大賽;建設苗繡文化中心、化屋苗族文化空間等一系列非遺傳承體驗空間,為苗繡走進現代生活提供可知可感的體驗場景。
苗繡文化産業蓬勃發展,在促進脫貧緻富、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化屋村已成為非遺助力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文旅、民宗、鄉村振興等各級各部門關聯,在化屋村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化屋苗繡工坊”等項目,創作大型苗族歌舞實景舞台劇目《苗韻化屋》,共同打造“化屋苗繡”品牌。在貴州,苗繡助力鄉村振興,化屋村并不是個例。“苗繡助力就業減貧——貴州省施秉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開發案例”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苗繡:繡出就業緻富新生活——貴州舞水雲台非遺工坊典型案例”入選2022年非遺工坊典型案例……苗繡,“一針一線繡出來,何其精彩”,繡出越來越精彩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