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三分雕工,七分抛光”,可見抛光對于一件玉器的重要性。
我們先來看看同一件作品打磨前後的對比,感受一下:
是不是有種煥然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
正是這一道工序,賦予了和田玉作品以生命的靈魂和光彩,雖然打磨抛光至關重要,但卻往往被世人所忽視。
一,打磨與抛光
純手工雕刻的作品,盡管工藝再精湛,雕刻得再精細亦難免留有工具的痕迹。
而打磨抛光,則是作品雕刻完畢後,借助特定工具與材料磨去工具雕刻的痕迹,細膩地打磨出玉石的光澤,使之呈現出細膩溫潤的質感。
這一過程不僅考驗着師傅們的技藝,更是對玉石品質的深度挖掘與美學價值的提升。
一般來說,打磨抛光分為全手工抛光與機器抛光兩種。
機器抛光較為直覺,比如某些機雕飾品,為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甚至省去打磨步驟,直接機器抛光。然而,此類抛光效果往往較為一般,難以經得起細緻觀察,細節之處仍顯粗糙。
純手工抛光則不同,不僅要求對每個細節精心打磨,還要最大限度地保留作品精緻的雕琢紋理,常見的幾個步驟是:
首先需要從粗到細,使用從幾百目至千目的油石,對玉石表面進行層層打磨。
這一步步旨在去除雕刻過程中留下的刀痕,逐漸減少玉石表面的微細劃痕,直至表面光潔平滑,確定每個角落和細節都達到一緻的效果。
接着,利用更細膩的砂紙、砂輪、抛光粉、毛刷等工具和材料,對表面進行更細緻的抛光處理。
這一過程需反複進行,唯有精益求精,方能提升光澤,才能達到提高光澤的效果,增加和田玉本原本細膩柔美的質感。
由此可見,手工打磨抛光的工作是相當繁瑣的。
據說,如果是一件工藝複雜的手把件,好好打磨抛光也要一兩周之久,如果是大擺件,至少也要按月來算了,可見純手工打磨不僅耗時更耗費心力。
是以,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除了玉質本身和設計雕刻之外,抛光工藝更是其背後的功臣。
二,抛光的不同效果
不同的和田玉作品,根據其玉質和設計風格,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抛光方式,常見的抛光效果可分為啞光、柔光與亮光三種,各具特色,能夠滿足不同審美趨向的需求。
啞光處理後的玉器表面,宛如細砂輕撫,呈現出一種近似磨砂的質感,它能充分展現和田玉的内在韻味。
比如像青花、墨玉等玉料,本身便具有良好的油性,經過啞光處理,便透露出一種低調的奢華感,特别适合盤玩。
柔光則透露出一種溫潤如水的光澤,既有亮度而不刺眼,更接近自然之美。
其光感較啞光更為光滑,這種抛光方式也比較常用,能讓作品顯得更加溫潤細膩。
亮光則是将和田玉表面打磨至極緻光滑,形成猶如鏡面的效果。
這種抛光方式能讓玉石顯得格外耀眼,增強料子的視覺沖擊力,非常适合用于珠寶級别的貓眼料子、帶有冰底的界面等等。
三,抛光與玉質
可能有玉友會問了,抛光能夠讓和田玉的玉質更顯突出,更精準地傳達作品的意境,那選擇何種抛光工藝才能實作畫龍點睛之效?
這還需針對每件作品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可以綜合料子的玉質和顔色來做選擇,如果料子本身油性就好,玉質細潤,便會選擇柔光,會讓成品的油性效果看起來更好,更加油潤。
如果玉料質地和油性感欠佳,柔光抛光後其油性感可能會有所偏差。
比如俄料的特點是白而幹,若油性不足,即便采用柔光也難以呈現出油潤的感覺。
比如青海料的特點是白而透,選擇亮光能更顯靈性,增加其透明感和光澤度。
是以,也有不少人對此有誤解,認為抛了亮光的作品就不油了,啞光抛光則是為了掩蓋瑕疵。
抛光不能改變玉質,玉料的油性并非由抛光方式決定,而是取決于其細膩程度、成熟度等因素。
至于瑕疵,其實也和抛光沒關系,畢竟打燈看也能觀察玉質。
其實,啞光、柔光與亮光這三種抛光方式并無高下之分,不同的玉質、不同的雕刻技法,都需要因材施教,沒有一成不變的。
抛光效果的選擇,應當基于對和田玉的了解以及個人審美偏好,隻要合适的,就是好的抛光。
好的抛光可以發揮料子的優點,而抛得不好,則有可能功虧一篑,重頭再來更是不易。
抛光同樣需要專業支援,沒有金剛鑽,還真攬不了這技術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