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乞巧節(散文)

文/薛宏新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乞巧節的夜晚,豫北鄉下仿佛被一層溫柔的魔法輕輕籠罩。空氣中彌漫着淡淡的果香與花香,那是家家戶戶供奉的瓜果與鮮花散發出的自然香氣,它們交織在一起,編織成一首關于愛與美好的詩篇。

月光如洗,傾瀉在古老的街道上,給柏油路披上了一層銀紗。家家戶戶的窗戶透出柔和的燈光,與天上的星光遙相呼應,仿佛是人間與天庭的橋梁,連接配接着凡人與仙子的心靈。走在這樣的夜晚,每一步都踏着光與影的交錯,仿佛步入了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遠處,偶爾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他們手提着五彩斑斓的燈籠,在夜色中穿梭嬉戲,如同點點繁星落入凡間。燈籠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躍、旋轉,為這甯靜的夜晚增添了幾分生動與活潑。大人們則圍坐在一起,或低語交談,或輕笑陣陣,那份溫馨與和諧,讓人心生暖意。

而在這份溫馨之中,還夾雜着一絲神秘的期待。人們相信,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織女娘娘會降臨人間,賜予他們巧手與智慧。是以,無論是少女們精心打扮,祈求能如織女般心靈手巧,還是已婚婦女們默默祈禱,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美滿;亦或是孩童們天真無邪地許願,希望能擁有更多的玩具和夥伴——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向往。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随着夜色漸深,一陣微風吹過,帶來了涼爽與惬意。人們或擡頭仰望星空,尋找着牛郎織女的身影;或低頭沉思,回味着那些古老而又美麗的傳說。在這份甯靜與美好之中,乞巧節的氣氛達到了高潮。它不僅是一個節日的慶祝,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與升華,讓人們在忙碌與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甯靜與幸福。

說起咱豫北原陽那旯旮的乞巧節,那可是比夏日的麥浪還熱鬧幾分,乞巧節這天,大閨女小媳婦兒心裡頭那個甜絲絲,就像剛出鍋的糖糕一樣。這天兒,村裡頭男女老少,都不停歇地忙活着嘞,不為啥,就圖個巧手巧心,盼着日子能過得甜甜蜜蜜,長長久久。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清早起來,天邊兒剛露出魚肚白,當媽的就念叨開了:“今兒乞巧節,得給閨女整點巧食,好叫她手巧心也巧。”說着,就動手和面,那手法,嘿,比織女織布還利索。蒸的巧饽饽,一個個跟小蓮花似的,還點上紅點,寓意着紅紅火火,日子越過越旺。

晌午頭兒,太陽曬得人懶洋洋的,但村裡的大閨女小媳婦兒可不含糊,她們都聚到村頭的大柳樹下,手裡拿着針線,比試着看誰的手更巧。鄰家小妹也去了,她那雙小手,平時就靈巧得很,這會兒更是上下翻飛,針線在布上嗖嗖地走,看得人眼花缭亂。大夥兒邊做邊聊,談笑聲,還有那偶爾傳來的針線穿過布料的細微聲響,交織在一起,比那戲台上虎美玲圓潤的唱腔還動聽。

傍晚時分,天邊兒染上了晚霞,紅的、紫的、金的,五彩斑斓,美得讓人心醉。這時候,村裡的孩子們就開始熱鬧了,他們提着自制的燈籠,在村子裡跑來跑去,嘴裡還唱着:“乞巧節,乞巧節,織女牛郎會天河,俺也求個巧姐姐,教我織布又繡花。”那歌聲清脆悅耳,給這節日的夜晚添了幾分溫馨和童趣。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到了晚上,月亮悄悄爬上了樹梢,銀輝灑滿大地。大人們會帶着孩子們到院子裡,擺上香案,放上瓜果,祈求織女娘娘賜下巧手。當媽的還會輕聲細語地給孩子們講牛郎織女的故事,那聲音溫柔得能滴出水來,聽得孩子們心裡頭暖洋洋的。

乞巧節,對俺豫北鄉下人來說,不僅僅是個節日,更是一份傳承,一份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這個特别的日子裡,無論大人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生活的熱愛和期待。而那份淳樸和真摯,就像豫北的大地一樣,厚重而溫暖。

乞巧節||薛宏新專欄(185)

薛宏新 男,中共黨員。曾出版《小河的夢》《婆婆是爹》《可勁樂》等個人文集,作品散見于《人民文學》《故事會》《故事世界》《民間文學》《今古傳奇故事版》《傳奇故事》《古今故事報》《當代文學》《河南日報》《新鄉日報》《平原晚報》等數百家報刊網絡平台,現供職于原陽縣城管局,原陽縣樂齡書香團成員,原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尋找熱愛表達的你#

#妙筆生花創作挑戰#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