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散文)
文/薛宏新
乞巧节的夜晚,豫北乡下仿佛被一层温柔的魔法轻轻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果香与花香,那是家家户户供奉的瓜果与鲜花散发出的自然香气,它们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一首关于爱与美好的诗篇。
月光如洗,倾泻在古老的街道上,给柏油路披上了一层银纱。家家户户的窗户透出柔和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遥相呼应,仿佛是人间与天庭的桥梁,连接着凡人与仙子的心灵。走在这样的夜晚,每一步都踏着光与影的交错,仿佛步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远处,偶尔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手提着五彩斑斓的灯笼,在夜色中穿梭嬉戏,如同点点繁星落入凡间。灯笼的光影在地面上跳跃、旋转,为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泼。大人们则围坐在一起,或低语交谈,或轻笑阵阵,那份温馨与和谐,让人心生暖意。
而在这份温馨之中,还夹杂着一丝神秘的期待。人们相信,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织女娘娘会降临人间,赐予他们巧手与智慧。因此,无论是少女们精心打扮,祈求能如织女般心灵手巧,还是已婚妇女们默默祈祷,希望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亦或是孩童们天真无邪地许愿,希望能拥有更多的玩具和伙伴——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随着夜色渐深,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凉爽与惬意。人们或抬头仰望星空,寻找着牛郎织女的身影;或低头沉思,回味着那些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乞巧节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它不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升华,让人们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幸福。
说起咱豫北原阳那旯旮的乞巧节,那可是比夏日的麦浪还热闹几分,乞巧节这天,大闺女小媳妇儿心里头那个甜丝丝,就像刚出锅的糖糕一样。这天儿,村里头男女老少,都不停歇地忙活着嘞,不为啥,就图个巧手巧心,盼着日子能过得甜甜蜜蜜,长长久久。
清早起来,天边儿刚露出鱼肚白,当妈的就念叨开了:“今儿乞巧节,得给闺女整点巧食,好叫她手巧心也巧。”说着,就动手和面,那手法,嘿,比织女织布还利索。蒸的巧饽饽,一个个跟小莲花似的,还点上红点,寓意着红红火火,日子越过越旺。
晌午头儿,太阳晒得人懒洋洋的,但村里的大闺女小媳妇儿可不含糊,她们都聚到村头的大柳树下,手里拿着针线,比试着看谁的手更巧。邻家小妹也去了,她那双小手,平时就灵巧得很,这会儿更是上下翻飞,针线在布上嗖嗖地走,看得人眼花缭乱。大伙儿边做边聊,谈笑声,还有那偶尔传来的针线穿过布料的细微声响,交织在一起,比那戏台上虎美玲圆润的唱腔还动听。
傍晚时分,天边儿染上了晚霞,红的、紫的、金的,五彩斑斓,美得让人心醉。这时候,村里的孩子们就开始热闹了,他们提着自制的灯笼,在村子里跑来跑去,嘴里还唱着:“乞巧节,乞巧节,织女牛郎会天河,俺也求个巧姐姐,教我织布又绣花。”那歌声清脆悦耳,给这节日的夜晚添了几分温馨和童趣。
到了晚上,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银辉洒满大地。大人们会带着孩子们到院子里,摆上香案,放上瓜果,祈求织女娘娘赐下巧手。当妈的还会轻声细语地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那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听得孩子们心里头暖洋洋的。
乞巧节,对俺豫北乡下人来说,不仅仅是个节日,更是一份传承,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无论大人小孩,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而那份淳朴和真挚,就像豫北的大地一样,厚重而温暖。
薛宏新 男,中共党员。曾出版《小河的梦》《婆婆是爹》《可劲乐》等个人文集,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故事会》《故事世界》《民间文学》《今古传奇故事版》《传奇故事》《古今故事报》《当代文学》《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数百家报刊网络平台,现供职于原阳县城管局,原阳县乐龄书香团成员,原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