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綠水青山 用之有道——我省首批林權類不動産證書發放到戶

綠水青山 用之有道——我省首批林權類不動産證書發放到戶

臨夏州沿太子山旅遊大通道耳子屲梁景區景色優美。(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

這幾天,張掖市臨澤縣平川鎮賈家墩村村民張正鵬滿心歡喜,在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他和其他6戶農戶将手裡的“綠本本”林權證換成了“紅皮皮”的不動産證,這是我省開展化解林權登記曆史遺留問題加快推動林權類不動産确權登記發證試點工作以來頒發的首批林權類不動産證書。

“自此,我們的林地像房産一樣擁有了70年不變的不動産權。”張正鵬高興地說,此次深化林權改革讓他們的林地範圍和面積更清楚了,最重要的是,在農業生産中有資金需求,可以到銀行直接作為抵押物進行貸款。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于鞏固和完善農村産權制度、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建設生态文明、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以來,甘肅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方案》,并在全省12個縣(區)開展先行先試工作。各試點地區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總結出一批可操作、可複制、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摸清家底 制度改革先行先試

理清全省集體林地底數,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動“三權”分置的基礎。全省林草系統按照“三調”資料和年度森林草原濕地調查成果,對集體林地面積進行了認真梳理,通過檔案核查、外業勘測等手段,摸清了集體林地面積,為“三權”分置加快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作為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試點縣,臨澤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重點圍繞落實集體林地“三權”分置、促進集體林地适度規模經營、完善森林經營管理制度、保障林木所有權權能、完善多元服務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按照示範引路、先易後難、全面推進的原則,确定蓼泉鎮雙泉村、鴨暖鎮古寨村、闆橋鎮友好村作為此次清理規範的試點村。

“摸底數、建台賬、确屬性、核現狀是首要工作原則。”臨澤縣不動産登記中心幹部顧學金介紹,如今,當地已經确定林權檔案6200份,整合彙交資料資訊4369條,有力推動不動産登記資料整合。

為高效推進試點工作,省林草局印發《先行先試工作方案》,安排部署全省試點工作,各試點縣(區)各所在市(州)均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上司任組長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指導專班,全省試點工作有序開展。

定西市安定區通過開展外業調查和内業核查,形成“一查二核三落地”一整套技術規程,全面查清林改底數,精準核實林改資料,合力完成落地上圖,全面梳理出林權證面積與實地不符、一地多證、重複登記等問題。

化解難題 林草确權有章有據

林權地籍調查是林權不動産登記過程中确定土地權屬、明晰産權的主要手段,是規範化開展林權登記的重要基礎。但在實際操作中,林權類不動産由于曆史原因和不同時期的技術标準,大多存在界址辨別模糊,實地勘測難度大等問題。

“當初集體林權主體改革時,分林到戶的林地很多都存在面積不準、地類重疊、界限不清等問題。”臨澤縣自然資源局幹部闫天虎介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決“林地就是林地,耕地就是耕地,草地就是草地”的根本問題。

省林草局以林權存量資料整合為主線,以曆史遺留問題化解為抓手,引導各試點縣(區)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精準把握不同時期法律法規和政策要求,在尊重曆史和群衆意願的前提下,依法依規、妥善化解曆史遺留問題。

平涼市泾川縣結合縣情實際,對林地權屬交叉重疊、村界與實際情況不符等5類問題作出綜合研判,提出具體化解意見,3個試點村集體林地全部确權到戶,摸排問題全部化解到位。

定西市安定區按照“總體穩定、擱置争議、穩步推進”的原則,針對難點堵點和整改形成了一整套解決方案,通過彙總整理共性問題,逐村逐戶建立問題台賬,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時限、整改責任人,有效化解各類林權糾紛、林地糾紛,推動林改工作落實落細。

臨澤縣充分利用原有林權指界成果,逐宗地制作遺留問題核查情況表,按照“尊重曆史、照顧現實、分類施策”的原則,采用“分股不分地、分利不分林”方式,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部門的确認結果和相關村委會、權利人的确認意見,化解上輪林改中四至模糊、權屬重疊等曆史遺留問題。

為了有效解決傳統指界方式存在的周期長、難度大、精度低等問題,部分試點縣(區)聘請專業的第三方測繪機構對試點村集體林地進行勘測,逐宗更正權屬重疊、面積不實、地類不準等問題,通過采取“影像判讀+實地勘驗”的方式,将林權宗地圖形與高清影像圖、地形圖、生态紅線圖、全國“三調”成果等進行套合疊加,輔助開展林權指界工作,極大縮短了林權地籍調查時間。

激活動力 林下經濟健康發展

将林權登記全面納入不動産登記體系,既有利于依法保護林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也有利于推進林地承包經營權、林木所有權的合理流轉,助力全省林業生态産業發展。

近年來,甘肅創新發展思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不懈抓好林下經濟發展、家庭林場培育、林業合作社建設、林權抵押貸款和林權流轉等工作,積極主動“向森林要食物”,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将經濟林果和林下經濟産業發展作為農村産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加快推進全産業鍊發展,不斷探索暢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實作路徑。

全省各地結合實際找準抓手,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深化集體林改、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發展林下經濟産業。

天水市清水縣按照“試點示範、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工作思路,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發揮試點村資源優勢,加快林地入股,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松果收購與初加工産業和野豬生态放養,簽訂入股合同317份,流轉林地7086畝。

武威市天祝縣推廣“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等模式,鼓勵有能力發展林下經濟的村集體,按照分股不分林方式,村集體統一經營發展林下經濟,帶動群衆增收緻富。

泾川、康縣等8個縣和29個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被國家林草局認定為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

2023年,全省發展林下種植461萬畝,林下養殖利用林地面積203萬畝,國家級和省級林業龍頭企業分别達到13家、41家,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3568家、家庭林場1086個,實作林下經濟年産值79億元。根據《甘肅省林下經濟産業發展規劃(2023-2030年)》,到2025年全省林下經濟産值将達107億元、2030年将達165億元。

省林草局改革發展處負責同志介紹,我省将充分發揮試點縣(區)示範引領作用,複制推廣成功經驗,激活各地改革動力,推進全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不斷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實作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