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河碧波漣漣,對岸青山蒼翠滿目。
7月22日,《民生周刊》記者走進山環水繞的福建省三明市将樂縣常口村,仿佛置身于一幅美麗的山水畫。
村民們對27年前的情景記得真切:1997年4月1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在村部門口,習近平同志舉目遠眺,但見河水碧波凝翠,青山郁郁蔥蔥,他語重心長地說:“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27年來,常口村幹部群衆牢記殷殷囑托,深入踐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理念,聚焦美麗鄉村建設,齊心協力做好山水田文章,畫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鄉村畫卷。
有如一幅山水畫卷的常口村常上
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紅利
27年前,常口村還是個“落後村”——全村沒有一條寬敞的水泥路,沒有幾幢新房子,沒有幾盞明亮的路燈。
如今,有222戶人家的常口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13.83平方公裡的村子,森林覆寫率高達92%,蝶變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道路寬敞整潔,房屋錯落有緻,一條小溪從家家戶戶門前流過,處處“顯山露水”;荷花連片綻放,幹濕分離垃圾桶布置有序,幼稚園、養老院、衛生院、籃球場、遊泳池一應俱全……
“村企共建綠色礦山、生态臍橙園、雲衢山漂流、水上威尼斯樂園、林下經濟項目,村集體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多。我們還打造了皮劃艇訓練基地。”常口村黨支部書記鄧萬富幹勁十足,“每年約有10萬人來常口村考察學習、休閑旅遊、集訓比賽。”
多年積累的生态優勢,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發展紅利。
在福建常口分享生态農業有限公司臍橙林裡,一株株臍橙樹青翠欲滴,碩大的果實壓彎了枝頭,董事長徐良輝熟練地撥開樹枝,向記者介紹臍橙的特性。
有着多年農業種植銷售經驗的徐良輝,跑了許多地方考察種植基地後,一眼看中常口村的好山水。他發現,常口村的土壤有機質高達5.0,種植高端臍橙再适合不過。
2019年,徐良輝盤活了村裡的800多畝土地,種上了紐荷爾橙、紅美人等臍橙品種。“青山綠水謂之‘清’。”徐良輝把這裡種植出來的臍橙取名“清語橙”,并注冊了商标。
“現在是臍橙種植的第五年了,總共有4萬多棵樹,我們與村裡分享産值,去年給村裡交了117萬元租金。今年産量大概是100萬斤,未來豐産期預計可到300萬斤。”徐良輝說。
科技賦能,助力農業發展。最近他驚喜地發現,使用無人機噴灑作業,不僅節省了人工成本,農藥使用量也大大減少。
徐良輝租了常口村的民宅,平時就住在村裡。從部隊退伍的兒子,臍橙植保、修剪、銷售全都在行,跟着他一起幹。
正值暑期旅遊旺季,常口村雲衢山漂流景區人頭攢動。總長3.2公裡的漂流水道上,遊客們感受着在峭壁峽谷間擊浪花、闖激流、過險灘的清涼與刺激,沿途欣賞古樹參天、綠樹蔥茏的生态景觀,好不惬意。
“漂流項目是從2013年開始營運的,随着常口村的出名、出圈,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流量。”福建将樂雲衢山漂流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陳祖标說,“我們采取總收入提成代租金的合作方式,去年給村裡付了20多萬元,用工全是常口村村民,每年給村民帶來約30萬元的工資收入。”
2020中國·将樂皮劃艇槳闆馬拉松公開賽暨第五屆嘻遊季水上嘉年華期間,運動員在常口村金溪段揮槳競逐。(圖/董觀生)“不砍樹也能緻富”,村裡建起“兩山學堂”
對習近平同志“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的囑托,張林順始終銘刻在心。習近平同志1997年來常口村調研時,張林順是村民兵營長。
張林順常常提起一件往事。他擔任村委會主任期間,一家企業找上門,開價20萬元,提出砍掉老村部對岸的那片林子。村裡那時賬上已經“揭不開鍋”,20萬元的誘惑可不小,村幹部開會商議,最終還是咬牙拒絕了。
“砍光了樹,多少年都長不回來。不能賺了一時的錢,毀了子孫後代的山。”張林順說。
牢記囑托,護好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
“不砍樹也能緻富。”常口村努力做好“山”文章,積極實施造林綠化、封山育林。村裡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開展“村企合作”,與福建金森集團聯手,實施森林碳彙造林等項目,穩步提高林地租金收入。
2021年5月18日,全國首批林業碳票在三明市簽發,常口村領取到了編号為“0000001”的全國第一張林業碳票,成為中國“碳票第一村”。村民從中受益14萬餘元。
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飯”。
27年前,常口村人均年收入僅2000多元,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萬元。雖然坐擁好山好水,村民卻無法脫貧緻富。
2023年,常口村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5萬元,分别比1997年增長10多倍和70多倍。
老曹土菜館裡,店主楊春富忙個不停。“這些年,常口村越來越美,各地遊客越來越多,土菜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楊春富說。今年年初,楊春富家獲評2023年度“創十星評十戶”勤勞緻富尖子戶。早在1989年,常口村就開展了“創十星評十戶”群衆性公德心建立活動,這項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
以自身發展曆程生動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常口村,去年建起了一座“兩山學堂”。
“兩山學堂”由福建省旅遊發展集團投資建設,旨在将常口村打造成踐行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實踐推廣生态文明經驗的研學教育基地。
“截至目前,‘兩山學堂’共接待各類教育訓練班233個班次,接待教育訓練學員16128人次。三明市生态文明建設實踐主題展館累計接待參觀人員918批次、27530人次。”“兩山學堂”辦公室主任楊勇介紹。
常口村矗立的石碑上镌刻着“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打造擂茶文化街,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總書記27年前到我家,第一次喝了擂茶。希望總書記有機會再來常口村,看一看現在的巨大變化。”今年62歲的邱彩立笑容滿面地說。
邱彩立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懸挂着一張珍貴的照片,記錄的正是習近平同志當年跟鄉親們一起喝擂茶的情景。
2019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全國人大代表、時任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發言時提起總書記在邱彩立家喝擂茶的往事,習近平總書記笑着說:“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裡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
習近平總書記細緻地詢問了常口村的環境衛生整治、廁所改造等情況,還讓張林順代他向鄉親們問好,并再次囑咐:“加快老區蘇區發展,要有長遠眼光,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态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
從1994年開始在常口村擔任村幹部的張林順,在村裡工作了27年。2021年,張林順到将樂縣高唐鎮工作,擔任副鎮長。
由于到常口村參觀學習的遊客增加,邱彩立改造提升了自家庭院,開起了擂茶館。遊客可以學習擂茶知識,親身體驗擂茶的制作過程。
芝麻、茶葉、陳皮、中草藥,把這些食材放在擂缽中研磨,食材成泥後,加入開水沖泡攪拌,食物與開水充分融合,淡淡的茶香伴随芝麻、陳皮的香氣,一碗擂茶便做好了。
常口村的婦女紛紛參與到發展庭院經濟的隊伍中,建起擂茶體驗館,村裡因勢利導,打造了擂茶文化街。
在2023年度“創十星評十戶”評選中,邱彩立家被評為“學文重教帶頭戶”。
在常口村村裡,張貼着一張紅色人才榜,從常口村走出去的155名學子的資訊一一展示,包括父母姓名、畢業院校、工作機關。作為全村唯一一個在讀博士生,邱彩立的兒子赫然在列。
“上榜都有獎勵,人才榜每年更新一次。之是以這樣做,是想讓家長有壓力、小孩有動力。村子要重視教育,口袋富了,腦袋也要富起來。”張林順感慨。
常口村依托良好生态環境種植臍橙,增收富民
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生态飯”越吃越香
“常口村有這麼大的變化,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給我們指明了正确的發展方向—生态産業化,産業生态化。”張林順說,守護好生态,常口村的綠色發展路越走越寬,“生态飯”越吃越香。
張林順說,常口村在1999年、2012年和2018年3次制定村莊發展規劃,經曆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鄉村振興等發展階段,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村裡變化日新月異:實施了常上湖生态保護修複項目,推進全域生态治理;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家家戶戶用上幹淨水廁,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試點,率先實作天然氣進村入戶;改造提升路燈景觀,實施房屋立面改造,建成山水廣場、兒童戶外樂園等公共活動場所;把後山山泉水引入村中,形成村中有園、園中有水、水中有花的園林式村莊……
天然氣進村入戶後,村民不再進山砍柴,還能享受到報帳70%瓦斯費的優惠,村集體經濟“買單”。
“給我一個細胞,還你一片森林。”在将樂縣萬安鎮金碩細胞繁育中心,201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雜交鵝掌楸細胞育苗技術在此落地,主打産品為有“中國郁金香”美譽的雜交鵝掌楸。
福建金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鵬介紹,雜交鵝掌楸的優點是速生、密度高,屬于高檔家具用材,還可以淨化空氣,公司目前年産能達2000萬棵。
“苗木遠銷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山東等地,在常上湖生态保護修複項目中,我們在常口村附近種植了不少水杉和雜交鵝掌楸。”指着繁育中心高大挺拔的雜交鵝掌楸,劉鵬說。
這些年來,三明始終踐行着“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全力打造“綠色三明”,良好生态環境成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這座國家森林城市,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8%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綠都”。
來源:民生周刊記者:張兵編輯:鄭俊吉 初審:張引弦複審:林超群 終審:肖久慧商務合作、新聞線索、打擊假新聞舉報:0598-2322923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有什麼悄悄話要告訴小編的不?
來互動區留言呗!
沒有!?那點個“
”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