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中國從國際網際網路的使用者變成貢獻者
新京報
2024-08-07 15:06釋出于北京新京報官方賬号
2024年,我們迎來了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30周年的重要時刻。
30年來,網際網路如同一股強大的洪流,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推動了社會的巨大變革。
回首過去,網際網路的出現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它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讓我們可以擷取世界各地的資訊;它加速了資訊的傳播速度,使得知識和經驗的分享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它更是催生了無數新的商業模式和産業形态,為社會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這30年裡,網際網路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最初的電子郵件、網頁浏覽,到如今的社交媒體、線上教育、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加高效便捷。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關村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院長吳建平參與了網際網路進入中國之前15年的技術儲備,并在中國實作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後的30年裡,作為建設者和開拓者之一,先後參與建成了大陸第一個全國性網際網路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以及全球規模最大的純IPv6下一代網際網路主幹網CERNET2。近年來,又基本建成國家未來網際網路試驗基礎設施FITI(CERNET3)。
回顧網際網路進入中國的曆史,吳建平院士感慨良多,“網際網路和中國的改革開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他表示,中國加入網際網路是第一步,中國加入網際網路之後逐漸了解網際網路的技術,不斷跟蹤,從跟蹤到深入攻克,再到引領網際網路技術。這個過程我也倍感欣慰,我們從國際網際網路的使用者變成網際網路的貢獻者,在國際網際網路的發展中擁有更多話語權。
吳建平五十年的學習和工作生涯都與網際網路緊密“綁”在一起,參與并見證了中國網際網路的從無到有。
1979年,吳建平考取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研究所學生,開啟了計算機網絡研究所學生涯。
“20世紀80年代初,由于當時國外對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在内的高科技産品施行禁運,我們隻能看到零星的技術資料。我和團隊的學生就用這些資料學習、探索,嘗試根據這些資料中的國際标準自己摸索設計建設網絡。”1984年,清華自主開發建設了一套符合OSI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絡。這個利用三台節點機加上六七台微型計算機組成的“計算機網絡雛形”采用X.25協定(使用電話或綜合業務網絡裝置作為硬體裝置來架構廣域網的ITU-T網絡協定)不久就被派上了大用場。以這個雛形網絡為基礎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成果先後在國家某重要工程、清華大學校園網、1990年亞運會中得到應用。
“我們很幸運地趕在1995年網際網路商業化的前夕全功能接入了國際網際網路,基本跟上了國際步伐。”吳建平說。
吳建平認為,大陸全功能接入國際網際網路的決策無疑是非常明智和絕對正确的。正是因為我們沒有輸在起跑線上,大陸網際網路發展才能一直保持強勁态勢,在國際競争格局中穩居前列。
20世紀90年代初期,網際網路通過學術網向全世界迅速蔓延,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在全球取得巨大成功。但是,網際網路設計初期的一些技術缺陷也逐漸顯現,其中最典型的問題是IP位址嚴重不足。
200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支援下,CERNET主導參與的中國第一個下一代網際網路地區試驗網——“中國高速互連研究試驗網絡NSFCNET”通過驗收。這是大陸第一個下一代互聯試驗網絡,首次實作了與國際下一代網際網路絡Internet2的IPv6互聯,标志着大陸下一代網際網路研究建設取得重要突破。
網際網路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它打破了傳統的層級結構,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發聲和參與決策;它促進了全球化的程序,讓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它還引發了人們對隐私、安全、倫理等問題的深入思考,促使社會不斷進步和完善。
展望未來,網際網路的發展前景依然廣闊。随着人工智能、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将迎來一個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網際網路時代。吳建平表示,下一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的創新發展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擴充性、安全性、實時性、移動性和高性能等技術挑戰。在這樣的創新背景下,怎麼去發展新一代網際網路是全球網際網路界都在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祝願中國網際網路和國際網際網路發展更美好,也預祝中國在國際網際網路未來發展中有更多話語權、自主權,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吳建平說道。

本次活動由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援。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程子姣
編輯 段文平
校對 楊利
檢視原圖 477K
-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建平:中國從國際網際網路的使用者變成貢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