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曆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曆史首先是為了未來。
關注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為您講述别開生面的曆史軍事故事。
“不用太在意德國人的行蹤”
當遠在倫敦的丘吉爾得知自己的部隊在德國人還沒有到的時候就主動撤退後,這位親手搞砸了英軍唾手可得的勝利的首相不由得大發雷霆。在1941年3月26日發給韋維爾電報裡,首相幾乎在破口大罵:
“我認為你們就像一隻害怕被人戳腦袋的烏龜一樣,在(德國人)離得很遠的時候就把腦袋縮回了殼裡。”
韋維爾的回電也毫不客氣,他直接告訴這位喜歡微操的首相大人:首先,我們的部隊現在長途跋涉,征戰了數月,已經孤軍深入利比亞1000多公裡了;其次,我手下大部分的精銳部隊和重型武器裝備不正是大人您一意孤行地調到希臘去了嗎?
德軍俯拍的的黎波裡港口
也許是出于自信,也許是按照正常,韋維爾最後告訴首相,憑他的直覺,德國人不可能在短時間裡發動大規模進攻。3月30日,韋維爾還特意通知駐守尼姆的英國軍隊,“不用太在意德國和意大利軍隊的行蹤”,因為“我不相信他們能夠在這個月再發動一次進攻,他們最快也得到下個月了。”
就在這位英國将軍說完這些話的第二天,隆美爾就開始向布雷加發動了大舉進攻。
這位剛剛從法國傳回前線的德軍指揮官手底下隻有1個裝甲團、兩個機槍營、兩個偵察營、3 個炮兵連和1個高射炮營——這麼點兵力,也就和他在法國指揮的兵力相當,更不用說和對面的英國人相比了。
最高統帥部對隆美爾野心勃勃的計劃毫不欣賞,而且冷嘲熱諷——這也很正常,畢竟誰也不希望北非戰場嚴重幹擾到箭在弦上的“巴巴羅薩計劃”。
按照他從柏林得到的指令,在5月底第15裝甲師抵達利比亞之前不允許他進攻布雷加港。但是在前線的隆美爾發現,英國人居然還在撤退,3月24日,施特萊徹的輕裝甲部隊毫不費力就占領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供水點,這反而讓隆美爾進退維谷了。
非洲軍團抵達的黎波裡
德軍的電報員截獲了英國佬的電報,他們得知,退守到布雷加的英國軍隊正在掘壕待守,而且還在不斷呼叫援兵——等到5月底,估計就啃不動英軍的烏龜殼了。
3月31日,隆美爾不顧柏林的指令,指令施特萊徹進攻布雷加港。英國人再次撤退了。随即,德軍設定了一道嚴密的地雷區和高射炮火力網,以防止敵人反攻。
很快,德國空軍告訴隆美爾,對面的英國人又雙叒跑了。。。
這時候,隆美爾才意識到英國人是打算從昔蘭尼加半島來次全面撤退,顯然他們隻打算保全剩餘的部隊,壓根就不想在利比亞紮下幾個前進基地。
戰局比隆美爾早先預想的要好得太多了,昔蘭尼加的大門正在向德意聯軍敞開,盡管上級嚴令他禁止在5月前進攻,但是他在4月3日給妻子的信中承認:
“我冒着風險違抗了所有指令和訓示,因為進攻的機會就在眼前。”
刺穿昔蘭尼加的四把利劍
隆美爾在4月初發起的大膽進攻違背了一個傳統的軍事原則——“不得分散部隊”——他大膽地把德國“非洲軍團”和意大利第二十軍分成了4支進攻部隊(如上圖)。每支部隊都配置設定了坦克、裝甲車和用卡車運送的步兵。
這四支部隊的進攻路線大緻平行,分頭向北部和東部橫掃昔蘭尼加半島:
一直很活躍的第三偵察大隊率先沿着海岸公路向北挺進,先是占領了英軍放棄的班加西港,然後向東穿過沙漠,直搗梅智利的英軍基地。
第二支部隊主要由意大利人組成,他們跟随第三偵察大隊到達班加西後,将繼續沿着海岸公 路向德爾納進發。
第三支部隊部署在南部,由波納特的機槍營和赫伯特· 奧爾布裡奇指揮的第五裝甲團作為先鋒,穿越沙漠經由姆塞斯綠洲向梅智利挺進。這支部隊沿途會得到跟進的反坦克火炮部隊和意大利步兵的支援。
第四支部隊将從最南邊直插半島中心,沿一條著名的古代商路前進,前往梅基利以南60公裡處的騰格德爾,最後直抵埃及邊境。
隆美爾希望,通過四支頗具戰鬥力的部隊的快速穿插,他可以在英軍主力撤退到埃及之前,将其兜入落網,進而徹底消滅英國人在北非的所有機動部隊。
柏林的最高統帥部故意忽視了“隆美爾”這個名字,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打算過因為他耀眼的戰績而原諒他。至于那位名義上的指揮官,意大利人加裡波第将軍,他現在視隆美爾為“背叛者”——不過,又有誰會在意他呢?
隆美爾手下的指揮官們被立即跨過沙漠半島的計劃吓壞了。因為第五輕型裝甲師的全部補給還堆積在的黎波裡和昔蘭尼加的邊境線上,而隆美爾隻是簡單的指令,把全師卡車上的貨物迅即卸在沙漠上,然後将空車派回去,每輛車都帶一組後備駕駛員(從各個坦克編組中抽調),整整一天不停地從那些軍需品堆集點向前線運送汽油和彈藥。
沙漠對任何膽敢挑戰它的部隊都是一視同仁的。現在輪到德國人來好好嘗嘗苦頭了:除了那支沿着海岸公路上前進的部隊外,隆美爾的其他幾支部隊進入了曾經讓兩個月前的英國第7裝甲師飽受折磨的殘酷沙海。
汽車的車軸深陷在柔軟的沙地裡無法動彈,不适應沙漠氣候條件的引擎因過熱而罷工;無處不在的粉塵堵住了機器的所有縫隙。
最可怕的是從撒哈拉大沙漠深處突然襲來的酷熱而狂暴的沙塵暴,阿拉伯人叫它“卡姆辛”,而貝都因人用“基布裡”來稱呼這種可怕的焚風——它常常在春季爆發,以115公裡的時速橫掃大漠,并讓周圍的氣溫迅速蹿升到攝氏50℃以上。
任何膽敢在這種環境裡待上幾個小時的人,幾乎都會因為高溫和惡劣環境的折磨而陷入瘋狂:
大風席卷整個沙漠,鋪天蓋地的沙塵暴籠蓋住方圓幾百平方公裡,士兵們隻能縮成一團,透過防毒面具艱難地呼吸,烏雲般的細細沙塵讓能見度降為零。狂風會把卡車和電線杆從地面拔起。四處彌漫的沙塵不但讓無線電通訊中斷,還會讓羅盤失靈,在極端情況下,“基布裡”産生大量電荷,還引爆了一座軍火庫。
隆美爾後來回憶道:“沙塵像雨水一樣猛打着汽車的擋風玻璃。我們用手絹捂着臉,這使我們呼吸時不得不痛苦地大口喘息。汗水順着身體往下淌,熱得簡直無法忍受。”
這名精力充沛的将軍和部下一起經受着考驗,并向一隻老鷹那樣時刻關注着他們的進展。如果他不在士兵中間,那肯定就在他們的頭頂——他就待在頭頂的偵察機裡,時而四處盤旋看看 有沒有走失的部隊,時而低空飛行,鼓勵将士們繼續前進。
一天清晨,他将一支撤退中的英軍車隊誤認為德國部隊,差點降落在了他們中間。在降落的最後關頭,飛行員和隆美爾發現士兵頭上帶着扁平的“湯盆盔”,才及時把飛機拉了起來。而另一支部隊因為疲憊不堪停下來休息時,一張裝在盒子裡的紙條從天而降,上面寫着:
“你們再不立即前進,我就下來了。隆美爾。”
隆美爾新一輪的進攻讓德軍最高統帥部一片驚慌,這名出色的戰術大師何曾想過,自己魯莽的進攻已經徹底破壞了納粹德國幾個月來為進攻巴爾幹和蘇聯的精密計劃,希特勒精心構造的戰略防線被北非突如其來的捷報沖擊得七零八落。
後世許多軍迷為德國沒有及時增援北非戰場而扼腕歎息,但這隻是因為後世的人們在掌握了全局曆史後才能得出的精準判斷。而在1941年的上半年,實力有限德國根本就沒有打算在北非擴大戰線,因為這明顯超出了既定的計劃和德國當時的補給實力了。
但是英國人的恐慌反應讓隆美爾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僅僅4天的時間,德意聯軍就橫掃了從布雷加到古老的梅基利要塞之間長達300餘公裡的沙漠地帶。
英國人稀裡糊塗丢了梅基利要塞後,在隆美爾的繼續催促 下,這些疲憊不堪的德軍部隊又接着向德爾納進攻,另外一些部隊則向着托布魯克和埃及邊境地區挺進。
一路上,英國軍隊早已撤走,阿拉伯人披着色彩豔麗的鬥篷,三五成群地圍攏在德國軍隊的車輛邊銷售雞蛋、橘子、棗子和其他鮮美的食物。
當地人普遍對大英帝國沒啥好感。
波納特第八機槍營的機槍手們,為了阻止英國人的一次突圍,幾乎快要彈盡糧絕,但是他們戰果顯赫,他們不但攻占了德爾納,還抓獲了900多名英軍俘虜,其中包括4名将軍。新上任的北非地面軍隊指揮官菲力普·尼姆中将和他的前任,理查德 ·奧康納将軍就在其中。
托布魯克:意大利人修築的鐵壁
1941年4月10日,已經将2/3個昔蘭尼加踩在腳底,頭戴剛剛繳獲的大号護目鏡的隆美爾冷靜地告訴了“非洲軍團”他下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标——蘇伊士運河。
而實作這個目标的第一步,就是位于德爾納東邊170公裡處的托布魯克要塞,位于海岸公路邊的托布魯克不但控制着進入埃及的交通運輸線,還是班加西東部最好的,同時也是昔蘭尼加唯一一座可以使用的海港。
隆美爾的軍隊每天需要至少1500噸的飲用水、食品和其他補給品,沒有托布魯克,他所有的補給品就隻能從2000公裡外遙遠的的黎波裡沿着蜿蜒的海邊公路運送到前線。而這條公路,向來都是英國地中海艦隊炮擊分隊最喜歡的目标之一。
此刻從德國過來的援軍已經到達,隆美爾順勢撸掉了他早就看不順眼的施特萊徹将軍和奧爾布雷奇上校,将先頭部隊的指揮權交給了率領第15裝甲師抵達利比亞的海因裡希·馮·普裡特威茲少将。
在的黎波裡閱兵的非洲軍團
得意洋洋的隆美爾此時已經過高地估計了德軍的戰鬥力,而他的對手,卻已經從驚恐萬狀的狀态中逐漸恢複了過來。
就在隆美爾瞄準蘇伊士運河的同一天,在托布魯克的一家海邊旅館裡,韋維爾将軍對圍坐在桌邊的英軍進階指揮官們下達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指令:必須盡一切可能守住托布魯克。
從德爾納的包圍圈中僥幸逃出的澳洲第9師此時已經有序進入了這座要塞,他們将和英國軍隊一起,在這座港口城市的周圍,建立起一道牢固的防線,擊退入侵的德意聯軍。
“速度決定一切!”打算故技重施的隆美爾讓一個意大利步兵師故意在托布魯克西邊揚起沙塵,做出大批裝甲部隊來襲的假象,同時指令第5輕型裝甲師從沙漠腹地迂回到東南部,對港口發起出其不意的進攻。
英國人的确在撤出昔蘭尼加,但他們卻在陸續進入托布魯克,然後上演了第二次敦刻爾克大撤退。和隆美爾預計不一樣的是,留下來的部隊數量不少,而且裝備充足,這些勇敢的澳洲士兵已經打算在此地和他一決雌雄了。
4月10日,隆美爾匆忙調集了第三偵察裝甲車隊、第八機槍營和一支反坦克炮兵營組成先頭部隊,在剛剛從的黎波裡飛到前線的普裡特威茲少将指揮下,向托布魯克的外圍防線發動了試探性進攻。
這位德軍少将指揮的第15裝甲師還在的黎波裡慢慢卸船,急于參戰的他丢下部隊飛到了前線,指揮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沙漠作戰——中午時分,普裡特威茲少将正在指揮車裡和部下讨論作戰,幾發英軍的反坦克炮彈擊中了車輛,少将和司機當場陣亡。
幾個小時後,正在托布魯克南邊進行偵察的隆美爾發現一輛英軍的指揮車拖着滾滾煙塵向他駛來,他當即指令士兵架起機槍準備射擊。不料,急刹住的指揮車裡跳出來的卻是施特萊徹将軍,他大聲高叫着,告訴隆美爾普裡特威茲少将陣亡的消息。
隆美爾氣憤地打斷他的話: “你怎麼敢駕着一輛英國裝甲車在後面追我?我正要指令向你開槍呢。”
“如果是那樣的話,尊敬的指揮官,”施特萊徹尖刻地回擊道,“那麼你一天之内就會損失兩名裝甲師師長了。”
沿着海岸公路推進的德軍裝甲師
萬分惱火的隆美爾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自己即将遇到的最大困難——既不是托布魯克的堅固防線,也不是征戰多日的德軍需要休整、補充——而是在即将開始的圍攻戰中,他如何來妥善解決給自己的部隊提供補給的問題。
托布魯克不僅是昔蘭尼加最具戰略意義的港口,同時還是北非最好的港口。除此之外,這個要塞還封鎖着附近大約60公裡的海岸公路,隆美爾如果想要向埃及邊境的部隊運送補給,就不得不向南進入沙漠,繞上一個大圈,才能躲開要塞的火炮。
隻要托布魯克在英軍手裡一天,德軍的主力就絕對不敢繼續向東。
受到隆美爾速勝信念鼓舞的德意軍隊目前士氣高漲,德國人還期盼着英國人看見大批德國坦克出現在眼前後就會馬上撤退,就這樣,4月11日,德軍正式向托布魯克發起了試探性進攻。
施特萊徹将軍指令精疲力竭的第八機槍營從南線出擊,而奧爾布雷奇上校指揮着手頭全部的2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從右翼進攻。他們采取的是隆美爾在地圖上設計好的“深入穿透進攻”,這也是沙漠之狐在西線鑿穿法軍陣線的打法——“集中優勢兵力于某一點,采取強行突破,攻占兩翼,然後在敵人還未來得及反應之前像閃電一樣穿透進去,直插敵人的後部。”
下午近5點時,隆美爾催促部隊發動了進攻,因為空中偵察告訴他們一個奇怪的偵察結果:大批英國軍隊正在亂哄哄地乘船撤退。于是,德軍坦克轟鳴着,卷起滾滾煙塵,直沖向了托布魯克的外圍防線。
第八機槍營緊緊跟在最後幾輛坦克後面,他們的裝甲車被漫天黃沙裹挾着,車上的士兵隻能透過護目鏡看見前方隐隐約約的坦克尾部和在前方不時炸響的火球。突然,德軍士兵吃驚地發現,許多德國坦克調頭從沙塵中跑了回來,屁股後面密集的炮火在緊緊追趕着他們。
坦克部隊指揮官告訴波納特:“前邊300米的地方有一條又寬又深的反坦克壕,我們無法沖過 去!”——這道反坦克壕用一層薄闆和沙土很巧妙地隐蔽了起來,德國人直到陷進去了才發現。
一名德軍機槍手躲在岩石後面,用望遠鏡偵察敵軍防線。
波納特上校親自帶人前去确認,在付出了11個精壯小夥子的性命的代價後,他向施特萊徹和隆美爾報告說,在坦克陷阱後邊還有一大片帶刺的鐵絲網屏障,部隊無法前進。
更糟糕的是,第八機槍營被炮火壓制住了,他們隻好在寒風中挖了一晚上的掩體。
第一次試探性進攻失敗了,樂觀的隆美爾不知道,這隻是個開始,接下來,他将在托布魯克這道銅牆鐵壁上遭遇到第一次挫敗——這也将是希特勒的指揮官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遇見的第一次真正的失敗。
圍攻托布魯克的德國炮兵部隊
本文為不負人生優雅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各位朋友們,都看到這裡了,點個贊再轉發一下呗?
#文章首發挑戰賽##二戰##軍事##我要上頭條##頭條創作挑戰賽##曆史冷知識##曆史##精品長文創作季##戰争##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