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要麼暴雨,要麼高溫,不僅濕熱重,大部分時間還都與空調作伴,濕氣和寒氣可不少!人們常說“寒濕入骨,難醫難解”。而寒濕在人體上經常表現在骨頭中,在内髒上會反應到腎上。
骨頭遇上寒氣,就會酸痛、麻木,走路不穩還容易摔跤骨折,甚至造成嚴重的風濕。
而在内髒中最需關注的就是腎,腎主骨髓,不僅要影響關節,而且腎不好還可能出現夜尿多、老花眼、白發、掉發等狀況。
是以,在寒濕重的時候,護骨護腎是最關鍵的。那麼,如何去養護骨關節和腎髒呢?其實隻需要一味很簡單的藥食同源的藥材,它就是黑豆!今天,談談就給大家詳細分享一下。
01
說起豆子,大家都不陌生,豆子分很多種類,紅豆補心,黃豆補脾,黑豆則是最補腎的。
黑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活血利水,祛風解毒之效。黑色入腎,是以黑豆尤擅長補腎益陰,适用于腰膝酸軟、浮腫、小兒盜汗等問題。
是以黑豆也叫腎之豆。清末醫學家張山雷曾說過:“黑豆專補肝腎真陰,是養陰無上妙藥。”黑豆的好,一方面補腎精,另一方面也利水,可以把腰間的濕氣利出去,一補一洩最适合腎虛夾濕氣的腰部酸痛。
腎居五髒之首,是納氣生血的源泉。腎氣旺盛的人,更能抵抗寒濕。腎好了,骨關節也就自然好了。
1、緩解流感,用黑豆煮水
若發生流感,伴有咳嗽、嗓子痛、低燒、舌頭很紅、常口渴、喜歡喝涼水,晚上睡覺時夢多、有盜汗,還會手心發燙。
這時不妨來一碗黑豆煮水。
一碗黑豆洗淨,将黑豆浸泡一段時間,更容易煮熟哦。煮的時候加幾大碗水,倒入鍋中煮開後,再轉小火煮十多分鐘。煮好後存入保溫壺中,因為黑豆不好消化,是以隻喝水就行。
注意:煮好的黑豆雖然不好消化,但大家千萬不要丢掉,我們還可以做成醋泡黑豆。
2、補足肝血,用醋泡黑豆
醋泡黑豆是醫術古籍《五十二病方》中的經典食方,民間十分流行用它補足肝血,緩解眼花、眼幹的問題。
腎為肝之母,且肝腎同源,腎精足了,肝血也會充盈,自然眼睛也清晰明亮了。酸入肝經,黑豆經過醋制後,還可以起活血、清理血管的作用,緩解高血脂、高血壓。
現在,我們把煮好的黑豆,放涼後,裝入可密封的瓶子中,加入陳醋,沒過黑豆即可。密封浸泡兩三天左右,黑豆吸收陳醋後變胖,就可以每天吃10-20顆左右。
注意:醋泡黑豆要冷藏,最多放3個月。建議放入冰箱時,可以貼個小标簽,記錄存放時間和保存期限。
02
我們前面說過,黑豆是藥食同源,它經過配伍,有了其他中藥的輔助,藥效可以發揮得更明顯。
我們現在用的最多的,是雷雨霖老先生根據《清太醫院配方》中的“法制黑豆”處方加減化裁而成的方子,相對來說藥味較少、容易在中藥店購得,制法也相對簡單。
組方:補骨脂、核桃仁、沙苑子、炒杜仲、白蒺藜、大茴香、大青鹽各6克、黑豆500克。
制法:把補骨脂、沙苑子、炒杜仲、大茴香、白蒺藜等五味藥先入鍋(不能用鐵鍋)煎煮取藥汁,用水煮三次,每次30分鐘;
将三次藥汁去渣混在一起;再把黑豆泡在藥汁裡,泡上4個小時,然後把核桃仁、大青鹽加進去,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小火慢煮,這個過程黑豆吸入藥汁,顔色越發黑亮,慢慢的黑豆變軟變糯,這就可以了。
煮的時候注意攪拌,别煎糊了,取出裝入瓶中,放冰箱中儲存。
服法:每日空腹吃15粒左右,最好空腹服用。七歲以上兒童也可食用,每次10粒,能促進骨骼生長,有健腦益智的作用。
注意:雖然兒童可食,但要掌握量,不要讓小孩當做零食無限制地吃。
這個方子特别适宜腎虛的中老年有腰酸膝軟、足跟疼痛、尿頻頭發早白、牙齒松動、眼花耳鳴、動則氣喘等症狀者服食。
最後,談談想對大家說,我們身邊的日常食材,隻要我們合理利用它,都能為我們的健康加分,讓我們身體更加健康,更有活力!
來源:健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