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此次亞洲之行會見多國外長,雖并未公開在聲明中發表其遏華主張,然而無論是美日“2+2”對話還是美菲“2+2”對話,其核心目的都離不開攪亂中國周邊局勢這一主軸。布林肯走後,美國新一輪的亞太布局由蒙古國掀開了序幕。
據蒙古國外交部消息,8月5日,蒙古國總理奧雲額爾登、外交部長巴特策策格先後與菲律賓外長恩裡克·馬納洛舉行會晤。這是兩國自1973年建交以來菲律賓對蒙古國的首次正式通路,蒙古國予以高度重視,甚至在聲明中将此次會晤稱為裡程碑,強調這是雙方深化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一步。
除開通常的加強經濟、衛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外,蒙古國與菲律賓借這次會談向外界釋放了重要信号。兩國一緻同意今後将在國際組織的架構内,進一步加強在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的合作。
蒙古國與菲律賓直線距離超過3000公裡,一個四面環海一個完全見不到海。這樣的兩個國家要達成“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的合作”,不禁讓人思考這種合作怎樣達成,達成之後又想做些什麼。實事求是地講,這兩國除了現在都和中國有一定地緣政治上的瓜葛外,實在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而能佐證這一判斷的恰恰是剛離開亞洲不久的布林肯。7月30日,布林肯同菲律賓總統馬科斯舉行會晤;8月1日,布林肯到訪蒙古國烏蘭巴托,與蒙古國外長舉行聯合記者會。
這一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兩國高層會晤的意義。法新社在報道中分析布林肯此行的目的,稱他就是想鞏固美國與盟友的關系,以求對抗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如今來看,美國已經将菲律賓和蒙古國視為自己的盟友,并積極同這兩個國家展開軍事上的合作。美菲之間自不必說,兩國簽署的《共同防禦條約》至今還在生效,菲律賓境内也有美軍基地;而布林肯此行甚至公開承認,美國與蒙古有軍事關系。
以此來看,蒙古國高層約見菲律賓外長的行為,很有可能是在向美國遞交“投名狀”,以此來表明自己和美國在某些問題上,處于“同一戰線”。對于渴求獲得美國支援以跻身發達國家的蒙古國來說,這一付出算不上多大的代價。
不過,被中俄夾在中間的蒙古國敢于在地緣政治上做這樣的決定,着實有些“藝高人膽大”。在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求政治上,中俄有着共同的立場,當下穩固的中俄關系就是這一共同追求的展現,中俄也絕不會允許美國将軍事力量的觸手伸到蒙古國。而蒙古國近期不光同美國加強了合作,還公然和菲律賓增進關系,尋求達成地區和國際舞台上的合作,似乎也想插手這一地區熱點問題。
蒙古國這樣的行為,的确踐行了其“第三鄰國”的外交概念,把中俄抛在了後面,但中俄恐怕不會坐視這一情況的發生。增強貿易往來無可厚非,中俄不會是以對蒙古國施壓,但若是強行幹涉地區局勢、與美國步調一緻,這是中俄無法接受的情況。王毅外長7月4日在阿斯塔納主持中俄蒙三方外長磋商,明确表示三國應該恪守合作初心,錨定正确方向,加強團結協作,排除外部幹擾,共商互利共赢的有效路徑,共建繁榮穩定的地區格局,共享區域發展的利好成果。
“排除外部幹擾”這一表态,清晰的說明了中方的想法。而據中國駐蒙古國大使館的消息,沈敏娟大使7月30日看望慰問參加多國維和演習的中方部隊,希望官兵展示出和平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形象;8月1日沈敏娟大使又在大使館内舉辦建軍97周年招待會,強調中國軍隊不僅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鋼鐵長城,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安甯的中堅力量。如此密集的涉軍活動,一般不會在别的中國駐外使館裡出現。
總而言之,蒙古國應該認清當下的地緣政治環境,無論如何中俄蒙的邊境就擺在那裡,誰是“鄰居”誰是“外人”不言自明,盲目追随美國的亞太戰略将會自食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