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行業的任何一個久期失速都蘊藏着極大的風險。由于近幾年權益市場的震蕩疊加國内長端利率的不斷下滑,險企的投資收益普遍表現不佳,而保費規模卻是一路走高。“資負”不比對,是險企産生利差損風險的根源。由于投資端的壓力并非短期可破,是以調整負債端便成了重中之重。基于此,8月初監管部門宣布保險産品預定利率全面下調0.5%,這也意味着保險産品預定利率全面進入“2時代”。
為了防範險企利差損風險,監管再放大招。
8月2日,金融監管總局再次下調保險産品的預定利率,這次全面下調50個基點。
從保險行業來看,“資負”不比對一直是保險行業的痼疾。這點從近兩年保費規模增長速度便可看出,在做大負債端的沖動下,險企資産端卻廣種薄收,“此消彼長”下,險企利差損問題如同海面下的冰山。
以史為鑒,千禧年之際,保險公司,一片哀鴻。彼時,險企高預定利率保單拉動保費規模暴漲,資産端的收益卻明顯跟不上,導緻“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造成的後果便是中國壽險的利差損高達500多億元,使得一衆險企背上巨大的利差損負債。
保險産品預定利率擊穿“3”
從4到3,再到如今的2,保險産品的預定利率在不斷重新整理新低。
8月初,金融監管總局向行業下發了《關于健全人身保險産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該通知對保險産品的預定利率再度進行了調整,總的來說就是全面下調0.5%。
具體來看,普通型人身險産品的預定利率上限從3.0%下調到2.5%,分紅險的預定利率從2.5%下調到不超過2.0%,萬能險的預定利率則從目前的保底不超過2.0%下調為保底不超過1.5%。
值得一提的是,在諸多險種之中,分紅險受到的沖擊或較大。
去年7月份,分紅險受預定利率下降影響較小,同時由于其“保底收益+分紅”的特點,成為險企們發力的對象。
在2023年年報中披露了原保費收入前五大産品的73家人身險機構中,45家公司前五大産品中包含分紅險,占比超過六成。其中,泰康人壽、華貴人壽、安聯人壽三家保險機構保費收入前五位保險産品中,有4款為分紅險。
據業内人士透露,2024年一季度也能看到明顯的分紅險占比提升,從以前的基本為0提升到目前的4%。
從收益率來看也可圈可點。據測算,分紅保險的紅利實作率雖然隻有35.7%,但客戶理論收益率仍可達到3%。
目前,人身險産品的預定利率将從3.0%進入“2”時代,這也意味着此前備受青睐的分紅險保底收益将再下一個台階。基于此,此前被不少險企們奉為“座上賓”的分紅險會受到何種影響呢?
有精算師指出,以現行分紅險預定利率2.5%為條件,當紅利實作率達到35.7%時,客戶的理論收益率為3%,當紅利實作率為100%時,客戶的理論收益率可達到3.9%;如果預定利率降至2%,紅利實作率達到57.1%時,客戶理論收益率為3%,如果紅利實作率為100%,客戶的理論收益率将在3.5%~3.9%之間。
其實,此次下調保險産品預定利率并不突然,将時間線拉長,保險産品預定利率的調整距離上一次不過1年時間。去年7月末,保險産品的預定利率從此前的3.5%下調到3.0%。而上一次保險行業的預定利率從4.025%下調到3.5%,中間則相隔了4年之久。
監管持續調降保險産品預定利率與目前資本市場息息相關。
衆所周知,十年期國債的收益率是所有資産價格的錨,所有資産價格基本都是參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定價的。Choice資料顯示,今年1月2日10年國債活躍券收益率的收盤價報2.5675%,而到7月31日的收盤價報2.1475%。
權益市場更是持續動蕩,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至今年7月末,滬深300的變動幅度為-10.94%。
市場持續低迷、資産價值不斷縮水之下,投資者損失慘重。險資向來是投資市場的主力軍,市場萎靡之下,這類資金首當其沖。
也就是說,持續下行的利率疊加險資投資收益率的不佳,使得投資收益難以覆寫保單成本。去年,險企的綜合投資收益率3.22%,這距離3%的負債成本僅有一步之遙。
“資負”不比對
負債與資産的不比對是險企産生利差損風險的根源。
人身險的利潤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死差、費差和利差。近兩年,保險市場由于競争加劇,同質化嚴重,死差、費差可貢獻的利潤相對較小。險企的利潤主要依賴利差,而一旦形成利差損,則會拖累險企的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險行業預定利率下調“風聲”四起之時,市場往往會出現‘炒停售’現象。2022年、2023年以及今年以來,行業經曆了幾次大規模的停售潮,炒停售的一般都是高保證利率的儲蓄型保險。
而這種激進的銷售方式,會積累相當一部分高成本保單,易在後期投資收益不佳時形成利差損風險。
從險企近幾年的保費規模也可窺知一二。根據金融監管總局公布的資料,上半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3.55萬億元。其中,财産險原保險保費收入7442億元,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2.8萬億元。按可比口徑,行業彙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9%。
保費規模,是衡量保險公司規模和業務規模的重要名額。是以,保持保費的持續增長對保險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過,若保費規模的“節節攀升“撞上”投資收益的“廣種薄收”,将加劇利差損問題,使得保險公司”賣得越多,虧得越多“。
如若監管不加以幹預,無異于”飲鸩止渴“。
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1999年的利差損事件。當時銀行存款利率一度飙升至10%,為與銀行競争,保險公司便推出高預定利率保單。不過此後央行連續降息,銀行存款利率也緊随其後進行下調。部分保險公司卻沒有嗅到危險的氣息。造成的後果便是1999年前中國壽險的利差損高達500多億元,彼時,一衆險企背上巨大的利差損負債。
而在近幾年,保險行業有曆史再度重演的迹象。2023年,保險資金年化财務投資收益率為2.23%,年化綜合投資收益率為3.22%,兩項名額均處于多年低位。其中,财務投資收益率2.23%創下自2008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也是2008年之後首次降至3%以下;綜合投資收益率是2011年以來的“次低”,僅優于2022年的1.83%。
負債端的激進擴張與資産端的收益下滑令一衆險企叫苦不疊。2023年78家壽險公司保費收入總保費3.09萬億元,同比增長8.4%。然而,淨利潤卻同比減少323億元至1307億元,增收不增利的矛頭直指利差損。
新華保險副總裁、總精算師龔興峰所說,2023年資本市場的波動,給整個壽險業上了一堂生動的利差損風險的課程。這個課程就在于利率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對長期負債的杠杆作用,如果不能覆寫成本,産生的損失可能是巨大的。
進入2024年,“利差損”依舊是行業痛點,比如,中信誠保人壽2024年上半年虧損金額超過34億元,巨虧的元兇就是利率的下行以及權益市場高波動。
不斷下調保險産品預定利率的背後
險企資産端的壓力短期内并無優解,那麼隻能下調産品利率以控制負債端成本,在負債久期和資産久期之間,做好平衡和比對。
監管屢次下調保險産品利率意在保證金融系統的安全,防範險企的利差損風險波及其它行業。衆所周知,保險是三大金融支柱中的一員,銀行、保險、證券,被稱為金融行業三駕馬車,可見保險在金融行業的重要性。
而對于險企本身來說,下調産品利率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利差損風險,但也會降低傳統險産品的吸引力。這對保險從業者來說,意味着産品沒那麼好賣了。
中華聯合保險集團有限公司研究所首席保險研究員邱劍表示,“産品預定利率下降之後,行業競争模式将發生改變,不再是過去将保險産品定位為類似于财富管理的功能,而是倒逼壽險從業者回歸壽險基本保障功能,不再通過較高的投資收益率來驅動銷售。”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指出,“如果一定要從投資收益視角出發,在利率不斷下降的市場環境下,分紅險可能更能滿足市場需求。”分紅險不僅包括預定利率的部分,還包括紅利。
而且監管在《通知》中指出,對于分紅型保險産品和萬能型保險産品,各公司在示範保單利益時,應當突出産品的保險保障功能,強調賬戶的利率風險共擔和投資收益分成機制,幫助客戶全面了解産品特點要平衡好預定利率或最低保證利率與浮動收益、示範利益與紅利實作率的關系。
再加上銀行存款利率的下調,銀行存款的吸引力變得不高。相比較之下,分紅險雖然沒有以前更有吸引力,但是仍舊優于存款和國債。
随着國内長端利率的不斷下行,未來保險産品的預定利率或會進一步下降,而這對于保險公司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