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缙叔遊仲容西園二首 其一 北宋 · 蘇洵
春入禁城懷舊隐,偶來芳圃似還家。
番番翠蔓纏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
客慢空勞嚴置兕,酒多無用早成蛇。
相公猶有遺書在,欲問郎君借五車。
蘇洵的這首《次韻和缙叔遊仲容西園二首 其一》以遊園為背景,融入了對春日美景的描繪、對過往的懷念以及對學問的向往,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首聯“春入禁城懷舊隐,偶來芳圃似還家。”以春日禁城中的景色為引子,觸發了詩人對過去隐居生活的懷念。禁城内的春意盎然,讓他仿佛回到了那個甯靜而自由的家園,表達了對過往生活的深切眷戀。
颔聯“番番翠蔓纏松上,粲粲朱梅入竹花。”則是對西園景色的細膩描繪。翠綠的藤蔓纏繞在松樹上,生機勃勃;鮮豔的朱梅與竹林中的花朵交相輝映,色彩斑斓。這兩句詩通過自然景物的描繪,營造出一種清新脫俗、生機盎然的氛圍,也反映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熱愛和欣賞。
頸聯“客慢空勞嚴置兕,酒多無用早成蛇。”這裡似乎帶有一種哲理的意味。前半句可能是在說,即便是尊貴的客人,如果态度傲慢,也隻是徒勞地擺出了威嚴的架勢(兕,古代犀牛一類的猛獸,常用來象征威嚴);後半句則可能是以“酒多成蛇”的典故(源自《世說新語》,形容人酒醉後視線模糊,将燈影誤作蛇),來比喻過度飲酒并無益處,反而可能誤事。這兩句詩在輕松愉快的遊園氛圍中,融入了詩人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尾聯“相公猶有遺書在,欲問郎君借五車。”則表達了詩人對學問的渴望和追求。相公(可能指某位前輩或師長)留下的遺書,是寶貴的知識财富;詩人希望向郎君(可能指某位藏書豐富或學識淵博的人)借閱五車書(古代用“學富五車”來形容學識淵博),以充實自己的學問。這既是對前人智慧的敬仰,也是對自己學無止境的追求。
次韻和缙叔遊仲容西園二首 其二北宋 · 蘇洵
栽松成徑百馀尺,隔徑開堂似兩家。
厭事共邀終日飲,渴春先賞後開花。
客來庭樹鳴寒鵲,酒入肌膚憶冷蛇。
衰病不勝杯酒處,醉歸傾倒欲乘車。
首聯“栽松成徑百馀尺,隔徑開堂似兩家。”描繪了西園中的一條由松樹構成的小徑,長達百餘尺,小徑兩旁則是被小徑隔開的堂屋,仿佛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樣的布局既展現了園林的精巧設計,也寓意着一種隔絕塵嚣、尋求甯靜的心境。
颔聯“厭事共邀終日飲,渴春先賞後開花。”表達了詩人與友人因厭倦世事而相聚共飲的閑适心情,以及對春天的渴望與欣賞。他們提前欣賞了尚未盛開的花朵,享受着春天的氣息,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頸聯“客來庭樹鳴寒鵲,酒入肌膚憶冷蛇。”這裡的“寒鵲”或許象征着客人的到來為庭院增添了幾分生機與熱鬧,而“酒入肌膚憶冷蛇”則可能是詩人在飲酒後産生的一種微妙的生理與心理反應。酒液滲透肌膚,讓人聯想到冷蛇的觸感,這種比喻既奇特又富有想象力,或許也暗含了詩人對過去某種經曆或感受的回憶。
尾聯“衰病不勝杯酒處,醉歸傾倒欲乘車。”則直接揭示了詩人的身體狀況。盡管他享受着遊園的愉悅與飲酒的暢快,但衰病之軀已無法承受過多的酒量。在醉意朦胧中,他甚至想要乘車歸去,這既表現了他對健康的無奈與擔憂,也反映了他對遊園之樂的留戀與不舍。
整首詩通過對西園景緻的描繪與遊園活動的叙述,展現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與複雜的人生體驗。在享受自然之美與友情之樂的同時,他也不忘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内心世界,使得這首詩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蘊含了深沉的思考與感慨。
送蜀僧去塵 北宋 · 蘇洵
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
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薦君盤。
誰為善相應嫌瘦,後有知音可廢彈。
拄杖挂經須倍道,故山春蕨已闌幹。
蘇洵的《送蜀僧去塵》一詩,表達了對友人去塵(一位來自四川的僧人)的深厚情誼與美好祝願,同時也寄寓了詩人自身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首聯“十年讀易費膏火,盡日吟詩愁肺肝。”通過自述自己多年研讀《易經》和日夜吟詩的辛苦,展現了詩人對學問的執着追求和對詩歌創作的深厚情感。這裡的“膏火”喻指時間、精力乃至生命的消耗,而“愁肺肝”則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因創作而勞心費神的狀态。
颔聯“不解丹青追世好,欲将芹芷薦君盤。”轉折到對友人去塵的評價與期望。詩人說自己不追求世俗所好的繪畫藝術(丹青),而是希望像古代君子以香草(芹芷)自喻那樣,将自己高潔的品格和真摯的情感奉獻給友人。這裡既表達了對去塵品性的贊賞,也寄托了詩人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守高潔之志的情懷。
頸聯“誰為善相應嫌瘦,後有知音可廢彈。”進一步闡述了詩人的信念與期待。他認為真正的善言善行不應因不被時人賞識而自棄,因為後世定有知音能了解和珍視。這既是對自己堅持真理的自信,也是對去塵未來能遇到知音、傳承高潔之志的期許。
尾聯“拄杖挂經須倍道,故山春蕨已闌幹。”以景結情,寓情于景。詩人想象着去塵手持拄杖、背負經卷匆匆趕路的情景,提醒他要加快腳步,因為故鄉春天的蕨菜(象征着時光與機遇)已經快要過季了。這裡既是對去塵歸途的關切與催促,也暗含了詩人自己對時光易逝、應珍惜當下、把握機遇的感慨。
九日和韓魏公 北宋 · 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蘇洵的《九日和韓魏公》是一首在重陽節之際,詩人向韓魏公(即韓琦,北宋名臣)表達自我感慨與敬意的詩作。全詩通過自謙、懷舊、壯志未酬以及深夜獨酌等情感的交織,展現了詩人複雜而深沉的心境。
首聯“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以自謙開篇,詩人稱自己晚年才得以拜谒韓魏公門下,卻自覺才疏學淺,配不上這樣的榮耀。同時,“蕭蕭華發”與“金罍”(盛酒的精美器具)形成鮮明對比,既表現了歲月的流逝,也暗示了詩人内心的感慨與自傷。
颔聯“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自己現狀的謙遜與無奈。他覺得自己不配在丞相的東閣中受到延請,隻能閑居在太常寺(曲台為太常寺之别稱)與學者們共度晚年。這裡既有對韓魏公高風亮節的敬仰,也有對自己未能充分施展才華的遺憾。
頸聯“佳節久從愁裡過,壯心偶傍醉中來。”轉而抒發詩人對時光流逝和壯志未酬的感慨。重陽節本是佳節,但詩人卻常常在憂愁中度過;然而,在偶爾的醉意中,他又能感受到那份未曾泯滅的壯志。這兩句詩情感複雜,既有對現實的無奈,也有對理想的堅持。
尾聯“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以景結情,描繪了詩人深夜歸家、冒雨前行的情景。在寒冷與孤獨的夜晚,他無法入睡,隻能反複吟誦自己的新詩。這既是對自我才華的一種肯定,也是在尋求心靈的慰藉。通過這一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内心深處的孤獨與堅韌。
#原創詩歌##原創詩詞##唐詩宋詞##詩詞##頭條創作挑戰賽##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