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美食」原創内容
『吃面早已經成為宜賓街頭的風景線,作為臊子種類多到内卷的川味面條,宜賓面既裝着宜賓的地域山川,又彰顯出城市氣質——生猛,熱烈,鮮活。』
作者|牡蛎
成都高鐵1個多小時到達,因為一句“我家門口就是長江”,我跟着認識不到五天的川妹子畔畔來到了她的家鄉——宜賓。由中華大地上空俯瞰,金沙江與岷江在這座川南小城交彙後向東流去,千年來,人們将兩江交彙後東流的部分稱為長江,宜賓,也是以有了“萬裡長江第一城”的稱号。
站在畔畔家陽台向外看,寬闊浩渺的江水準靜流淌,不舍晝夜,下到江畔,濱江三步一茶館,五步一面館,是更具體的在地生活。如果說茶館裡喝茶打牌的安逸巴适,代表的是“天府之國”的慢節奏,那麼面館中引爆味蕾的火爆熱辣,彰顯的便是碼頭城市的江湖氣。
我在宜賓待了3天,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面。一是宜賓的面的确好吃,二是宜賓面食之豐富,可以吃30天不重樣,短短3天,我不過見識到冰山一角,臨走還意猶未盡。
圖 / 視覺中國
宜賓人的一天從一碗燃面開始。最負盛名的宜賓燃面,和武漢熱幹面、重慶小面一樣,誕生于碼頭文化。碼頭興盛繁榮的光緒年間,重油、重口味、無水分的燃面,經得起餓,吃起來過瘾,是超重體力勞動者大快朵頤的首選。
發展到今天,宜賓燃面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名片,同時也更加講究。面,要選本地特色的堿水面條——水葉子面。靈魂則在于海椒油,菜籽油加蔥須爆香熬制成蔥油,潑在海椒面上,再加點花椒面,面甩幹加醬油、辣油拌勻,再鋪上碎米芽菜、花生碎、蔥末。
一整套行雲流水,看似簡單卻有技巧。甩幹,是重點。據說很多出門在外的宜賓人,判斷一碗面正不正宗、好不好吃,就在于面條“甩沒甩幹”,甩幹的宜賓燃面吃起來舒朗而不油膩,才對味。燃面之是以叫“燃”面,也在于不加一滴水,“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我沒有親眼見過,但入口幹香熱辣,确有“吞火”感,不負“燃面”之名。
小料的加入,讓面的口感和味道都更豐富有層次。顔色褐黃的芽菜,起初我以為是江南的梅幹菜,吃後才發現原材料和味道都并不相同。美食作家扶霞在菜單式書籍《川菜》中提到,芽菜的原料是一種芥菜柔嫩的莖杆,曬幹鹽腌發酵後,與香料和漏水糖混合裝罐進行更長時間的發酵,口感香甜脆嫩,味道鹹甜。
作為宜賓特産的鹹菜,芽菜在川菜中有廣泛應用。比如四川人宴席待客的九大碗之一鹹燒白,就是以宜賓芽菜打底,碼進煮好的五花肉蒸制而成。
就像去蘭州吃拉面裝内行需要懂得面條的“寬窄哲學”,叫得出毛細、二細、大寬,在宜賓像個道地的本地人一樣吃面,則需要掌握以下話術:加了肉燥的燃面叫“葷燃”,不加的是“素燃”。燃面有細面和寬面之選,細面更入味,寬面更勁道。
如果你對面的嚼勁硬度口感有要求,到宜賓人開的面館喊聲“面提黃”錯不了。“提黃”,指的是面要煮硬一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檢驗一家宜賓面館是否正宗的默契暗語。
在宜賓,燃面隻是基礎款,是宜賓小面中的一個品種。如果你問一個當地人早上是不是都吃宜賓燃面,你很可能收到“不吃”的回答。這并非說明燃面是“遊客專用”,而大機率隻是因為他還有太多的選項:姜鴨面,辣雞面,生椒牛肉面,口蘑面,酸蘿蔔面,炖雞面,竹荪面,牛肉面,排骨面,肥腸面,鳝絲面,豆湯面……宜賓好吃的面,随口數出二三十種不在話下。
俗話說“北方吃面,南方吃澆頭”,宜賓面往往以當地特色的水葉子面打底,其種類之豐富,主要展現在臊子的多樣。
宜賓面大緻可分為幹拌面和湯面兩大類,硬核的幹拌面中最受歡迎的要數姜鴨和生椒牛肉。姜鴨面是我此行的最愛之一。切成小坨的鴨肉蓋在拌面上,初見平平無奇,想着不過是添幾塊葷食讓整碗面顯得更豐腴,吃到嘴卻是意料之外的驚喜。
用郫縣豆瓣和多種配料幹炒過的鴨肉,肉質緊實不柴,味道鹹香濃郁,非常入味,仔姜獨特的辣味更豐富了辣的層次,吃完隻覺得不過瘾。隻是姜鴨面的辣度顯然比燃面高,對腸胃是不小的挑戰,讓人欲罷不能卻也不敢多吃。
但要說最辣的,“早上不吃”“外地人慎點”的生椒牛肉面還要更勝一籌,甚至被稱為四川最辣的一碗面。雖然辣,對愛吃辣的人來說卻也是最香的。小米辣的生鮮搭配牛肉粒的濃郁,辣的兇猛,香的熱烈,一碗生椒牛肉面,把宜賓菜鮮辣的特色發揮到極緻。
如果說熱辣的幹拌面是典型的川味風格,那麼主打一個鮮的清湯面,則是宜賓面食中獨特又絕妙的存在,口蘑、炖雞、竹荪…….變着花樣滿足宜賓人對鮮的渴望。
口蘑面雖然叫口蘑面,用的卻并不是口蘑,而是幹香菇、幹墨魚,用豬油或菜油炒香做湯,配上面條熬煮,煮出的熱湯鮮香馥郁,喝完渾身舒暢,大塊肥厚的蘑菇吸滿湯汁,一口咬下去會在口腔裡爆汁。不加面的純享版口蘑湯也受到本地人的喜愛,一碗燃面一碗口蘑湯是絕配,吃過燃面後喝幾口鮮湯滋潤,可去除口腔裡的幹燥感,十分快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宜賓的水葉子面以外,幾乎所有的臊子都可以移植到宜賓面的親戚身上,如刀削面、米線,甚至宜賓的抄手都是要帶臊子的。
在畔畔家樓下的面館,我吃到了擁有燃面同款澆頭的燃抄手,辣油、花生碎、芽菜,燃面澆頭放在抄手上,又是另一番滋味,脆彈新鮮的肉餡中和了澆頭的熱辣,相比于燃面更顯溫和,有自己的獨特魅力,被習慣熱辣滋味的畔畔稱之為“腸胃不好時的更優選”。
作為五糧液的發源地,宜賓有“背靠三條江,喝酒當喝湯”的豪爽,宜賓美食也有各式各樣的精彩。比如曾在《人生一串》中華麗登場的宜賓燒烤,專挑豬鼻筋、牙梗、花心等各種古怪部位來吃的刁鑽,記憶點滿滿。
圖 / 視覺中國
這次宜賓之行,一道生腌牛肉再次重新整理我的認知。鮮紅的牛裡脊用辣椒面和香菜提前腌制過,吃的時候蘸芥末和米醋,一口下去,口感細嫩軟滑,味道麻、辣、鮮,非常特别。還有黃粑、豬兒粑、苞谷粑,各種糯唧唧小吃,涼糕等解辣解暑必備的中式甜品,又彰顯出宜賓小清新的一面。
但最能代表宜賓的美食,我始終認為還是面。且不說吃面早已經成為宜賓街頭的風景線,作為臊子種類多到内卷的川味面條,宜賓面既裝着宜賓的地域山川,又彰顯出城市氣質——生猛,熱烈,鮮活。
在宜賓的大部分本地面館,菜單上個位數的單價往往占了大頭,一碗面,在宜賓向來是平易近人的存在。江城夏夜,二兩面就酒感受舌尖熱辣,一碗面如同小城的生活,以平凡熱烈動人。
END
來源:三聯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