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是抗日戰争時期一支重要的力量。
它不像其他師那樣常常被提起,但在部隊内部,大家都知道它很富有。
有句話在新四軍裡流傳:
“富七師,甲全軍”。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第七師交上來的錢,能養活整個新四軍。
這可真不簡單啊。
小地方,大作為
1941年,在皖南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戰鬥。
新四軍損失慘重。
這時候,中共中央軍委下令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同志為新四軍代理軍長。
在重建過程中,
那時候,它可以說是新四軍七個師中最弱小的一個。
其他師至少有三個旅的兵力,陣容強大。
但是七師呢?
這在當時的新四軍裡,真是算不上什麼大部隊。
七師的活動範圍也很受限。
日本人和國民黨的軍隊,把他們擠得隻能在一小塊地方活動。
主要就是,在巢南山區和無為縣東部一帶。
你想想,這麼小的一塊地方,能有多大作為呢?
但是,就是這麼一支弱小的部隊。
隻要有陽光雨露,就能茁壯成長。
革命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
魚米之鄉,軍民一家
在這片狹小的土地上,七師的戰士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鬥争。
新四軍第七師,活動的範圍雖然不大,但卻在皖江地區紮下了深深的根。
皖江,一個讓人想起魚米之鄉的地方。
這裡的土地肥沃,河流縱橫。
正是這片富饒的土地,為新四軍第七師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走進皖江的村子。
你會發現這裡的百姓,對新四軍有着特别的信任。
這份信任,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
村口的老槐樹下,常常能看到新四軍的戰士和村民們坐在一起拉家常。
他們說着同樣的方言,吃着同樣的家鄉菜,就像一家人。
這種親密關系,是新四軍在這片土地上立足的根本。
在抗日的同時,他們還帶領群衆發展生産。
漸漸地,“軍民一家”的思想,真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以商養軍,藏兵于市
從2000人到4000人,新四軍第七師的隊伍在一年内翻了一番。
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增長。
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戰士,加入了抗日的隊伍。
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百姓對抗日力量的信任和支援。
然而,軍隊的壯大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武器裝備跟不上,有時候連一頓飽飯都成了奢望。
戰士們餓着肚子練兵,卻從未動搖過抗日的決心。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
1942年,蔡輝來到皖江軍區,立即成立了皖江貿易總局。
他親自擔任局長。
貿易總局管理着新四軍第七師的方方面面:
皖江貿易總局,就像是一個小型的經濟管理部門。
它既要管理地方經濟,又要保障軍隊的物資供應和财政收入。
在皖江的集市上。
你可能會看到一些普通的商人,但他們可能就是新四軍的戰士或支援者。
他們一邊做着買賣,一邊暗中為抗日事業籌集物資。
這種“藏兵于市”的政策,讓日僞軍難以察覺。
河邊的小作坊裡,勞工們日以繼夜地生産着軍需物資。
田間地頭,
整個皖江地區,仿佛是一個巨大的“後勤部”,默默支撐着抗日力量的發展。
新四軍第七師的這種發展模式。
充分發揮了中國共産黨“依靠群衆、發動群衆”的思想。
他們不僅在軍事上與日僞軍周旋,更在經濟領域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湯家溝
湯家溝是個小地方,卻成了新四軍第七師的重要口岸。
它地方不大,但位置很好。
蔡輝看中了這裡,請曾希聖派了不少兵力來保護。
有了軍隊守着,這地方就安全多了。
沒過多久,湯家溝就熱鬧起來。
做買賣的人,越來越多。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斤的貨物,在這裡進進出出。
蔡輝也沒閑着,
這些公司生産的東西,都賣到了敵人占領的地方。
賣東西是一回事,買東西又是另一回事。
蔡輝從敵占區買回來的,可都是些寶貝疙瘩:
這些東西,可都是打仗要用的。
有些,甚至運到了老遠的延安。
湯家溝雖然小,可幹的事情可不小。
它就像是革命隊伍的一個大倉庫,源源不斷地給前線送去需要的東西。
富七師,甲全軍
新四軍第七師,可不是一般的部隊。
說起錢袋子,他們可真是鼓鼓的。
第七師的官兵們,日子過得可真不賴。
在新四軍和八路軍的所有部隊裡,他們的軍費是最充足的。
别的部隊,可能還在啃窩窩頭。
他們可是頓頓吃大米飯。
不僅吃得好,生活上的零碎花銷也都照顧到了。
這在當時可是稀罕事。
看看别的部隊,能有煙抽就不錯了,哪還敢想牙膏啊。
1945年,抗日戰争終于勝利了。
三萬正規軍,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戰士。
除此之外,
這支隊伍,不僅人數衆多,還控制着相當大的一片地方。
這麼多的地方,這麼多的人,都是第七師要保護的對象。
1947年,第七師要裁撤的時候,他們管理的資産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
一億。
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一兩黃金可是能頂好幾個普通人一年的收入了。
它代表着第七師這些年來的辛勤付出。
他們不僅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在和平時期也沒有懈怠。
他們發展生産,管理地方,為老百姓謀福利。
雖然第七師最後裁撤了,但他們留下的不僅僅是這些物質财富。
更重要的是,他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發展壯大,如何在戰争年代和一方百姓處理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