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他在戲裡似乎是一個醜角兒,隻能給觀衆提供笑料:聯考總分才考了98分,讓父親沒臉見人;
老大徒傷悲,都能讀成老大走傷悲,不學無術。
在馬成鋼的心目中,大兒子已經被養廢了,繼承不了他的家業,簡直就是個草包!
可我卻覺得,馬大俊才沒有那麼糟糕,聯考成績差、文化水準低,并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溫暖善良的人,實作自己的價值。
為什麼說看懂馬大俊親手給弟弟搓澡,才明白馬成鋼對他的虧欠有多深呢?
1,父親的偏心,太明顯了
弟弟馬繼業,走街串巷撿垃圾塑膠瓶,在父親的窮養式教育下,成為了一個:體諒父母、勤儉持家的好孩子。
哥哥馬大俊恰恰相反,他年幼的時候父親忙于事業,雖然有大把的鈔票揮霍,卻缺少家人的陪伴和教育。
可想而知,孩子在三觀沒有建立起來的階段,就擁有了無限揮霍的資本,又沒有家人引導教育,會養成什麼樣的性子?
馬大俊為什麼會不學無術、揮金如土?
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背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
馬大俊成長為這樣的人,本身沒有很大的過錯,而是缺少父愛和正确地引導。
馬成鋼卻固執地認為,大兒子從根上已經爛掉了,對他隻有嫌棄、猜疑和否定。
馬大俊心疼弟弟,主動讓自己的好朋友帶弟弟吃大餐、親手給弟弟搓澡、高價回收塑膠瓶。
父親卻覺得他幹涉自己的教育,一邊誇小兒子優秀,一邊否定大兒子的成績。
2,父親對孩子的不信任,太過寒心
電影中有一個細節:
馬繼業趁着聯考的機會,自導自演了一出綁架的戲碼,把自己被綁架的照片送到父親手上,想揭開生活的真相。
哪怕是馬繼業的親媽面對這種情況,第一反應也是懷疑:
可偏偏,馬大俊的親爹卻直接把這起綁架事件定性為:
這樣的父子關系、這樣的家庭氛圍,馬大俊哪裡能感受到半點溫情?
從金錢的角度上來看,馬成鋼的确沒有虧待馬大俊,他九牛一毛的财富,就能讓大兒子衣食無憂一輩子。
可是從親情的角度上看,馬成鋼對馬大俊的虧欠太深:年幼時,沒有給予陪伴;年少時,沒有正确引導孩子;成年後,沒有教育尊重信任。
似乎在馬成鋼的心目中,考上清北,才配成為他的好兒子!
不敢想象,馬大俊登上8000米珠穆朗瑪峰,吼出那一句“老馬,我不需要你瞧得起我了”時,埋藏在心底的委屈有多深!
從前,他像一個躲在角落裡的孩子,渴望父親慈愛的目光、肯定地誇獎。
後來,馬大俊不再向外索求認同,而是向内探索自我,尋找自己的價值。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争激烈的社會,很多人用聯考的分數來衡量成敗,以取得的成績來衡量價值,好像在強調:
實際上,我們與自己的競争才是最重要的,不被分數捆綁,找到自我價值,就已經是人生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