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基于大資料的人工智能發展迅速,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也日益增加,例如深度學習、有監督學習等機器學習算法已被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智能診斷、影像判讀、精準分型和遠端管理等方面。OCC-WCC 2024大會上,本刊特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鄭博教授就人工智能在心血管疾病診療中的潛在作用,以及房顫并發急性腦梗患者的抗凝治療啟動時機等問題進行了專訪。
《國際循環》:随着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領域内的應用日益增多,其在冠脈介入治療中有哪些潛在應用?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未來心血管疾病治療中的角色?
鄭博教授: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刻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它可以幫助人臉識别,幫助自動駕駛,還可以同聲傳譯。在醫學領域,例如在冠心病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師篩查哪些患者可能存在嚴重冠脈狹窄,哪些患者有嚴重的心肌缺血,它通過無創檢查,極大地提高了診斷或篩查的準确度。同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醫師進行臨床決策,即高危患者需要積極幹預,相對風險小的可采取藥物治療和嚴密監測。其實,人工智能可以将影像學、患者的症狀、風險因素等資料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模型。
同時,人工智能在冠脈介入中也可以有助于識别高危斑塊,通過腔内影像學可以測量病變的長度和程度,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支架,通過基于冠脈造影或基于影像學的功能檢查,還可以判斷病變是否缺血,以及判斷病變未來斑塊破裂的心肌梗死風險。總之,人工智能在整個冠脈介入術前、術中、術後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它還可以預測患者1年、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整體風險。
到目前為止,人工智能已經在影響或者融入到冠心病整體的介入治療中,但還未達到終點。其實,我們更想實作的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在每一個時間節點,能收集足夠多的患者資料,并能給予醫師明确提示,進而輔助進行臨床決策。這可能是未來需要研究的重要方向,當然它需要依賴龐大的資料庫,不斷地進行模型疊代才能做到。
《國際循環》: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冠心病臨床決策時,您認為應該如何平衡機器判斷和醫生的專業經驗?
鄭博教授:關于這一問題,在此次會議上也進行了讨論。我認為,人工智能通過不斷完善和疊代訓練,最終可輔助醫師進行臨床決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讓所有的醫生達到同樣或相似的水準,讓所有患者能接受同樣的高品質服務,使大家都能成為非常有經驗的專家。當然,人工智能并不完美,它可能也會犯錯。現在很多研究發現,當較有經驗的醫師聯合人工智能時,可發揮最大作用。醫師不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為人體的複雜性遠遠超乎想象。除醫學本身外,還有很多人文問題、倫理問題,這些都沒有辦法通過人工智能100%覆寫。是以,未來人工智能是一個重要的輔助手段,但最終判斷仍依賴于醫師最終抉擇。
此外,人工智能未來不能僅僅隻告訴醫師是或否,到底應該怎麼做,更多的是幫助醫師了解疾病,挖掘背後的機制,使其知其然還要知其是以然,知道疾病的發生發展到底是因為什麼,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醫師攻克疾病,為患者帶來真正活力。
《國際循環》:您在本次會議上做了房顫并發急性腦梗患者抗凝治療的相關演講,請您談談臨床對于這類患者抗凝政策應該如何考慮?醫生應該如何平衡抗凝療效和出血風險?
鄭博教授:房顫合并急性腦梗死非常具有挑戰性,理論上而言100%的患者需要抗凝治療,但很多專家擔憂抗凝之後的出血風險,尤其是面積非常大的病情較重的患者,他們的出血轉化風險非常大。是以,什麼時間啟動抗凝,尤其是對于心内科醫生,他們可能并不是很了解,這時就需要多學科(MDT)團隊進行讨論。
關于MDT,本次大會的學術交叉論壇上也設定了相關議題,通過與神經科的專家進行交流,閱讀文獻和指南,得到很多指導,例如患者TIA輕中重度卒中的判斷,CT或臨床上有無明顯出血轉化征象等。其中,也涉及到如何選擇新型口服抗凝藥或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藥進行抗凝治療,以及哪些患者需要進行更精準的個體化分型才能得到最大獲益。目前,相關指南已給出了相應推薦,但未來還需要開展更多研究。
《國際循環》:房顫并發腦梗通常需要多學科協同診療,請您概述一下目前這方面治療的最新動态或治療進展?
鄭博教授:多學科協作非常重要,包括心内科醫生,神經内科醫生,未來影像科醫生、康複科醫生,以及藥師可能都要參與進來。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啟動抗凝治療的最佳時間,啟動之後的風險,未來應選擇哪種抗凝藥物,選擇什麼劑量等,這些都非常關鍵。未來的研究方向:一是抗凝藥物的啟動時機,現在已有新的研究在進行中,例如OPTIMAS研究、START研究,研究者探索在有出血轉化的人群中,到底選擇什麼時間啟動抗凝更合适,包括一些更細化的時間分割。
二是新型抗凝藥物,未來可能會給我們提供更多選擇,例如此次會議中提到的活化X因子抑制劑,無論是小分子的抑制劑,還是單克隆抗體,它在防止血栓擴大,以及減少出血風險方面有一定優勢,但仍需進一步臨床驗證,現在有一些Ⅲ期研究正在進行中,結果值得期待。總之,在這種非常具有挑戰的情形之下,我們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專家簡介
鄭博 教授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冠心病介入診療工作,擅長應用冠脈腔内影像和功能學技術指導複雜冠脈介入手術,現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冠心病介入教育訓練導師、中國醫師協會和中國縣域醫院院長聯盟冠心病介入教育訓練導師。學術任職包括美國心髒協會專家會員(FACC)、歐洲心髒學會專家會員(FESC)、亞太介入心血管病學學會專家會員(FAPSIC)、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冠脈腔内影像和生理學學組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血管健康醫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冠脈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醫學會血栓與止血分會第二屆青年委員會委員、北京整合醫學學會心血管代謝分會委員Circulation雜志中文版編委、Cardiology Plus雜志特約編輯、European Heart Journal中文版青年編委,中國介入心髒病學雜志青年編委,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青年編委等雜志審稿人,在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等國際期刊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參編學術專著6部,獲得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及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了解最新醫藥資訊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觀點。該資訊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果該資訊被用于資訊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來源:《國際循環》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