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推薦
上班族們想看中醫,但是上班時間和醫院門診開診時間重合,怎麼辦?患者把中藥拿回家,煎藥時卻犯了難,應該怎麼煎?為了讓群衆在家門口獲得更加優質、健康、便捷的醫療服務,今年以來,市北區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開展中醫藥延時服務,引入全自動煎藥機,為患者提供代煎藥服務,滿足人民群衆對中醫診療多樣化的需求。
中醫“延時門診”,讓健康“不打烊”
中醫講“冬病夏治”,三伏天正是保健的好時候。但由于以往的中醫門診時間和工作時間重合,這成了上班族的一個難題。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7月10日起至9月1日,市北區39家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北衛先鋒(家醫)服務隊全部增加延時服務,中醫藥服務時間延遲到晚上7點。
35歲的項先生便是中醫藥延時服務的獲益者。以往,他常因工作繁忙将看病的事一拖再拖。如今,得知下班之後還能在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做針灸、推拿、理療等,便趕緊預約了登州路街道瑞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師梁桂玺的号。“晚上能回家休息,不住院又不耽誤治療,醫保還能報帳,省事又省錢。”項先生說。
中醫師梁桂玺正在為居民看診。
中醫師梁桂玺從事臨床工作10餘年,尤其擅長中醫辨證施治,揿針療法便是他的“拿手絕活”之一。據介紹,揿針是将特制的小型針固定于穴位的皮内或皮下做較長時間留針的一種方法,又稱“皮内針治療”,可産生持續而穩定的刺激,不斷地促進經絡氣血的有序運作。“與傳統針灸相比,揿針治療不需要耽誤太長時間,随治随走,并且貼上它之後也不會影響患者運動,到規定時間來起針即可。”梁桂玺介紹。
登州路街道瑞泰社群衛生服務中心國醫館。
除此之外,該中心内還設有康複醫學科專家基層工作站,特邀青島阜外醫院康複中心主任徐雪鵬前來坐診,讓周邊居民“家門口”就能看名醫。
良藥不“苦等”,中藥代煎智能化
除了“看病難”的問題,中藥煎煮也讓群衆犯難。一服藥要幾碗水?哪些藥要先煎?煎中藥該用什麼樣的器具?火候要怎麼控制?對不少人來說,熬中藥是一個難題。近日,市北區人民醫院引入了自動煎藥機,為患者開展“代煎藥”服務,受到患者好評。
“隻需将藥方送出到門診視窗,留下聯系方式便可以回家等候拿藥通知了,一般三小時之内就能拿到。”7月31日,來醫院看病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這樣不用排隊等候取藥,也不用自己煎煮中藥,太友善了。
市北區人民醫院煎藥室内,中藥師使用自動煎藥機煎藥。
全自動煎藥機是如何運轉的呢?該院藥劑科主任張瑛介紹,醫院第一批配備了15台自動煎藥機,中藥浸泡、煎煮、藥液提取、過濾、灌裝分包等環節全程由裝置自動完成。“從業人員可以通過控制台精确設定煎煮的溫度、時間和模式,提供多種煎藥方案選擇。”張瑛說,為了更好地發揮中藥材療效,醫院返聘了一位從業近50年的中藥師,把控整個煎藥過程,守護患者健康。“目前,15台煎藥機每天能煎制近50張煎藥處方,下午2點之前開出的中藥均可于當天取藥。”
與此同時,位于該院住院部(二)3樓的中醫診療區内一大早便“熱鬧”起來。46歲的中醫科主任朱志偉平均每天要接診20多人,不少患者都是慕名前來。他說:“除了來看腰酸腿疼和預防保健的中老年患者,年輕人過來調理身體的也不少。”
市北區人民醫院醫生正在為居民針灸。
“最近幾天,在這兒吃中藥、做針灸,我的頭暈好多了。”李女士看到治療效果後頗為感慨。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該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特色療法也成為該院一張閃亮的名片。九支小針刀分别插入患者的九個穴位,對症施針,這也是該院主治醫師張興國的特色中醫理療手法,在治療頸椎病、腰腿痛、頭痛、失眠、面癱等軟組織和神經系統的病症方面有着良好療效。針灸及中藥外洗直接作用于病損部位,對帶狀疱疹、丹毒、濕疹、皮癢等多種皮膚病有顯著療效。
公衆号成立以來,我們從未謀面,卻已認識許久,感謝大家對“微市北”的關注和支援~
為友善大家了解“微市北”動态,第一時間知悉市北新聞、便民資訊,現誠邀大家加入我們的粉絲群,與小編交流溝通,為我們提出意見建議、新聞線索、奇思妙想~
因群人數已超掃碼入群限制
小編拉您入群
⬇⬇⬇
(若您不便于群内溝通,可通過公衆号私信小編~)
(來源:市北區融媒體中心)
關于我們
歡迎關注“微市北”公衆号
“微市北”是市北區融媒體中心官方公衆号
歡迎廣大市民朋友給我們留言或者提供新聞線索
點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