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璋曾任空軍第一副司令,病逝後遺體被冷凍12年才得以安葬,這是為何呢?
1914年,王秉璋出生于河南安陽的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因家庭貧困,在國中二年級時不得不辍學,一度為了生計在一家鐵貨商店當學徒,沒有放下學業。
在一番努力下,15歲的王秉璋考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北軍無線電學校報務班,在校期間,他掌握無線電技術,深受愛國思想的影響。
1930年,王秉璋随馮玉祥部隊進入江西,後遭遇中原大戰失利,所在部隊被蔣介石改編。
這并未動搖王秉璋的革命信念,次年,他參加甯都起義,投身紅軍事業。
全面抗戰爆發後,王秉璋成為八路軍第115師司令部作戰科科長,他身先士卒,參加平型關、廣陽伏擊戰以及午城、井溝等一系列重要戰役。
1938年,王秉璋的軍事生涯再上新台階,擔任第115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在此崗位上,他負責全師作戰規劃與指揮排程。
随後,王秉璋随部隊轉戰山東,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親自參與指揮陸房突圍等關鍵戰役,為八路軍在山東地區的抗日鬥争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新中國成立後,王秉璋擔任空軍參謀長,與劉亞樓緊密協作,共同引領飛行部隊的嚴格訓練與機關體系的逐漸完善。
作為裝備訂貨工作的負責人,王秉璋精心籌劃,確定空軍各部隊、航校及各部門獲得所需的先進裝備。在王秉璋努力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為一支具備強大戰鬥力的空中力量。
1951年,王秉璋随同總參謀長徐向前遠赴蘇聯,就空軍裝備采購進行談判。在這場較量中,他堅守國家利益,促成米格-15殲擊機改訂合同的簽訂,這一曆史性成就為中國空軍裝備水準的飛躍插上翅膀,具有不可估量的戰略價值。
兩年後,王秉璋的軍事生涯再攀高峰,被任命為空軍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繼續發光發熱,深度參與多項關乎空軍未來發展的重大決策,為空軍的長遠發展貢獻智慧。
此外,王秉璋還跨界涉足國防科技領域,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等要職,親自參與并推動中程地地飛彈、首顆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科技項目的研發、試驗與發射。
1971年,一樁意外事件,将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王秉璋卷入風暴。随着林彪墜機事件中大量國防科委資料曝光,王秉璋不幸被牽連,遭遇長達10年的組織審查與隔離。
期間,王秉璋始終未曾放棄自我辯護,不懈地搜集證據,向組織遞交申訴材料,渴望澄清事實。
1982年,王秉璋雖免遭起訴,但難逃職位撤銷、退役的命運。晚年,組織并為王秉璋提供生活保障。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卻未能給予他一個明确的結論。
雖然衣食無憂,但王秉璋心中對組織的裁決始終難以釋懷,2005年9月25日,他的生命即将走到盡頭,臨終前留下遺願:
“一定要等組織上對我做最終結論,才能将我下葬!”
家人聽從遺願,将遺體妥善冷凍,靜待時機,這一等待竟過了12年之久。
時光荏苒,2017年中央以“老紅軍”與“黨員幹部”的雙重身份,為這位革命老将補辦遲到的追悼儀式。
儀式上,家人與戰友們齊聚一堂,共同緬懷王秉璋的豐功偉績與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