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實作共同富裕,必須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實作共同富裕,必須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國務院日前印發《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通過提出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施潛力地區城鎮化水準提升行動、實施現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動、實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等4項重大行動、19項重點任務及有關政策措施,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城鄉融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二進制結構、拓展高品質發展空間、實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抓手。

實作共同富裕,必須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把握城鄉關系動态演變

城鄉融合要夯實基礎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大陸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帶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在這一動态演變過程中,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催生農民工群體,2023年大陸農民工總量達2.98億人。城鎮化水準和品質穩步提升,1978年至2023年,大陸城鎮人口從17245萬人增長到93267萬人。進入新世紀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圍繞農業、農村、農民實際需求出台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鄉村的産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為城鄉融合發展創造了良好局面。

從全球經驗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制定實施區域城鄉均衡發展戰略、扶持政策向農業農村傾斜等,是縮小城鄉差距、實作城鄉關系協調發展的共同選擇。而大陸已經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大陸已經具備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基礎與能力,城鄉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下一階段,需不斷鞏固和拓展已經取得的成果,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一是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全面發展。繼續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牢牢守住確定國家糧食安全、確定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二要持續推動城市賦能鄉村振興。打通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性通道,暢通城鄉經濟循環。在推動城市要素下鄉的同時,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讓農民真正能夠進城安居樂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直面深層沖突問題

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明确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别,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實作共同富裕,必須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在制定目标、規劃路徑、設計政策的過程中,要把握目前城鄉融合發展面臨的新形勢,着力解決存在的結構性、體制性、機制性沖突和問題。

一、推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避免農業就業内卷

新型城鎮化要以縣城發展為重要載體,不斷提升城鎮化率。進一步推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不斷減少農業從業人員,避免農業就業内卷化,努力實作國民經濟就業結構與國民經濟産業結構均衡變動,“四化”同步發展。

以縣城為載體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吸引農村居民向縣城遷移流動。通過創設産業園,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探索靈活就業機制,增加縣城對所在縣域農村居民的吸引力,實作非農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創業。通過縣域經濟發展推動市域經濟發展,進而推動省域範圍實作城鄉融合。

同時積極擴大鄉村就業空間,大力發展特色産業、鄉村旅遊和農村服務業,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從事新産業、新業态,深入實施返鄉創業能力提升行動、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

二、保障農民利益,率先實作農民工群體城鎮化

要突破長期以來的城鄉二進制結構,避免城鄉割裂、要素單向流動,就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強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投入,進一步消除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制度障礙。

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其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配置設定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上述權利的辦法,牢牢守住改革底線。

三、深化改革,激活城鄉要素市場

就激活土地要素而言,要把握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在嚴防耕地“非農化”特别是“非糧化”的前提下,優化土地經營制度,提高土地産出效率。

就經營方式而言,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各種社會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鈎,進一步深化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将是未來農業特别是糧食生産規模化、專業化的必然選擇。

涉農熱點事件及時發聲

做有态度的涉農報道門戶平台

歡迎鎖定@央視三農 評論專欄

《及時語》

實作共同富裕,必須突破城鄉二進制結構

撰稿 | 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 張紅宇

編輯 | 馮曉楠 于宛甯

主編 | 王嬌

監制丨舒晶晶 劉兵

圖檔來源丨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