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通过提出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等4项重大行动、19项重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破除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把握城乡关系动态演变
城乡融合要夯实基础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在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催生农民工群体,2023年大陆农民工总量达2.98亿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1978年至2023年,大陆城镇人口从17245万人增长到93267万人。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陆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实际需求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乡村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局面。
从全球经验看,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制定实施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战略、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等,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共同选择。而大陆已经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大陆已经具备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与能力,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一阶段,需不断巩固和拓展已经取得的成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继续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要持续推动城市赋能乡村振兴。打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在推动城市要素下乡的同时,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让农民真正能够进城安居乐业,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直面深层矛盾问题
突破城乡二元结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在制定目标、规划路径、设计政策的过程中,要把握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着力解决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
一、推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避免农业就业内卷
新型城镇化要以县城发展为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城镇化率。进一步推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不断减少农业从业人员,避免农业就业内卷化,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均衡变动,“四化”同步发展。
以县城为载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吸引农村居民向县城迁移流动。通过创设产业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探索灵活就业机制,增加县城对所在县域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实现非农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市域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省域范围实现城乡融合。
同时积极扩大乡村就业空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和农村服务业,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二、保障农民利益,率先实现农民工群体城镇化
要突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城乡割裂、要素单向流动,就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投入,进一步消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障碍。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其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上述权利的办法,牢牢守住改革底线。
三、深化改革,激活城乡要素市场
就激活土地要素而言,要把握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在严防耕地“非农化”特别是“非粮化”的前提下,优化土地经营制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率。
就经营方式而言,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进一步深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将是未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的必然选择。
涉农热点事件及时发声
做有态度的涉农报道门户平台
欢迎锁定@央视三农 评论专栏
《及时语》
撰稿 |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 张红宇
编辑 | 冯晓楠 于宛宁
主编 | 王娇
监制丨舒晶晶 刘兵
图片来源丨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