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電影《默殺》劇照。圖檔來源:豆瓣電影

本文為《方圓》雜志原創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一女孩被同學言語威脅、當衆嘲笑,甚至被“膠水封嘴”;一女孩頭發被剪,并被灌摻入了自己頭發的礦泉水……這是暑期熱映電影《默殺》中關于校園霸淩的片段。

該片圍繞一所女子中學的校園霸淩事件展開,一名被校園霸淩的女生墜亡後,多名參與霸淩的學生相繼被殺,集體沉默背後牽扯出一連串關于校園暴力、家庭暴力、親子關系、性侵、賄賂等嚴肅社會議題。影片通過運鏡和懸疑恐怖色彩的設定,觀衆在劇情開始不久就能猜到誰是兇手,誰是被害人,卻又不得不去反思:

正是因為防治校園欺淩的各個關口都失守,各方對校園欺淩的沉默,才導緻了“默殺”的發生。

網絡平台資料顯示,該片上映僅7天,票房就迅速突破5億元。随着影片的熱映,校園霸淩這一社會現象再次引發關注讨論,牽動着公衆的神經。

防治校園欺淩、護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世界都面臨的社會治理問題。《默殺》故事背景發生在東南亞的一所女子中學,但帶給人們的啟示卻是共通的——防治校園欺淩,要有“三大硬招”:

強化校園普法教育、實行強制報告制度、家校協同發力。這“三大硬招”,如果有任何一招被電影裡的女子中學落實了,校園欺淩就可能被預防和制止,“默殺”的悲劇或許就可以避免。而這,也恰恰反襯出我們國家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成效——這“三大硬招”落得很實。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硬招一:校園普法教育是預防校園欺淩的基礎性工程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電影《默殺》劇照。圖檔來源:豆瓣電影

影片中,小彤和惠君先後多次遭受過四個女同學的霸淩。這事學校很多人都知道,校長知道、老師知道、校園保安知道、很多學生知道,但卻沒有人制止、勸阻。為什麼大家都選擇了沉默?原因或許有很多,但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校園普法不到位。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全世界的共同課題,也是各國法律中應該包含的重要内容。相信在電影中的這個東南亞國家,也應該有相應的法律。但是為什麼大家對校園霸淩熟視無睹,為什麼實施霸淩的學生有恃無恐?這與校園普法的缺位密切相關。

試想,如果該學校隔三岔五就有司法人員(法官、檢察官、警察)來上普法課,講明學生應該如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講明學校應該承擔何種保護責任,講明發生校園欺淩後應該如何舉報,講明實施校園欺淩應該面臨什麼樣的法律懲罰……

或者,如果有司法人員擔任學校的法治副校長,經常到學校走訪調查了解情況,情形或許就不一樣——

校長知道女兒參與霸淩,想到作為校長和作為有欺淩行為的孩子家長要承擔的責任,可能就會制止女兒霸淩,并阻止其他學生進行校園欺淩;學生們如果經常接受普法教育,就會及時勸阻和報告校園欺淩行為;被欺淩的同學如果經常接受普法教育,就會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向校園欺淩說“不”。

反觀大陸,法治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法官、檢察官、公安幹警校園普法的硬核舉措不斷加強,這在很大程度上預防了校園欺淩的發生。

以檢察機關和檢察幹警參與校園普法為例,便可知我們國家校園普法教育的力度: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堅持“普法從娃娃抓起”,檢察機關依托法治副校長推進校園普法走深走實,通過開展未成年人法治宣傳教育,從源頭增強學生和教職員工的法律意識,從源頭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從源頭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護佑他們健康成長。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國共有4.3萬名檢察官在7.7萬所中國小校擔任法治副校長,這對于增強廣大中國小學生法治意識,促進法治校園和安全校園建設起到積極作用。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硬招二: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進行強制報告是防治校園欺淩的重要舉措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電影《默殺》劇照。圖檔來源:豆瓣電影

“如果,你是醫護人員,在接診時發現她的異樣;如果,你是人民教師,在教學時感受到他的變化;如果,你是社群工作者,在家訪時看見她的無助……請你多看幾眼,多問幾句,多做一點,及時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帶給她正義的力量。”

這是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建立的202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公益宣傳片《聚光》中的一段解說詞。如今,強制報告制度在大陸已施行多年,線上索發現、案件處理、被害人救助保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初步顯現。履行強制報告義務,猶如一把利刃,斬斷伸向孩子的魔爪;也是一束光芒,照亮更多“隐秘的角落”。

何為強制報告?就是對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醫療、教育、福利救助機構等部門的相關責任人有義務在發現苗頭時及時向司法機關報告,如果知情不報,是要被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的。

電影中的惠君因校園霸淩被強迫站上天台的玻璃頂,又因玻璃破碎釀成高空墜亡的悲劇。然而,無論是涉事人員,還是事件的目擊證人,在面對悲痛父親苦求目擊者時,都表現得冷漠又沉默。

電影中四名女學生的幾次霸淩行為,按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可能都已經涉及犯罪。如果電影中的國家也有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制度,校園霸淩行為可能就會被及時發現并被追責,後面的“默殺”悲劇也就可以避免。

電影中,受害者的恐懼無助,成就了一群欺淩者的狂歡,旁觀者的沉默和縱容,逐漸成為欺淩的幫兇。最終,也正是各方對校園欺淩的沉默,才導緻了“默殺”的發生。如果有強制報告制度,并得到了落實,這些悲劇或許都可以避免。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硬招三:家庭、學校、社會等協同保護是呵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王道”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電影《默殺》劇照。圖檔來源:豆瓣電影

電影中,除了校園暴力的存在,還有更多侵害未成年人的行為發生在隐秘角落。

比如,小彤的家庭看似光鮮,家人都很愛她,即便是繼父,在别人眼裡也是對她很好的。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繼父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對她進行了性侵;母親教育不當,用抽打的方式提醒她與有潛在危險的人保持距離。

除此之外,電影中,面對校園欺淩和家庭暴力,許多了解情況的社會公衆選擇漠視和沉默……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護佑未成年人成長,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攜手編織防治侵害未成年人的防護網。

也正是基于這方面的情況,大陸修訂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構了“家庭、學校、社會、網絡、政府、司法”未成年人六大保護體系。在落實過程中,司法機關攜手其他“五大保護”共同發力,相融相通、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努力使“1+5>6”“1+5=‘實’”。

在“六大保護”體系中,家庭保護排在了首位。就如電影中展現的那樣,有很多未成年人正在遭受來自家庭的侵害。是以,“兩法”均要求,未成年人的父母應當依法承擔并履行好監護職責。對監護職責履行不到位的,司法機關的介入就很有必要。

比如,針對案件中發現監護人存在的管教不當、監護缺位等問題,我們的檢察機關會發出“督促監護令”。2021年,最高檢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并配合“督促監護令”機制,不斷築牢家庭保護防線,相關做法被家庭教育促進法吸收。

在推動加強網絡和政府保護方面,檢察機關也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例如,最高檢向工業和資訊化部發出“六号檢察建議”,助推相關部門開展網絡空間治理;會同民政部開展未成年人保護基層檢察機關與民政部門深度合作試點,加大未成年人監護保障、關愛幫扶力度,打通未成年人保護的“最後一公裡”。

孩子是朝陽,是希望——相信在世界各地,這都是普遍共識。《默殺》以一種讓人細思極恐的方式提醒我們:為了我們的希望,面對侵害未成年人的行為,家庭、學校、社會方方面面都不應沉默。

所有人都對他女兒的死閉口不言……

劇情簡介:國中女生惠君(徐嬌 飾)長期遭校園霸淩直至高處墜亡,可暴行非但沒有停止,甚至禍延到其閨蜜小彤(王聖迪 飾)身上。不久,霸淩者也接連殒命于重錘之下。在連環殺人案的背後,難脫嫌疑的衆人逐一浮出水面:小彤的母親(張鈞甯 飾)目睹女兒被膠水封嘴卻閉口不言,校工林在福看似知曉内情卻冷漠疏離,暗中窺探的神秘男吳望(黃明昊 飾)看似身陷險境卻面露笑容……

殺害霸淩者的雨夜屠夫究竟是何人?調查案件的警官戴國棟(吳鎮宇 飾)似乎被假象蒙蔽,探秘過程中,宗宗藏污納垢的舊事被揭開,所有人都被推到了風口浪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