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有言:“趨吉避兇者為君子。”
懂得趨向于吉利,而及時躲避災禍,如此之人才算是真正的君子。反之,既不懂得趨吉,也不懂得避兇,那就是妥妥的糊塗蟲。
趨吉避兇的核心,究竟是什麼呢?就一點,遠離跟自己無關的因果。隻要沒有“因”的開始,就不會有後邊的“結果”。
比如說,你沒有觸犯别人的利益,也沒有得罪别人,那别人就不會針對你。沒有得罪的因,就不會有後邊互相傷害的果。
因果,不是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它隻是前後的邏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加一等于二。有一加一的因,才會有等于二的果。
出門在外,盡量不要沾染這些因果,否則,容易招惹來惡報。
一、盡量不要幹擾,别人的生活。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一個觀點:和諧、大同社會的本質,就是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減少打擾。原文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你第一次接觸這句話,那你肯定不了解,為什麼非要“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呢?
原因很簡單,自己如何過日子,那是自己的事兒;别人如何過日子,那是别人的事兒。大家互相尊重,才能減少沖突。
不然,你幹擾了我的生活,我也幹擾了你的生活,那你跟我之間就會鬧沖突,起沖突,各種尖銳的問題不就出現了嗎?
多管閑事,其實是最讓人讨厭的。别人會覺得,你有什麼資格管我的閑事?你管我閑事,就是踐踏我的尊嚴。
人在江湖,記得一句話就好,莫管他人因果,尊重他人命運。别人有什麼因果,那是别人的事兒,我們就不要過分多管閑事了。
二、他人的愛恨情仇,不要涉足其中。
有一個故事。A跟B結仇,已經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C作為A的朋友,就經常跟A往來,還想給A出頭。
B為了報複A,就設計了一個圈套,想要幹掉A。好死不死,C作為A的朋友,率先掉入到這個圈套當中,成為了A的替死鬼。
C為什麼會成為替死鬼,連死都不知道怎麼死?因為C糊塗,涉足到A跟B的愛恨情仇當中,注定他會成為沖突的犧牲品。
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看到别人有什麼愛恨情仇,就非要走過去湊熱鬧。殊不知,好奇害死貓。
跟他無關的事兒,如果他不湊熱鬧,那他就不會有任何的災禍。反之,跟他無關的事兒,他非要湊熱鬧,那他就會必惹災殃。
他人有什麼愛恨情仇,哪怕我們知道,也要裝成不知道的樣子。有些事,幹涉太多,最終死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三、不要共享,别人的吉兇福禍。
每個人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吉兇福禍。你有你的吉兇福禍,他有他的吉兇福禍,大家的吉兇福禍根本不沾邊。
舉個例子。你的吉兇福禍,跟做生意有關;他的吉兇福禍,跟天災人禍有關。如果互不幹擾,那就是各安天命,不會連累無辜。
如果很不幸,你沾染了他的吉兇福禍,他沾染了你的吉兇福禍,那就會導緻,你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他會在生意場上虧錢。
如何了解呢?人與人之間的吉兇福禍,一旦互相沾染,就會互相交織。他的不幸,會延續到你的身上,你的不幸,也會延續到他的身上。
你看那些貧苦,且天天争吵的夫妻,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丈夫拖累了妻子,妻子也拖累了丈夫,婚姻毫無甘甜,隻有赤裸裸的痛苦。
你我都不是聖人,沒必要跟别人共享吉兇福禍。沒有金剛鑽,卻攬了瓷器活,遲早要吃大虧。
四、他人有什麼選擇,我們不要幹預。
這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自然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你有外向的性格,就會走外向的道路;他有内向的性格,就會走内向的道路。大家的道路不一樣,前途的選擇也不一樣。
本質就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大家各走各路,隻需要你尊重我,我尊重你,就能井水不犯河水。
道理很簡單,可無數人都做不到。由于人性沖動,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看到别人的選擇不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去幹預别人的選擇。
這,不就有點多事了嗎?别人怎麼選擇,關我們什麼事兒呢?既然不關我們的事兒,那我們為什麼要幹預别人呢?闖禍的根源,莫過于此。
每個人都隻能決定自己的人生,而無法決定别人的人生。大家的因果不一樣,就沒有互相交織的必要。這個世界不該千篇一律,而應該多姿多彩。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