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組
作者 | 丸都山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蘋果的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似乎正在割裂為兩個相反的鏡像世界:全球市場有多驚喜,中國市場就有多落寞。
中原標準時間8月2日早間,蘋果釋出了2024财年第三季度(即2024年第二季度)财報,期内該公司實作總營收857.77億美元,同比增長5%,為史上營收最高的第二季度;淨利潤214.48億美元,同比增長7.88%;每股攤薄收益1.4美元,同比增長11%。
這一連串優異的财務資料幾乎全部高于此前市場的一緻預期,但有一項資料卻格外地刺眼:大中華區同比下跌6.5%至147.3億美元,成為蘋果唯一下跌的主要市場。
蘋果在中國市場所表現出的頹勢還不止如此。
在财報釋出後的電話會議上,庫克表示“本季度iPhone的安裝基數創下曆史新高,對此我們非常振奮”,但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IDC上周釋出的統計資料,今年第二季度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蘋果的市場占有率首次跌出前五的位置,被列入“others”的行業。
同樣困擾庫克的還有Apple Intelligence的部署節奏。本周,iOS 18.1版本正式釋出,部分使用者已經可以搶先體驗到Apple Intelligence的部分功能,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使用者最期待的“Chat GPT版本Apple Intelligence”将會延期。
而國内使用者最關心的“中國版Apple Intelligence”,庫克則繼續保持語焉不詳的原則,隻是表示“我們已經與包括中國和歐盟在内的監管機構進行接觸,蘋果希望讓所有地區的使用者體驗到相關功能。”
至少對于中國使用者來說,蘋果在AI上畫的大餅,真的快要啃不動了。
尴尬的“量價雙殺”
從去年三季度算起,蘋果在大中華區已經連續四個季度營收下跌。
但不同于過去幾個季度,當下智能手機及PC等終端的市場環境要好得多。根據IDC的統計資料,今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幅達到8.9%,除OPPO和榮耀小幅下跌外,其他國産品牌的出貨量大幅上漲。
在此背景下,蘋果仍未能終止在華頹勢。核心原因在于,目前的iPhone在部分細分市場和領先應用上,實際已經出現了缺位。
最為典型的是折疊屏市場,根據IDC的統計資料,今年二季度國内折疊屏機型出貨量合計達到257萬台,同比增長104.6%。實際上,這一市場已經走完了“使用者教育”的階段,甚至已經出現了“價格戰”的前兆,但蘋果的折疊屏手機仍僅出現在各海外媒體的爆料中。
盡管有多位從業者都曾向筆者表示,市面上大部分的折疊屏機型因為研發費用過高,都是在“虧本賺吆喝”的狀态下立項,但無法否認的是,目前隻有折疊屏手機能夠給廠商帶來穩定的市場增量。
另外的缺位則是AI。從今年年初開始,國内手機廠商緊随PC的腳步提出“端側AI”的概念,不同于Apple Intelligence這種系統級應用,國内從業者更加注重場景應用的開發,比如圖像美化、智能寫作、錄音摘要等功能。
有些時候,國内廠商對于AI的诠釋,甚至僅出現在那些特定的使用場景中,比如新機上基本都有的“AI消除功能”,它的作用是消除使用者旅行圖檔中的背景人群。
這些功能雖然聽起來不如Apple Intelligence此般宏大叙事讓人振奮,但它們對于蘋果生态之外的大衆使用者來說,的确能夠成為換機時的重要影響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一項不得不提的因素是華為的強勢回歸。
在今年4月,Pura 70系列釋出後,曾有機構預測Pura 70的備貨量将略高于Mate 60系列,達到1300-1500萬台,但在該款機型釋出的一個月後,曾有管道商向筆者表示,Pura 70的出貨量已經遠超過Mate 60的同期表現。
反映在資料上,根據Canalys的統計資料,今年二季度華為在國内市場的出貨量達到1060萬台,同比增幅高達41%。考慮到蘋果與華為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中存在重疊,蘋果在國内銷售額下滑與後者不無關系。
在上一财季(2024年第一季度)的電話會議上,庫克就曾提到,“中國市場一直是全球競争最激烈的市場”,而在本季度蘋果在中國的競争似乎更加被動。
蘋果也不是沒有看到這些潛在的威脅。今年5月,蘋果官方開始下調iPhone 15系列的管道價格,在今年“618大促”期間,蘋果開啟了史上最大力度的降價,全系列優惠1400-2300元不等,第三方管道的促銷力度要更大,但即便如此,蘋果依舊沒能扭轉“量價齊殺”的局面。
即便從全球市場來看,iPhone 15系列的表現也不盡人意。根據财報,本季度iPhone業務營收為392.9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94%。
高毛利即将見頂?
可以預見的是,在iPhone 16釋出前,蘋果已經沒有有效手段可以提振iPhone的銷量,而除了iPhone外,其他硬體收入也是表現平平。
根據業務劃分,本季度Mac營收為70.09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2.4%;可穿戴、智能家居業務營收為80.97億美元,相比較去年同期下降2.3%。
在硬體收入中,iPad成為了力挽狂瀾的那一個。期内營收達到71.62 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增加23.7%。這主要歸功于iPad Pro産品線的更新,讓其成為本季度硬體收入的主要推手,遠高于此前業内的一緻預期(62.2億美元)。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本季度iPad收入能夠實作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是,在新款iPad Pro釋出前,該産品線已經18個月沒有更新過了,且盡管OLED螢幕和M4晶片的引入讓新款iPad Pro成為硬體更新幅度最大的同類産品,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透支了使用者未來的換機需求。
另外值得着重說下軟體服務業務。本季度蘋果軟體服務營收創下曆史新高,達到242.13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14%,再次創下曆史新高,其在蘋果總營收的占比也進一步提升至28.23%。
但在高增長之中,蘋果的軟體服務業務也暗藏着一項隐憂。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蘋果的統計口徑,Apple Music、iCloud、Apple Pay、Apple Card、廣告都被列入到這一範疇之中,其中占比最高的是使用者在“應用内購買”時收取的30%的交易傭金,即大衆熟知的“蘋果稅”。
而在許多國家或地區,由官方監管機構所主導的,針對“蘋果稅”的抵制已成為潮流。
以歐盟地區為例,從去年開始,歐盟就通過《數字市場法案》向蘋果加以諸多限制。截至目前,蘋果在歐盟地區做出的讓步已包括:
- 從iOS 17.4開始,向歐盟地區使用者開放第三方應用商店
- 将歐盟地區針對開發者的“蘋果稅”收取,從30%下調至17%
- 向第三方免費開發NFC支付
而在歐洲之外,目前日本、南韓政府也在起草關于降低或限制“蘋果稅”的法案。
從資料來看,對比過去三個季度,盡管軟體服務的營收環比穩步增長,但增幅已經出現放緩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在硬體業務上的毛利率近年基本沒有什麼變化,維持在36%-37%附近,但整體毛利率卻在軟體服務的帶動下,達到46.1%的曆史高位,随着政策限制對軟體服務的層層加碼,蘋果恐怕很難維持其高毛利表現。
有了AI,就萬事大吉?
在财報釋出後的電話會議上,庫克興奮地表示,“Apple Intelligence為使用者提供了另一個令人信服的更新理由”。
但同時,庫克也披露了一項關鍵資訊:ChatGPT與Siri的融合預計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蘋果正計劃分階段推出Apple Intelligence功能。
這似乎也證明了包括Mark Gurman等人對于Apple Intelligence将延期的判斷。如果秋季釋出的iPhone 16上無法預裝Apple Intelligence,可能會對其銷量産生一定影響。
另外,對于Apple Intelligence如何在中國落地的問題,庫克仍然沒有給出正面回答。
當然,對于這一點,業内此前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在中國大陸,蘋果與第三方大模型合作已經成為闆上釘釘的事實。但這些國内的第三方模型,能為iOS帶來怎樣的增益,還有待觀察。參照目前已經上市的國行版三星S24機型,盡管搭載了百度、美圖等公司為其量身定制的功能,但市場反響相對一般。
這裡面涉及到一個“搜尋源”的問題:海外版S24機型所搭載的Gemini Nano模型,其搜尋源是“所有可以在谷歌上找到的網頁”,相比之下,國内定制化模型在搜尋源上要局限得多。
還有就是,即便國内的iPhone機型搭載了“本土第三方模型”,但蘋果一定會為其保留Apple Intelligence的基礎功能,比如語音助手。
但這又會引發一個“模型之間互相調用”的問題。比如通過語音助手調出某項需要接入第三方模型API的功能。此前就有業内人士向筆者表示,目前智能終端的趨勢就是傳統的GUI(圖形操作界面)被不斷淡化,與之伴随的是互動形式的豐富,以及應用操作層級的減少,這些都需要不同模型的高頻接入。
而按照蘋果的調性,封閉且深度整合的生态結構是一切産品推向市場的前提,這對于蘋果是個很大的挑戰。
即便忽略中國大陸市場的特殊情況,考慮到Apple Intelligence暫未展現出“殺手級應用”的特質,未來使用者是否能夠買賬,這似乎還要打上個問号。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