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聽不見,不僅帶來交流障礙,更重要的是會對腦結構和功能産生一系列影響,導緻抑郁、癡呆等疾病!8月1日,聯影微電子自主研發的行業首款适合中國人語言習慣的醫療級助聽器産品uOrigin源亮相。由于專業的聽力服務與人才短缺,聯影微電子将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設立“聯影聽力教育基金”,支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聽力與言語康複系設立學生獎學金、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中青年聽損人群爆發式增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科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耳鼻咽喉科學系系主任吳皓介紹,
中國乃至全球聽力障礙人群非常龐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釋出的報告顯示,全球聽力障礙人口達15億,預期到2030年達到25億。“其中最重要的群體是‘一小一老’。‘小’是剛生出來就聽不見,每1000個新生兒裡有3個聽力損傷,這會影響說話,甚至可能成為聾啞兒童。‘老’年人發病率更高,60歲以上老年人聽力下降的比例是75%,這其中四分之一是比較重的聽力障礙,到了80歲以上,90%以上的老人聽不清楚。”
他強調,“今天我們越來越長壽,聽力障礙越來越凸顯為現代社會、老齡化社會的重大社會問題。”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謝曉鳳介紹,耳鼻喉科門診面對大量聽力健康需求,其中很容易被遺忘的一個群體是中青年。這個群體聽力損失問題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突發性耳聾高發。“他們面對更多社會社交包括公司、家庭等,比老年人存在更多病恥感,很多人默默在承受聽力損傷帶給他們的困境。”
 >
源頭創新與轉化、标準制定
然而,在中國,聽力保護戴助聽器的意識遠未普及。“大陸聽損老人超過1.2億,這些老人從發現聽力障礙到配佩戴聽器,間隔時間可長達10年,而95%的人并沒有選擇佩戴助聽器。”聯影進階副總裁俞晔珩介紹,中國助聽器滲透率隻有5%,對比之下,歐美發達國家助聽器滲透率則達到40%。
中國的助聽器産業發展也遠落後于歐美發達國家。大陸助聽器90%以上市場佔有率由進口品牌占據,國産品牌僅占不到10%,主要分布在中低端市場,高端醫療級助聽器市場100%為進口品牌。
這一方面源自公衆對聽力健康認知不足,許多患者和家屬并不知道聽力損失需要盡快幹預,甚至對佩戴助聽器存在病恥感。另一方面,目前行業産品和技術側仍有一些痛點,如降噪水準有待提高、嘯叫抑制仍有缺陷、康複閉環尚未成熟等。聯影微電子助聽器事業部總裁王法解釋:“在聽得清的同時不受到噪音幹擾,這背後的硬核技術——晶片和算法最為關鍵,技術壁壘也最高。”
專業人才缺失,提供專業聽力診斷、驗配與康複方面的不足,導緻了大批量“抽屜式助聽器”的出現。助聽器買回去之後有3-6個月的康複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專業的康複理念和機制,比如專業的問診、驗配、咨詢、康複指導等,患者的佩戴依從性就很低,康複的效果就會很差。
依托聯影集團過去十三年在系統研發、晶片研發、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積累,聯影微電子于今年4月正式釋出行業首款适合國人語言習慣的醫療級助聽器産品uOrigin源,産品搭載自主研發定制化晶片與創新算法。此次啟動的聯影聽力健康管理中心也是聯影微電子打造的首家全國旗艦店。
聯影集團董事長薛敏表示:
“目前,上海正通過出台實施新一輪政策舉措,支援生物醫藥産業全鍊條創新發展。 薛敏表示:“得益于專家在聯影助聽器研發臨床驗證中給予的專業指導和支援,産品得以加速疊代。未來,我們希望與行業協會、臨床專家、聽力學專家、高校學者等關聯去做國産高端醫療裝備和健康管理設施的示範應用、源頭創新與轉化、标準制定、跨學科創新、人才培養、健康宣教等,推動行業發展。”
吳皓表示:
“大陸聽力健康行業現在面臨非常重要的問題是人才匮乏,尤其是聽力師隊伍。交大的聽力學專業培養的是未來聽力學的領軍人才,此次教育基金的成立将大力助推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