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不好是種什麼體驗?
聊天時總需要對方重複、手機或電視音量開很大、經常錯過門鈴或電話鈴聲……
大家常認為“耳背”是老年人的專屬,但如今,聽力下降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
越來越多年輕人聽力受損
世界衛生組織推算,全球有超10億12~35歲人群面臨失去聽力的風險。
美國民調機構Talker Research對2000人展開的一項調查發現,35%的受訪者表示,因“聽不清”而在衆人的聊天中被排除在外,23%的“90後”和“00後”這種感受尤為明顯。
法國聽力中心研究表明,70%的17~28歲年輕人存在耳鳴。
南韓首爾大學醫院研究發現,17%的青少年出現了噪音性耳聾。
在大陸,年輕人同樣存在不同程度的聽力受損。耳鳴發病率呈逐年攀升趨勢,中青年占患者總數的2/3。
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耳聾耳鳴門診主任醫師高留華表示,老年人聽力下降,多由于年齡增長,神經功能逐漸減退,加之伴有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慢病,進而導緻頭部和内耳供血不足,出現聽力下降。而年輕人聽力受損,主要與生活方式有關。
長時間戴耳機
很多人習慣在擠公交、坐地鐵時戴耳機看視訊、聽音樂,有時還會戴耳機聽歌入睡。
一般情況下,人能感受到的舒适音量不超過40分貝,但環境噪聲往往會到70~80分貝。
嘈雜環境裡,音量須放大至超過環境聲音的30分貝以上才能聽清,這種近距離、長期、過量的刺激讓聽毛細胞受損,會導緻耳朵疼痛、耳鳴、重聽甚至聽力受損。
壓力過大
長時間處于高強度壓力、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下,會使大腦及聽覺神經的供血供氧不足,内耳微循環出現障礙,引發耳鳴、聽力下降,甚至誘發突發性耳聾。
經常熬夜
一般年輕的耳鳴、耳聾患者患病前多有一段過度疲勞期。
比如,不少白領患者反映耳聾前曾連續加班,睡眠少,感覺十分勞累;學生患者則多表示在考試前有持續熬夜的經曆。
兩個方法自測聽力健康
北京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宋海濤提醒,由于正常體檢中沒有詳細的聽力檢查,來做檢查的患者常常是已經出現耳朵悶堵或耳鳴等情況。若等到聽力下降再來做檢查,就已經比較嚴重了。
如果年輕人發現自己經常聽不清别人講話,要求對方重新說一遍,需要提高手機、電視的音量,安靜或平常狀态下有耳鳴現象,被人說講話聲音大等,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檢查治療。
臨床中突發耳鳴、耳聾的病例很多,不少人是偶然發現的。自檢及互檢聽力有以下兩種方法。
表聲檢測
在安靜室内先堵上一隻耳朵,用另一隻耳朵在距離鐘表80厘米的位置聽秒針的聲響。如果能聽到,視為正常;如果需縮短距離才能聽到,表示聽力出現下降。
語聲檢測
在安靜室内,被檢測者側對着檢測者站立,并堵上另一側的耳朵,兩人要相距6米遠;檢測者用氣聲說話,被檢測者能聽清為正常,如果需縮短距離才能聽清,為聽力降低。
保護聽力的4個細節
聽力損傷最可怕的後果就是不可逆,因為聽毛細胞沒有再生能力,它的數量固定,一旦細胞死亡,聽力損害就是永久性的。生活中注意以下幾個細節,能幫耳朵保護好聽力。
注意耳朵衛生
保持耳道幹燥,不要頻繁掏耳朵,如果耵聍較多,影響聽力,可定期到醫院進行清理。
戴耳機有「60-60-60」原則
無論戴何種耳機,音量不要超過總音量的 60%,每次聽的時間不要超過 60 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 60 分貝,切忌戴着耳機睡覺。
注意擤鼻方式
不要同時按住兩側鼻子用力。這樣會使鼻腔内壓力驟然升高,導緻帶有細菌、病毒的分泌物沿着耳咽管被壓送至中耳腔内,中耳感染風險上升,造成聽力損害。
定期做聽力檢查
普通人每年進行1次聽力檢查;特殊行業,如裝修行業、娛樂場所工作者、建築行業等從業人員建議每年檢查2次。
來源:“生命時報”
編輯:阿傑、馬京京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