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奧運故事,香港也不例外。
香港健兒奧運首日即有“零的突破”,向全世界展示了香港競技體育的實力。
今屆奧運港隊有35名運動員出戰,對于隻有700多萬人口的城市來講并不容易。政府多年來持續投放資源、提供更多先進訓練設施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久久為功,終見收獲。
事實上,港人的“奧運熱”可謂由來已久,而内地奧運健兒訪港,更像是一場“特殊的約定”……
中國香港隊奪金一覽
“奧運站”站名緣起李麗珊
盡管香港沒有舉辦過奧運會,沒有“奧運村”、“奧運場館”等設施,但卻巧妙地用一個地鐵站“奧運站”讓奧運走進了生活,讓人們永遠記住了在奧運中香港運動健兒創造的奇迹與輝煌。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香港運動員李麗珊獲得女子帆闆金牌,這是中國香港代表團自1952年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以來的首枚金牌。
當年香港“奧運站”落成之時,對外征名,原本打算叫“大角咀站”。因為“奧運站”系港鐵在香港九龍大角咀西部新填海區旁邊的車站,這個位置原本是大角咀碼頭。隻有東湧線經過,機場快線列車會從中間的通道穿過。而西鐵線(九龍南線)是從旁邊的深旺道地底穿過。
然而,當時正值香港運動員李麗珊于亞特蘭大奧運會奪冠歸來,并且在随後的殘奧會上,運動員張耀祥和趙仲磷也同樣為香港争得了兩枚金牌!
于是,地鐵公司與香港業餘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今港協暨奧委會)達成協定,以“奧運”為名,于1996年12月16日将此車站命名為“奧運站”,并在月台的牆壁上留有各種運動員比賽中的圖案,以表彰香港運動員的輝煌成就。
在香港與内地的關系中,體育彌合分歧的力量并不新鮮。這些跨境體育交流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甚至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香港與廣東就展開了體育交流。
劉國梁主動邀請中國香港乒乓球隊一起合影。
例如,始于1979年的省港杯足球比賽已經舉辦了42屆,成為體育友好的持久象征。自1997年以來,這些交流顯著擴大。奧運冠軍訪港、教練交流和聯合教育訓練項目已成為常态。
中國香港女子乒乓球隊主教練李靜。
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港隊時隔25年再次獲得金牌,還憑借1金2銀3銅的成績創下曆屆奧運最佳戰績。這也是回歸以後,港隊在奧運會上的“首金”!“奧運熱”在香港再次掀起高潮……
↓↓↓
香港迎回歸後奧運首金!何詩蓓跻身決賽或再傳佳訊
奧運“天團”訪港成慣例
說到港人的“奧運熱”,其實已經由來已久。内地奧運健兒訪港,是一場“特殊的約定”,其特殊在于它四年一次,從不爽約。
香港回歸以來,内地奧運參賽運動員代表團連續6次在奧運會結束後通路香港,獲得了香港各界和市民的熱烈歡迎。運動員們在訪港期間以各種方式同香港市民進行親密互動,與他們分享勝利的喜悅,并借此回報香港同胞的大力支援。
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結束後,體操名将劉璇、李小鵬等率領25名悉尼奧運會奪金運動員到港展開為期3天的活動開始,奧運“天團”訪港漸成慣例。
奧運“天團”訪港大事記
01
2000年11月26日至29日,體操名将劉璇、李小鵬,乒乓球運動員孔令輝、王楠等25位悉尼奧運冠軍在香港展開為期3天的活動,這是香港回歸祖國後國家奧運代表團第一次訪港。代表團于27日和28日與香港運動員和演藝界聯手奉獻了“龍的光輝顯風采”和“龍的光輝大彙演”兩場演出。
02
2004年9月6日至8日,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全體内地運動員悉數到港,包括110米欄冠軍劉翔、跳水3米闆冠軍郭晶晶及第二次獲得奧運會冠軍的中國女排全體成員等。訪港期間,代表團參觀了香港著名旅遊景點、觀看了賽馬比賽、與香港演藝界明星同台演出,還以其他各種方式與香港市民進行了近距離接觸。
03
2008年8月29日至31日,包括羽毛球名将林丹、體操運動員鄒凱在内的北京奧運會内地奧運金牌運動員代表團通路香港,期間出席了在金紫荊廣場舉行的升旗儀式,參加了香港大球場舉行的“奧運金牌精英大彙演”,并進行了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和體操等表示範範。
2008年北京奧運奪得金牌的國家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到港通路,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機場歡迎代表團抵港。
04
2012年8月24日至26日,倫敦奧運會内地金牌運動員代表團在香港進行了為期3天的通路,包括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比賽衛冕冠軍林丹、首塊中國男子遊泳奧運金牌得主孫楊等。通路期間他們除了進行羽毛球、乒乓球、跳水的的示範表演以及參加文藝演出外,還與香港青少年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中國女排數次訪港都受到香港市民熱烈歡迎。圖為2016年中國女排訪港期間遊車河,與市民近距離接觸。
05
2016年8月27日至29日,裡約奧運會内地奧運精英代表團第5次通路香港,除了中國女排、張繼科、孫楊等42位獲得金牌的運動員,還有3位雖然未得金牌但是備受香港市民喜愛和關注的運動員也随團來港,他們是女子100米仰泳銅牌獲得者傅園慧、男子100米短跑接力第四名蘇炳添和參加過四屆奧運會的林丹。
2016年裡約奧運會國家遊泳運動員孫楊、傅園慧等在香港受到市民熱烈歡迎。
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國家隊曾訪港,馬龍與香港國小生進行互動乒乓球賽。
2016年裡約奧運會後國家隊在香港進行表演展示
馬龍(後)與小隊員進行“一對三”乒乓球表演。
羽毛球巨星林丹向觀衆揮手緻意。
“洪荒少女”傅園慧與觀衆互動。
吳敏霞與陳艾森示範跳水。
06
直到2021年12月,奧運“天團”已經是第6次來港活動。代表團成員由來自12個運動項目合共29名運動員和3名教練組成,包括在男子百米跑出9秒83的“亞洲飛人”蘇炳添,世界乒乓球史上獲奧運等大賽冠軍最多的馬龍,中國及亞洲第一個奧運女子标槍冠軍劉詩穎,中國第一個奧運女子個人重劍冠軍孫一文等。
每次奧運冠軍訪港,香港都會出現大排長龍,一票難求的盛況。期待本屆巴黎奧運會結束後,香港依然可以有機會目睹奧運健兒們的風采!
在第三次“奧運天團”訪港活動中,當數2008年北京奧運會“金牌精英”的到來最為矚目!北京奧運結束後5天,包括“跳水女王”郭晶晶、羽毛球名将林丹、乒壇“大魔王”張怡甯、體操運動員鄒凱等一批獲得金牌的國家運動員就已抵港展開“奧運精英彙香江”活動,可謂是陣容鼎盛。
跳水金牌運動員郭晶晶、吳敏霞、秦凱與藝人容祖兒一起獻唱。
2008年,香港藝人劉德華成為奧運會聖火在香港傳遞的第四棒火炬手,也是首棒藝人火炬手。
據新華社當時報道,奧運冠軍來港的消息一傳出,已經在香港掀起一股“追星熱”,最受歡迎的“奧運金牌精英與市民會面暨體育示範表演”,包括跳水、乒乓球、羽毛球、體操各個項目近3萬張門票,在公開發售後短短2個多小時就已售罄。
當時網絡購票還不算普及,有市民專程通宵去排隊買票。
在中環、荃灣等多個售票地點,不少市民提前一天晚上就開始通宵排隊等待購票,正式開售之後,各個售票網點也都是大排長龍,甚至需要警察到現場維護秩序。
曾蔭權迎接國家奧運金牌運動員代表團。
即便是2021年在新冠疫情之下,來自12個比賽項目的29名在東京奧運會取得佳績的運動員及3名教練,仍在閉環管理的形式下來港與市民交流。
據新華社的一則報道,奧運健兒訪港活動之緣起,是答謝與回報。
拳擊金牌運動員鄒市明在表演。
李曉霞與中國香港隊少年球員進行一對三表演。
陳定和香港青少年比賽競争。
觀衆揮動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為運動員加油。
香港人對奧運、對體育事業的青睐與熱愛由來已久。從1978年創立省港杯足球賽,到2008年舉辦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改革開放40年來,香港支援祖國體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内,大陸體育事業與外界的交流幾乎處于停滞狀态。1977年,香港足球隊到北京參加亞非拉國際足球邀請賽,引起各方關注。為了促進祖國體育的發展與交流,香港著名愛國企業家霍英東在1978年提出創辦一年一度省港杯的設想。于是,在各方努力下,“省港杯足球賽”應運而生。
1977年香港足球隊。
參加省港杯足球賽協定簽字儀式的雙方人員。
香港回歸以前,霍英東等多位愛國愛港工商界人士就已開始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慷慨解囊,從1992年巴塞隆拿奧運會之後,霍英東所設的體育基金就開始撥款獎勵在奧運會上奪得獎牌的國家隊及香港隊選手。
1990年他為北京亞運會捐款1億港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再次捐款2億港元興建水立方遊泳館。
時至今日,霍英東家族為中國體育事業的捐款已在數億港元以上,不僅長期重獎優秀選手,還默默為體育科研大量捐款。
著名愛國企業家霍英東
除此之外,香港對于祖國體育事業的支援還包括,以實體治療蜚聲中外的香港理工大學,其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曾派出多名成員,定期在北京為國家隊提供理療服務。國家隊亦對香港隊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援與援助,包括直接讓香港隊跟随國家隊進行訓練等。
時值2024巴黎奧運會,奧運再啟航,香港全城齊動,氛圍拉滿。
就像“劍後”江旻憓所說:“香港精神”就是香港運動員的金牌!
撰文/綜合/編輯:Oriole 桐曲
美編:健宗
校對:卓玲
稽核:Oriole
監制:雨杉
圖源:新華社、中通社、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