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我承認,很多人不會做BD。
包括中高層管理者、老闆,等等。先别投來鄙視的眼光,來看一個現象:
哥,我是做媒介廣告的,我們能做百度百科,有大量抖音、小紅書、知乎等平台KOL的聯系方式,友善聊一下嗎?
每天這樣的資訊收到不下10多個,有些來自于已有微信好友,都幾年了,每天還廣撒網;有些來自于陌生人,不知道從哪搞到我的微信,加上後,編輯好文字一頓輸出,像個工具人一樣,令人讨厭。
你想想看,我都不認識你,我憑什麼跟你合作呢?即便合作,執行效果啥樣?萬一過程不爽,你跑路了怎麼辦?
不局限于以上,還包括SaaS類産品的商務,都會遇到此類場景問題,這些常識,多半靠教育,現在很多老闆都下場要做業務了,高層不懂,自然給不到執行人合理的操作方法。
是以,我總結四點,鬥膽将做BD的一些經驗分享出來。
一
先來聊聊:關于BD(Business Development),為什麼有些人不太喜歡它?有幾個原因:
1. 認為跟銷售一樣,隻為業績服務,不停地委曲求全;2. 它和直銷有些相似,上來直接賣,強推的操作方式,有點悖于自己的價值觀。
這點,我有吐槽的權利。
以前公司測試新産品,哪怕隻是個簡單的原型,就讓我們去找客戶推銷;我有時候在想,這東西自己都不想用,還去讓客戶試,這不是耍流氓嗎?我真的不喜歡這種做法。
但又因為市場部的業績壓力,你不得不去找客戶,這明顯很違背個人意願。
也就是第三點,如果要推廣、銷售自己不喜歡,不認同的産品,會讓人感到内心沖突和不适;第四,BD實際上涉及很多領域,比如銷售、營運、市場營銷和公關,職責不清,讓人摸不着頭腦。
最重要一點,有些人認為,BD工作沒什麼創造性、不要專業知識,每天是面對特定的目标和人群,做好銷售,拓拓資源就夠了。
坦白說,以上幾點都是對BD工作性質的誤解。
實際上,BD是一種綜合性、創造性,幫助公司提高增長的角色,它不是簡單的銷售,還包括市場分析,搞好合作夥伴之間的關系等多方面内容,優秀的BD不亞于一個市場部leader角色。
為什麼這麼說呢?講一段幾年前的經曆:
曾經有個上司,覺得我在社交方面還算得心應手,找人、找小道消息能力很強,詢問有沒有興趣轉去做市場工作,那時,我還在做媒介,心裡有點抵觸。
因為我對業務看法是這樣,一方面,确實很佩服做業務的人,在外面應對自如,口才反應快,但另一方面,覺得幹不了壓力壓在頭頂的感覺,你讓我去推銷,總不自在。
後來,雖然沒有換工作崗位,但所做内容,基本和市場部其他一些夥伴沒什麼差距了。
包括:要談廣告植入、談跨界合作、做媒體關系,找KOL等等,必要時,還做過社群資源互換,這些工作都要和其他公司合作。
有一回,我用公司設計師資源,幫KOL火速搞定了幾張原本不在工作範疇的海報,結果換回一次給公司宣傳機會,上司還在部門會議上表揚了我。
也就是說:BD像送水工,關注并解決潛在客戶的一些需求,能促成更大的合作機會。
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原來做”業務”,也能帶來巨大成就感,之前完全沒想到,那時候,我還一直把“業務”和“BD”等同起來,也不太明白媒介跟BD差別在哪?我到底扮演什麼角色?
甚至還在想,為什麼一個媒介,還要懂産品開發的工作。
懵懵懂懂幾年過去,直到我成為市場部leader後,才狠狠惡補這堂知識。準确的說:
“Business Development=Sales+Operation+Marketing + PR”
“業務”是BD中的一部分,業務關心短期内如何為公司創造即時的營收,而BD,有時要着眼于公司長期的效益最大化。
是以,一個合格的BD,具備多種看不見的能力,包括了解市場趨勢、與合作夥伴搞好關系、推廣産品或服務、談判合作協定等。
因為它是探索新價值的關鍵,随着公司發展不同階段,職責内容也會有所變化。
二
第二,做BD過程中,有兩個超級重要的要素:
1. 了解你自己
回想一下過去職業生涯,我和很多人一樣,剛開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在一次次嘗試和失敗後,才找到想走的路。
起初的被動,有時會導緻職業定位不清楚,不知道BD應該怎麼幹,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備所需的技能和熱情,這種不确定性,反而阻礙了訓練BD潛力的能力。
之前看到過一本書,忘了叫什麼名字,裡面有句話說,要“打造你個人的護城河”,提升選擇權,找到自己的小衆市場,變得不可替代。
怎麼挖掘呢?有三個步驟:
- 第一步,盤點個人資源;
- 第二步,找到擅長的領域,建立局部優勢;
- 第三步,優勢複盤,進一步擴大你的優勢。
過去,我沒有意識到職業生涯中所做内容,一部分屬于BD,也不清楚學習哪些技能來争取更好的發展機會;雖然一路做到市場部leader職位,但我認為,掌握BD的能力,對探索職業生涯更為有利。
因為,即便有一天創業了,BD技能絕對是首當其沖的。
他們幫助我了解市場動态,挖掘客戶需求。如果把市場崗位比作鞭炮,那麼BD就像導火線,更專注于點燃一切,是啟動整個過程的關鍵。
我們還學會如何布局。
布局,即知道幾斤幾兩,了解實力和專長,明确在哪個行業、哪些資源上有優勢,進而更好地定位自己,充分利用長處,在合适的領域發揮最大的效能。
細節部分,得列出自己的能力、性格态度、學習和工作經曆、人際關系和外在形象,并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我還注意到,有些公司管理BD時,采用的方法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如果某個BD人員幾個月内看不到成效,立即更換。這樣頻繁更換,無助于建立長期戰略,還會破壞團隊的穩定性和發展潛力。
現在看來,個人應該結合自己的優勢,專注于一個領域;公司應該選用一批精兵強将,比用大量普通人員的人海戰術要管用得多。未來AI時代,這更重要。
2. 了解公司
你可能會問,公司有什麼好了解的?其實,很重要。了解公司,本意指知道産品生命周期,根據目前業務階段,利用優勢,确定主要任務。
比如:
一個産品剛引入市場或已經到了衰退期,這意味着公司尚未形成一個成熟的商業模式,此時,要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這種情況下,BD角色是從零開始,探索新的可能性。
尤其對B端産品,面對想要使用産品的客戶,我們要盡可能收集第一訴求,客戶第一訴求往往決定客戶付費意願,付費意願和産品功能,恰巧相悖。
簡單講,公司以為的功能訴求,和客戶的訴求并同。
當産品開始成長或進入成熟階段時,這意味着它在市場上已經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認可。此時,任務是擴大初步的成功,實作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的成功轉變。
這個階段,對BD要求是,将客戶的問題和需求轉化為标SOP的能力尤為關鍵。
是以,BD是探索新價值的關鍵,還沒确定市場的位置和确認客戶需要什麼之前,BD像開拓者;高速成長期,BD要将客戶的案例和需求整理成标準化的SOP,以供其他部門使用。
三
上述談到做B端産品的BD經驗,那面向C端的公司呢?
比如:你是乙方,幫品牌找達人合作。
首先,不管賣吃的還是用的,上戰場前,得先徹底了解一個公司業務模式,明白品牌痛點,隻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打動客戶,快速完成任務。
甲方市場部,有兩種角色:一種是負責品牌宣傳,另一種是推動銷量;負責推銷的BD的核心合作點是確定投資回報率(ROI)。
作為乙方BD,與甲方BD對接時,關鍵是要精準把握對方的需求,用需求去比對合适的達人。從甲方的角度來看,我在選擇達人時,會依據三個标準來評估合作的可能性,乙方也可以使用這些标準:
- 品牌的知名度;
- 活動推廣力度;
- 曆史上類似活動的銷售資料。
結合這三點,就能大緻預算出項目的ROI。
比如:推廣一個知名品牌,肯定比一個不太出名的品牌容易得多。活動的折扣力度大,價格低,這自然會吸引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我之前做CPS時,公司CRM資料庫裡,詳細記錄了之前的所有品牌合作和達人出單的資料,是以,可以預測某個網紅直播可能帶來的銷售額(GMV),這樣一算,就知道找哪些網紅達人最合适。
商務拓展客戶時,拿公司案例去談,如果對方面臨很大的銷售壓力,通過詳細溝通後感覺可行,再簽合同,合同一般按月執行,先付50%的預付款。
當然,作為乙方也會擔心,我找的達人會不會有直播刷量一樣的騙局?很正常。不過,一般不會傻到做一錘子買賣,從我給的三個次元評估,基本不會偏差太大。
此外,你還可以在合同中明确,合作結束一個月後,用真實的銷售資料來進行雙方的資料核對,這樣一目了然。
是以,第三點,想要成功開拓客戶,了解和清晰他們的需求是什麼。
四
第四,遠離廣撒網的海王模式,經營好自己。
什麼是海王?
我見過一些商務,注冊好幾個賬号,參加各種大會,把使用者導入到号裡,然後,将獲得的聯系人當作資源池,他們認為,将來有業務時,用這些賬号群發資訊。
這種做法挺搞笑的。
真正高效的BD不是一個冷冰冰的推廣機器,而是一個聰明的大腦,一個能夠運用智慧的人。聰明的人都懂得“蝴蝶效應”的道理:大量的無差别群發遠不如精心經營自己的品牌和業務。
關鍵在于如何将初次接觸的陌生人關系,轉變為熟悉的社交關系,這裡,最重要技巧是“進行有效的溝通”。
你不能每天都找同一個人聊天,很容易讓人感覺到尴尬,但通過點贊、留言、分享個人觀點,會推動一種微妙關系的形成。
例如:
曾聽一個老闆說,他為了維護客戶關系,使用自動點贊軟體,我不完全否定這種做法,但如果别人發現了,會顯得不夠真誠。
我個人每天會抽空給别人點贊,點贊後還會留言,留言可以表達更多個人關心和真實感受,是拉近關系的好方式。
至于發觀點,你可以使用各種便簽軟體,定期寫寫關于行業見解或個人思考,這不僅能展示你的專業性,還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的關注。
接着,再談談如何吸引客戶。
想象一下,你剛加别人微信,然後,立刻用一大段文字介紹自己,大多數人會感到厭煩。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被動地接收資訊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他們沒有選擇接受與否的自由。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簡單直接地說,自己是做什麼的。
談業務,是件順其自然的事,别人在浏覽朋友圈時不經意看到了你的内容或你的照片,他的行為就變成了一種主動的接受,主動接受資訊更有吸引力,給人一種心理上的舒适感。
這也是為什麼人們說,長得好看的人,無論男女都有優勢,有人覺得你朋友圈的内容有趣,他們會想:“嗯,這個人挺有意思,是做什麼的呢?”然後,就會主動與你聊天或點贊。
這樣一來,自然形成一種新的社交循環,每個人都像一本書,擁有自己獨特的經曆和想法;有人主動了解你,并願意就此交流,确實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至于以後成為客戶的朋友,更是一種高層次的狀态了。
可若你的朋友圈設定得三天可見,也沒什麼更新的,頭像又不是自己的,那麼,想讓别人了解你就難了,除非你是甲方,否則,真不利于建立社交關系。
總結
BD,是一種精英職位。
能把BD當一生事業來看的人,社交圈、人脈圈像不斷上升的螺旋,不會差到哪去,希望你也能如此。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内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