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鄉村振興人才
近年來,我市着力培養、選拔和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鄉村人才栖息地,築牢“天府糧倉”核心示範區才智支撐,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在近日我市開展的鄉村振興人才評價認定工作中,首批111人被認定為鄉村振興人才。為充分展現其實績能力、貢獻價值,市委人才辦、市融媒體中心特别推出【走近鄉村振興人才】專欄,讓我們共同走近在鄉村一線創新創業就業的“土專家”“田秀才”“農創客”。
視訊加載中...
深入鄉村一線 了解人才故事
本期我們走近鄉村振興人才江靜
傾聽她用“天府好糧”釀出的動人故事
·人物名片·
江靜,艾小喜創始人,SSI認證國際唎酒師,成都市第十六屆政協委員,現任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企業黨支部書記、四川果露酒産業研究院副監事長、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研究所學生校外導師、崇州市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等職務,曾先後獲得“崇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崇州市優秀創業者”“崇州市各行業傑出的女人标兵”“四川省果露酒行業新生代領軍人物”“最美科技工作者”等稱号。
注重品質擴充銷路 幫助群衆就業增收
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發酵米酒、果酒、氣泡酒、清酒、碳酸飲料、茶類飲料、果蔬汁及其飲料等系列産品研發、生産、銷售的現代化高新技術企業,是全國首家申請鮮釀、精釀米酒企業标準的企業。
作為艾小喜總經理的江靜常常會對員工進行品控、質檢、實驗室抽檢等教育訓練、指導,希望員工重視起來,確定産品一如既往的高品質。
江靜
我們新拓展的市場,回報情況也比較好。比如說像涼山州地區發了第一次貨後,客戶今天又下了單,濁米酒以及拉罐類産品在這個地區是比較暢銷的。銷售區域增加了,生産更要確定産品品質。
艾小喜位于“天府糧倉”核心示範區的天府酒村,企業員工大多來自崇州本地,這也大大地解決了當地群衆就業問題。白頭鎮燎原社群的馮華榮就是其中一位,每天從家裡到公司僅需十分鐘,主要負責滅菌、貼标等後續工段工作。
艾小喜(四川省)食品有限公司從業人員 馮華榮
我在這裡已經工作四年半了,除了固定收入,公司還大力培養我們年輕人,我也學會了很多新技能,很有成就感。
借力高端、特産定制 美譽度日益提升
在江靜的帶領下,艾小喜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結構,與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均有戰略合作,進行生産技術創新與稻種、酵母選育。如今,艾小喜也在代加工和高端定制上拓展業務,目前專門為客戶定制的較高端産品“美麗知己”已經上市并已陸續開發出三種産品,原材料裡還加入了比較珍貴的桦樹汁和燕窩,力争滿足更多元的消費群體。
江靜
今年我們也在拓展專門為客戶定制或者是為一些管道專供的産品。此外,也正在嘗試把一些地區的農副特産加工成飲料或者低度酒。
目前,公司擁有兩條先進全自動生産線,年生産能力達18000噸以上,以優質原料為資源、自有種植基地和高新技術研發體系為依托、産業科技化為技術支撐,為不同層次消費者提供可信賴的産品,打造國人健康低度酒。
江靜
我們現在正加強跟四川各地的特色農産品進行合作,比如說我們為馬爾康定制的産品,就由馬爾康提供當地的青稞以及其他原材料。
為馬爾康市定制的青稞酒以産自馬爾康的沙棘、阿壩蜂蜜、青稞為原材料,由艾小喜公司的生産、研發團隊創新釀造技術精釀而成,有沙棘蜂蜜和青稞原味兩種味型,是一款年輕、時尚、健康、零添加的低度青稞酒。
目前,艾小喜産品已經成為崇州極具代表性的農特産品,先後入駐伊藤洋華堂、老鄰居等知名商超,同時線上還入駐天貓旗艦店、抖音旗艦店等電商平台,美譽度随之日益提升。
江靜
我們公司最核心的産品還是米酒、清酒以及米類、花類、水果類一起混合發酵的低度酒。濁米酒就是大家最愛喝的,這款酒在今年中國國酒的挑戰大賽當中是唯一一個米酒類獲得金獎的。
艾小喜也獲批成都市科技局授予的“米酒釀造科技小院”基地,産品先後榮獲“IWSC國際葡萄酒與烈酒大賽金獎”“第三屆國際創業創新成果獎”“2020年度中國果酒産業風雲品牌”等榮譽。
“天府好糧”釀好酒以酒帶産助力鄉村振興
在獲得無數獎項的同時,艾小喜也讓初級農産品轉化為附加值更高的商品,進而實作了農産品價值的提升。據悉,艾小喜米酒的部分原料糯米,是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根據崇州的氣候、土壤、水質,結合生産需要經多年培育而成的糯米——“艾諾1号”。這是一款不需要特别照顧就能夠實作規模化種植的優良糯米品種,有利于産品的提香和口味的豐富。目前在隆興鎮和白頭鎮都試種有釀酒專用水稻,總面積五百畝左右。
作為全國第一家申請鮮釀、精釀米酒企業标準的企業,艾小喜選用“天府糧倉”出産的優質糯米,在傳承古法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釀酒工藝和銷售模式,以酒帶産助力鄉村振興。
江靜
我們年産米酒等産品1.8萬噸,現在在行業内已經小有名氣。目前,我們整個項目已經完成更新改造,将繼續在整體的銷量、市場拓展上下功夫,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努力。
記者:鄧濤 劉湘 實習:譚欣沂
編輯:餘霞 王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