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十多歲的70後,回到老家,你就是一個客人了

你的老家在哪裡?

山溝,小鎮,縣城,還是北上廣深。

多數的70後,老家應該在小山村吧,那是一塊巴掌大的地方,有祖祖輩輩經營的一塊地,一口滋養生命的井,一道反複翻越,卻總是翻不過的山梁。

也許是從國中畢業開始,也許是從大學開始,我們過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

小時候以為,背井離鄉是“背着井去外地生活”,後來發現不是這樣的,我們隻是“背對着井”,越走越遠。

不知是從哪一天開始,我們回到老家,開始感慨萬千,顯得拘謹了。

五十歲之後,我們就是老家的客人了,是一個回頭客。

五十多歲的70後,回到老家,你就是一個客人了

01

父母走了,老屋的門上鎖了。

小時候,我們去上學了,父母去田裡勞作了。

大門上鎖了,但是我們一點都不着急,因為鑰匙就在矮牆上的某個磚頭下壓着,或者在屋後的窗台,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大家心照不宣,總是能夠打開門,喝水吃飯。

父母老了,幹不動農活了。我們每次回家,父母都在家,甚至蹒跚着走到村口,靜候多時。

有一天,父母之中有一個人走了,剩下的人,應該會被安排跟随某個兄弟姐妹,一起過日子,老屋的門,上鎖了。

有一天,父母都走了,老屋還是鎖了。隻有清明節的時候,才會打開一次吧。找一把鋤頭,一把鐮刀,去墳頭除掉野草,舔一把新土。

也許你還會有這樣的經曆:回到沒有父母的老家,摸一摸鏽迹斑斑的鎖。試了試,不知道是否可以打開。實在不行,找一塊石頭,敲一敲,就打開了。

再次鎖上老屋的門,有兄弟提醒:“給鎖頭上塗一點油吧,要不下次還是打不開。”

上鎖了,頭也不回地走遠。腦海裡,卻都是母親在門口喊“吃飯”的聲音,還有老牛的哞哞聲。也有雞,雞窩裡,咯咯咯地叫,下了一個蛋。

門口的魚塘,很久都沒有人看,不知道有沒有魚。或許有,不大,如野生的一樣。

“别想了,明天還要上班呢”,把老屋的記憶掐斷,繼續過日子。

在城裡,我們有了房子,條件也不錯。不知不覺,就把老屋的記憶,取代了。人,到底是喜新厭舊的。

五十多歲的70後,回到老家,你就是一個客人了

02

鄉親少了,老家慢慢變得陌生。

唐朝的詩人賀知章,外出做官多年,八十多歲,告老還鄉。

他到老家的門口,寫了一首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們上學的時候,覺得賀知章生活在年代,太不幸了。交通不友善,去哪裡都要坐馬車,搭乘小船。一天走兩百裡,都很困難。

現在好了,有高鐵,還有汽車,飛機。從北京到上海,也就是幾個小時的事情。

可你發現沒有,便捷的交通,并沒有拉近我們和老家的距離。我們一年回老家一次,都覺得為難。

有的人,就住在縣城,但是沒有幾次回老家。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人與人的關系,不走動,就會陌生;我們和老家,也是如此。

如果你幾年都不回老家,會發現幾個“素未謀面”的孩子,他們看到你,怯生生的,遠遠地躲開,覺得你是一個外地人,有作惡的嫌疑。

問一問,你才知道,這是某個村民的孩子。

和村裡人多聊幾句,會發現很多熟悉的人,永遠都不見了。很多玩伴,都去外地打工,已經很多年不回來。

熟悉的人在減少,陌生的人在增多,你越發覺得老家,人情味淡了。

事實上,村裡的人,整體在減少。能見到孩子,都是很幸運的。有的小村莊裡,就是幾個老人在留守。

村裡冷冷清清的樣子,讓你不是滋味。還是走遠點吧,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五十多歲的70後,回到老家,你就是一個客人了

03

自己老了,大機率不會在老家養老。

有很多70後,說:“我老了,回老家去養老,門口種菜,屋後納涼,左邊是果園......”

想法很好,但是你也是想一想,付諸行動,非常困難。

一來是你的兒女,繼續遠行,你要去帶娃,或者随遷。兒女們對你的老家,是沒有什麼感情的,他們也多半在城裡出生和讀書。

二來是你也不習慣老家的生活。畢竟交通不友善,就醫讀書都不友善。也沒有幾個老朋友。

三來是你的老家就沒有像樣的地了,種地你也不會。

當然,有一種情況,就是你的兄弟在老家,長期定居。父母的老屋,果園等,都給了這個兄弟。

兄弟口口聲聲說:“以後來老家,住幾天。”

但是你要明白,也就局限于“住幾天”,你長期住下去,是不行的。就像一句俗語說的:“魚放三天發臭,客留三天讨嫌。”

綜合方方面面的原因,總是漂泊的70後,是不會到老家養老的。還得根據現實情況,随時改變自己,随遇而安。

五十多歲的70後,回到老家,你就是一個客人了

04

如果說,人到世上是來做客的;那麼你在老家,是做客一段時間罷了。

一晃我們就五十多歲了,再往後就是老人了,做爺爺奶奶了。

閑來無事,可能去老家看看,也就看看,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

當記憶裡的畫面,也消磨殆盡了,那還留下什麼呢?唯有血脈裡,還帶着家鄉的泥土氣息,滋養多年前那個頑劣的兒童。

當人老得走不動了,關于家鄉的一切,可能剩下老屋的一片鑰匙,交到子女手裡,反複叮囑:“常回家看看。”

到處青山山有樹,如何偏起家鄉情?

彼時回鄉鄉有情,此時回鄉剩孤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