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六路盤拳走架中的豎脊

老六路盤拳走架中的豎脊

人體後背的脊柱,與練拳有着緊密的關系,對練拳效果有着關鍵影響。前人強調:“太極拳的周身運動,舉手投足皆由脊出”;練拳要“由腰主宰,腰脊一動而無有不動”;甚至有“用脊柱行拳”的說法。可見脊柱在練拳中的關鍵與重要。

1

汪永泉先生非常重視脊柱功用,将“身體要松沉直豎、中正安舒”定為汪脈練拳的第一要義,其中的“直豎”即為對脊柱的要求。

恩師李和生先生特别強調練拳摸手中都要保持“虛領”、“命門後貼(撐)”、“松胯溜臀”等身形要求,這些要求的原理與“直豎”理法其實是一脈相承的。

種種原因,一些同門在豎脊原理上了解不多,或是了解上有些散亂不貫通,造成了練拳中對恩師強調的身形要求顧此失彼,或對其認識不明是以,雖很下功夫練拳,可磨的位置不在刀口,收效不高,事倍而功半。正如汪永泉先生所說:“練了好多年身上沒有‘東西’,是因為練的方法不對,關鍵是沒有按照松沉直豎、中正安舒的要求去練。”

這裡将自己曾查閱收集的一些資料簡單彙總分享一下,希望能對這些同門有所助益。

2

脊柱上托顱骨,下聯髋骨,中附肋骨,胸腹承其護,肩、肘、胯、膝受其制,即是身體的結構中樞,也是運動中樞。見下圖:

老六路盤拳走架中的豎脊

人之脊柱,共由33塊椎骨構成(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配接而成)。

從側面看,成年人的脊柱自上而下呈“S”形。初生嬰兒沒此狀況,這彎曲形狀是人在成長中,脊柱因長年負重而在逐漸形成的,為人體後天被動所為。脊柱彎曲的形狀,可以用“四曲”來形容,即:頸前凸,胸後凸,腰前凸,骶後凸。見下圖:

老六路盤拳走架中的豎脊

​脊柱的彎曲雖為衆人生理之常态,但并非身體健康的善益之事,這樣的彎曲容易造成椎關節間隙不均,受力不勻,随身體機理退變很容易造成病症,甚至成為很多肩頸腰腿疾病的根源。

3

太極拳有“以後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氣”的法則。有意識的通過一些如太極拳的“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胯裹臀”等鍛煉方式,拔拉脊柱,使其曲幅減小或消失,回歸先天的自然狀态,是非常有利于養生健身的。如下圖:

老六路盤拳走架中的豎脊

現在回憶恩師當時的講授,可以說就是調直脊柱的過程。(當時是以無極樁站姿講授),恩師對調脊柱的講授内容大緻如下:

1、大椎穴往後,有往後上挂靠之意,如同把衣服挂在微高的衣架鈎上一般。穩定好大椎後,沿大椎往下一節一節松開脊柱,骨節間要有松垂感,像要把12節胸椎骨拔開骨縫捋直捋順一般。可以說這即是調整“胸曲”的過程。

2、繼續往下松拔骨節的同時,命門有往後貼(撐)之意,之是以我用“貼”字,是因為當時恩師用手輕撫我命門位置,同言語告知我讓命門處貼他老人家的手,到真有貼靠感為止。這過程可以說是調整“腰曲”的過程。

3、貼命門松腰椎的過程中,骶骨處自然随之前插上翻,而這過程也是胸腰椎再次捋直的過程,骶骨骨節雖有松開之意,但多是意想,不似胸椎腰椎松開那麼真實明顯(我個人的感受體悟)。這過程可以說是調整“骶曲”的過程。

4、這之後,才是下巴微找喉部,同時喉部有往後微貼之意,如能感覺下颚處沿耳内側往上直至百彙相交有股麻麻酥酥的熱感上湧為最好。這過程可以說是調整“頸曲”的過程。

這過程中,既要将脊柱調直調順,也要有将各骨節上下對拉拔開之感。

4

汪脈理法中,調直脊柱在養生與太極技擊中的作用與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汪永泉先生将太極動作分為身形和手勢。以動腰、胯、膝者為身形,動肩、肘、腕、手者為手勢。身形在下,手勢在上,腰脊連接配接這上下。

腰脊正直能貫通上下,上部所受之力迅速下傳而得到化解;下(勁源)之力能最大幅度貫通上部不受截留。正如拳論中說:“蓄勁如挽弓,發勁如放箭”。

脊柱之曲以腰曲最為關鍵,也即是命門之處,這應即是恩師在其親授講課中,時常提醒要“貼腰”、“貼(撐)命門”的緣故吧。

了解了豎脊之要,對了解恩師的“魚竿理論”、汪永泉先生的“三關理論”應也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