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你很難将網上看到的“年輕人”,和線上下感受到的“年輕人”,嚴絲合縫地關聯起來。
線上,外放,在數字遊民的身份認同下随時“發瘋”,通過找到和自己同頻沸騰的網際網路鄰居獲得即時快樂;線下,高冷,樂于追求一種“什麼都淡淡的”生活方式,在看似平和的精神狀态中高壘自我邊界。
但這種迎面而來的割裂感,正在神奇地消失于一個公共空間:城市地鐵。
廈門地鐵的樹洞,寫滿了調侃生活的段子:
廣州地鐵的大屏,旁若無人地陳列着過生日的喜慶感:
杭州地鐵,則是把學生時代的“告白牆”,重新搬上了電子螢幕:
西安地鐵,在“地鐵把手”上留下低頭族容易錯過的走心投稿:
一邊是早晚高峰的洶湧人潮,一邊是戳破平靜的鮮活發言,讓人莫名生出一種恍惚感:看似沖突的大家,原來也會喜歡在這些空間舒展情緒。
脫離“已老實求放過”“打勞工打工魂”的快餐式口頭禅,情緒價值在這一場景,突然被無限放大了。
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公開出醜,往往會被本人或者旁觀者打上“社死”的标簽,貶義色彩不言而喻。
但事實上,差別于因為網絡暴力陷入聲譽掃地的嚴肅情景,停留在自嘲層面的“社死”,早已和“街頭看熱鬧”一樣被視為生活樂子的存在。
以層出不窮的互動營銷為例,和店員對暗号的取單方式不“社死”嗎?被陌生人圍着唱生日歌不“社死”嗎?但大家往往是一邊拒絕、一邊還玩得不亦樂乎。
這種玩法既讓人有種身份識别的“想曬”沖動,又能借“出醜”效應助推話題傳播。
品牌的目的也很直白:制造一種全新的體驗,用尴尬體驗刺激認知。
相比之下,大家之是以願意在地鐵空間投稿留言、袒露“社死”的一面,原因在于它在“娛樂性”的基礎上,更多了一層友好感。
作為城市化産物,地鐵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藏着強烈的情感印記。它既是一個頗具現實世界帶入感的公共空間,同時也是一個巨大的數字遊民集散地,這種虛拟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群像重疊,讓大家的安全感和認同感高度濃縮。
從這個場景切入的内容互動,很容易引發路人情感的小規模爆發,特别是面對這些非營銷的情感内容,共鳴往往來得更病毒式。
·電影《時空戀旅人》
試想一下,上一秒,大家都沉浸在這種既尴尬又刺激的氛圍中;下一秒,密集的人潮湧動,擦身而過之間瞬息萬變。
在這個迎來送往的“抽離”場景中,文字所帶來的聚焦感讓人在直視後不由遐想,情緒也無形中被放大了。
或走心的,成為改變某個人心情“偶然”但“決定性”的因子:
或毒舌的,在分享自嘲中觸發歡聲笑語:
或腦洞的,小孩子看故事書,成年人地鐵裡玩“真心話接龍”:
或qq空間風的,讓沉睡已久的記憶和雞皮疙瘩同時複蘇:
相比于單純的“濃人”或者“淡人”,濃淡相宜,在地鐵這個空間裡似乎達到了平衡。
或者說,在地鐵這個“低空飛行”的短途旅行中,當這些滾動的文字被乘客注意到時,生活有呼吸感的一面也得到了展示。
就像用“便利貼”寫下不好意思表達、或沒機會當面表達的話語,自帶真實感和趣味性的地鐵投稿,往往更能吸引路人的注意力,也給城市人文打開了一面小窗。
廣州地鐵今年1月允許個人投放廣告後,生日祝福、相親資訊、求職履歷等各式内容接連閃現,不僅被網友戲稱是“大型整活現場”,相關話題更是沖上社交平台熱搜。
其中有給自己打廣告,順便用冷笑話給地鐵“降溫”的:
也有給貓貓過生日的:
一句“小貓雖然不能出門,但主人永遠會為了讓毛孩子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而努力”,解凍了來往路人疲憊麻木的心。
還有給人生喜事打廣告的:
借助電子大屏傳播和儲存快樂記憶,也算是賽博時代的數字儀式感。
相信大家在投稿留言時,大多都是抱着一種“我要發瘋”的心情,但從實際反響來看,廣州地鐵的這波操作,顯然是在“城市人文關懷”的命題上拾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大家的留言讓城市性格有了更具象的細節,反過來,通過充當城市個體發聲的話筒,城市包容、多元的地域标簽也被大家印得更牢了。
一場關于“XX城市地鐵樹洞是什麼風格”的神秘大讨論,也就此開啟。
杭州地鐵《情書》留言牆,風格:情情愛愛大雜燴(夾雜雞湯)
同樣是熱烈情緒的表達,相比網易雲音樂評論區,杭州地鐵樹洞更适合結合場景使用,體驗感宛如開盲盒。
如果你在送别的心緒下剛好看到一條有關離别的投稿,大機率會覺得這是一種“玄學”小确幸;當然,如果你這種情境下讀到的是一句土味情話,也擋不住“腳趾摳地”的尴尬感突襲心頭。
廈門地鐵樹洞:與其為難自己,不如為難别人,與其自我反思,不如反問大家。
如果說杭州地鐵的投稿内容是語言質樸、情感濃烈,那廈門地鐵的樹洞則是以幽默的吐槽表達情緒、緩解壓力、引發共鳴。
你來我往間不僅被大家玩出了隔空對話感,網友們甚至樂于到處搜羅各種玩梗金句,并總結出了“周一早上大家創作欲望最旺盛”的規律。
廣州大屏:顯眼包的快樂,必須讓你懂。
有祝福陌生人的廣告:
有離職打卡自己廣告的腦洞er:
以往我們會說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而現在地點轉換,當顯眼包是一個“傳染快樂”的顯眼包,相信走過路過都不免要多看幾眼。
當生活感湧入地鐵,擡頭四望,有人吐槽早八的“反人類”,有人感慨友情的美好,有人自嘲生活的心酸......不華麗的口頭表達,卻自成一道風景。
這種用“瘋言瘋語”解構地鐵的變化,退一萬步說,其實也在給一座城市打廣告。就像這位網友的發言,不拉踩,但地鐵空間本可以有更好的人文潛力。
而且如果把視線範圍拉得更遠些,你會發現幾乎每個城市地鐵都有自己出圈的内容。
可能不止是留言投稿,地鐵本身的宣傳智語就被不少路人評論“戳到”:
看到這裡的大家,相信已經忍不住想要拿出手機@自己的城市地鐵:什麼時候安排?我已經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