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貴元被舉報強制猥亵一事引發輿論關注。在接獲舉報24小時内,中國人民大學完成調查,通報稱舉報情況屬實并開除了王貴元。

此外,陝西師範大學、山東理工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高校也相繼有教師被舉報涉性騷擾、家暴等師德失範問題,各高校随後也釋出聲明介入調查,并對涉事教師予以處理。

在此背景下,一篇8年前刊載于《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的研究文章《高校性騷擾:特征、現狀、成因與應對機制——以女研究所學生為重點的實證分析》受到關注,在高教圈内被廣泛轉發。

澎湃新聞注意到,該文被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項目,作者為從事教育管理心理研究的時任西華師範大學副教授李佳源和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的方蘇甯。

文章稱,高校性騷擾危害深遠,是為一類特殊的性騷擾,其中女研究所學生又是遭受性騷擾的重災區。該研究以四川、安徽兩所高校的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嘗試提煉歸納高校性騷擾典型特征。

研究中,作者将“高校性騷擾”界定為“教師在性欲和性的認同方面濫用權力,對學生以肢體行為、語言文字、音像電子資訊等方式實施的侵權行為,妨礙和損害學生充分享有教育的福祉、氛圍和機會”。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文章表1顯示,在回答何為高校性騷擾時,研究所學生對“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要求發生性關系”屬于性騷擾範疇的認同度最高,達到92.2%;其次有58.9%确定“制造沒有必要的身體接觸”屬于性騷擾;而對“導師發送暧昧挑逗資訊”“長時間注視敏感部位”以及“強制喝酒與陪酒”持非常認同态度的研究所學生,要麼未過半,要麼不到六成;“二人獨處時,交流話題多涉及私人生活”及“對個别人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興趣、關注與關心”的認同度,多處于比較認同和不确定之間。

作者認為,“女研究所學生對高校性騷擾認知不完整,概念窄化,對其豐富的表現形式缺乏應有的敏感與警覺,如特殊的關心往往是高校性騷擾慣有的節奏,為進一步性騷擾埋下伏筆。”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在該研究調查中,承認自己遭遇過性騷擾的女研究所學生僅占近7%,認為自己周圍的同學或在其他高校讀研的朋友遭遇過性騷擾的則達32.56%。

對此,作者認為“調查結果與高校性騷擾典型特征中的高度隐蔽性相符,隻有研究者采取迂回投射的發問方式才能更多地接近真相。性騷擾在高校女研究所學生中一直藏而不漏,是以投射在他人身上的32.56%的資料更接近事實”。

通過進一步訪談,作者發現,若是厘清高校性騷擾概念與表現,那麼無論是本人還是周遭人遭受性騷擾的比例都會顯著升高。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面對高校性騷擾,女研究所學生通常是如何應對的呢?該研究調查發現,女研究所學生遭遇性騷擾選擇躲避的高達64.3%,排在第二位的則是沉默。

在作者看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高校性騷擾表現尤其彈性、手段多元、實施條件便利等特征以及高校防範應對機制缺席所緻。”

8年前論文引關注:以129名女研究所學生為調查對象 分析性騷擾

關于高校性騷擾的危害,該研究調查結果顯示,68.2%會對教師角色産生偏見,降低人際信任;53.5%的人認為自身的愛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受影響;66.7%的人認為遭遇性騷擾學業受到影響,會降低環境安全感。

作者分析稱,“若高校教師不僅不是社會道德的示範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反而扮演了性騷擾行為人的角色,研究所學生的信念會被破壞甚至颠覆。這種信任體系的崩潰和道德底線的失守,會讓被騷擾的學生喪失自信,沖擊自身原本建構的價值體系,通過破壞學生價值觀影響社會價值體系的建成。”

該研究還從五個方面分析了高校性騷擾的成因:

其一為“兩情相悅”——超越師生關系倫理的自然生理說。該理論認為,性騷擾産生的原因在于人們之間的一種天然的、生理上的性的吸引。在李佳源、方蘇甯兩人的調查中,59.7%的人認為是女生對研究所學生導師的仰慕心理所緻,38.0%的人認為性騷擾發生源于女生不自重,難以抗拒兩性間自然的吸引,是雙方的自願行為。

其二為“無知無畏”——女生性生理成熟與性教育嚴重滞後的反差。該研究調查發現,64.3%的研究所學生傾向于認為研究所學生性知識教育、性心理教育及相關法律知識教育不足是性騷擾發生的一大原因,還有73.7%的人認為研究所學生缺少足夠的防護意識和自我保護手段。

其三為“威逼利誘”——脫缰的導師權力:以權謀性。該研究調查結果顯示,78.3%的研究所學生非常認同是由于研究所學生導師權力過大,壟斷學術資源,學校對其缺乏相關的監督與管理,進而導緻性騷擾事件頻發,衆人知之卻甚少。文章同時強調,“師道尊嚴”“尊師重教”是長久被推崇的理念,這更為研究所學生導師增添了無形的權力。

其四為“一團和氣”——支援性騷擾的高校組織文化氛圍。文章指出,目前中國高校不僅缺乏防治性騷擾的組織文化氛圍,更有支援性的組織文化氛圍。作者舉例稱,導師對女研究所學生有不恰當的性别角色期待,以性的角色而非學生的角色對待女生被合理化、最大化。

其五為“無拘無束”——師德監管考核機制不健全。調查資料顯示,高達87.3%的人認為導師師德低下,道德底線失守是性騷擾原因之一。而與此同時,78.3%的研究所學生認為高校研究所學生導師監管考核機制不健全,未将性道德納入考核範圍,才緻性騷擾事件頻發。

文章最後,作者建議從五個方面入手建構常态化的高校反性騷擾機制:落實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具體實施辦法,完善導師監管考核體系;在高校内外建立多元度的法律保障機制,推進校園依法治理性騷擾;探索與建立高校專門反性騷擾機構,暢通學生性騷擾投訴求助管道;普及推廣“反性騷擾”教育,完善相關課程設定,澄清認知誤區;拓展完善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功能,重視專業性疏導性騷擾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調查發現,研究所學生面對性騷擾的其他應對方式中,求助學校相關管理部門的人隻有26.3% ,表現出求助學校無門的感受;同時,在反性騷擾途徑中有86.1%的人認為有效制止高校性騷擾的對策之一則是設立處理性騷擾的專門機構,暢通性騷擾投訴管道,反映了學生對校内相關投訴求助管道強烈的渴望與需求。

來源:澎湃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