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車上的女孩》改編自英國作家寶拉·霍金斯(Paula Hawkins)的同名小說,在電影中以倫敦為背景,搬到了紐約,由《幫助》導演泰特·泰勒(Tate Taylor)執導,艾米麗·布朗特(Emily Blunt)、麗貝卡·弗格森(Rebecca Ferguson)和海莉·貝内特(Hayley Bennett)主演。
排除驚悚和懸疑的劇情,《火車上的女孩》想要呈現的其實和《求助》在女性問題上是一樣的,盡管背景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如今的女性無論是在情感上、婚姻、家庭、社會角色上,還是被無處不在的父權制所束縛,并限制女性, 可能不僅是"沙豬"的男人,也可能是沉浸在父權制思想中的國家已經潛移默化地被女性自己潛移默化。
在劇情安排上,前剪的段落清晰,讓三個女性角色各用第一人稱叙事,讓觀衆了解角色的背景、性格,以及随着叙事觀點的差異留下懸念因素。
最後,它回到了由主角艾米麗·布朗特(Emily Blunt)飾演的瑞秋身上,謎團解開了。就影片的結局而言,編舞家其實是故意要把觀衆引向錯誤的方向,雖然似乎到處留下痕迹,但各種線索和結果卻沒有很深的聯系。
好在眼前的四分之三劇情節奏都掌握得很好,不斷的倒叙讓影片保持在高度懸疑的氛圍中,至少讓觀影者在真相大白之前,用腦筋掙紮,變得癡迷于推理,這樣他們就不會感到無聊。
再加上海莉·貝内特(Hayley Bennett)對角色的冰冷,魅力神秘感,大膽的裸露旋鈕和甜美醒目的表演也令人驚歎。
最終結果的逆轉,對我來說有點突然,但複仇的逆轉,也讓《火車上的女孩》這個主題更加突出。
影片中的三個女性角色,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無形的,精神上的還是身體上的,實際上都受到男性角色的限制和壓迫。前一段所展示的電影中沒有一部是女性以任何方式受到男性或整個社會的限制。
瑞秋因為不能生孩子而用酒精麻痹自己,梅根因為意想不到的過去而害怕生孩子,甚至和安娜在一起,她也因為害怕失去孩子而失去了自我和自我鄙視。
生育這個東西,本應是人生的美好禮物,卻卻成了這三位主角乃至世界上許多女性的夢想和壓力。在女權主義者日益重要的今天,這種束縛,到底是父權制社會悠久曆史的遺産嗎?還是女性自己沒有想到這一點?
當然,前面還有大衛·芬奇的《迷失的情人》,這類懸疑片、驚悚片和與女權主義相關的電影都沒有迷失,《火車上的女孩》盡管有品味,但排行,就檔次而言,可能隻有《迷失的情人》的七大元素。
至于演技,盡管艾米莉·布朗特(Emily Blunt)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裡都醉醺醺,機智,但與《消失的情人》中的艾米相比,真的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事實上,艾米麗·布朗特的演技應該比羅莎曼德·派克更好,導演大衛·芬奇的指導或編排電影的能力令人欽佩(沒有人發現,在《消失的情人》中,本·阿弗萊克和羅莎曼德·派克是如何突然變得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