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楊俊霞
在媒體從業20多年,在46歲時第一次跑上了奧運,作為場外記者來到了巴黎。
租住17區,無意間邂逅了一個老巴黎。
子居巴黎二十日,觀賽,閱人,曆事,讀城。
巴黎奧運,似一部拍了百年的劇本
巴黎時間7月28日下午,奧運會沙灘排球在埃菲爾鐵塔下的戰神廣場賽況激烈,朋友圈被同僚的報道刷屏。
記者 姚穎康 攝
彼時,我與一位“華二代”在莎士比亞書店的露天咖啡館作采訪,身後,是搭着腳手架的巴黎聖母院。地方是随機選的,因為她在巴黎大皇宮做奧運志願者,我在巴黎鑄币博物館探訪奧運獎牌展,她說我們選個中間的地方見面吧。
莎士比亞書店門口排着隊,有不少亞洲面孔。電影《愛在巴黎日落時》、TVB的《沖上雲霄》都在這裡取過景。海明威說:沒有錢買書的日子裡,他就跑到莎士比亞書店借書看。
全世界的記者,無論你是跑體育還是跑财經,“一見”巴黎,即“文藝”。
在巴黎做奧運外圍記者,接到這個任務的第一反應便是,“補課”“複習”。我承認,出發前,我把20年前寫的法國電影影評翻出來“酸”了一下自己。來巴黎的飛機上,我在國航的影音庫中翻出《悲慘世界》,就是安妮·海瑟薇拿奧斯卡的那一部音樂劇。争分奪秒,把冉阿讓的故事複習了一遍。一萬英尺的高空,我一直在看法片,典型Nerd血質。
莎士比亞書店
落地來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矮矮的五六層,暖灰色的屋頂,打開進戶門便是一個旋轉樓梯,窄窄地陡陡地鋪着紅色地毯。我說:“有點像《艾米莉在巴黎》的那個房子呢。”95後的應姑娘回:“淡定淡定,巴黎都這樣……”
穿行巴黎數日,發現刻在我腦海中的提前準備的功課永遠不夠,因為巴黎像是一部更新不停的劇本,不曾降大幕的歌劇。
有沒有被開幕式刺客穿梭下的電影片單驚豔?從1924年到2024年,奧運回到巴黎,如同一場拍了百年的電影,開演第二季。
隻是這新一季,塞納河畔、盧浮宮旁、鐵塔之下、皇宮内外……文學疊加競技,藝術邂逅賽事,狹路相逢,新一季的劇本新鮮、激情……正在上演。
黃雨婷的17歲劇本,奇妙燦爛
這兩日,朋友圈很多人在“曬”一塊石頭。
這塊大石來自浙江台州的上鄭鄉仙石村。從這個村莊走出的黃雨婷,手握神槍,在巴黎奧運擊落首金,打開了一部無與倫比的17歲劇本。
記者 姚穎康 攝
這塊大石頭,早在奧運之前便已聞名。如果讓外國人拍成電影,它大概可以是《星球大戰》裡的光劍,又或者是《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棒。
它最早出現在我的關注裡,是因為去年杭州亞運,我在賽事一線蹲守統籌相關報道。當時剛剛過完17歲生日的黃雨婷,是媒體預測奪金熱點。同僚提前追蹤黃雨婷近半年,在亞運開幕前便已多次前往台州探訪。“石來運轉”的寓意如此好,這段故事自然早就存進了素材庫。
2016年8月,台州遭遇台風“利奇馬”,多條道路被泥石流阻塞。當晚兩塊巨石從仙石山滾落,一塊把道路砸出了大坑,另一塊則與路旁小樓擦肩而過,立在了門口。這棟小樓,就是黃雨婷爺爺的祖屋。當晚,一家三代都在屋裡。彼時,十歲的黃雨婷剛開始學習射擊。
2019年全國U18射擊錦标賽,13歲的小雨婷一人獨攬三項冠軍;杭州亞運射落三金,“三冠王”名揚天下。此後,黃雨婷爺爺家便成了“打卡點”。石頭成了幸運的象征,常有人會去看看 。
這段素材有點中國傳統意義的美好期許,是否成文,讓同僚有點糾結。但一個17歲的少女,如此氣定神閑,委實令同僚覺得奇妙。而她的成功絕非偶然,離不開常年的努力、刻苦,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競技體育有時是一種殘酷美學。被人記住,又是一件多麼幸福和幸運的事情。
就是此刻了,法蘭西之夏,那束光照在了她的身上。這就是黃雨婷17歲的劇本,奇妙燦爛。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