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軍第4軍11旅作為印度的王牌部隊,去北非打過德軍,⼜在緬甸跟日本人交手,在⼆戰中曾作為英軍序列在北非和“沙漠之狐”隆美爾率領的德軍交過⼿,算是印度的“百戰之師”。然而就是這樣⼀支最強勁旅在瓦弄之戰中被我軍⼀舉擊敗。那麼使印軍從戰争神壇上跌落的這樣⼀場戰役究竟是如何展開的呢?
⼀、瓦弄之戰的背景
瓦弄之戰的爆發有着深刻的曆史和現實原因:
⾸先是邊界争端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存在着曆史遺留的邊界劃分問題。
英國殖⺠統治印度期間,炮制了所謂的“麥克馬紅線”等非法邊界線,為中印邊界争端埋下了禍根。
其次,與印度的擴張政策有關。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的殖民主義思想,企圖通過蠶食等手段侵占中國領土,不斷在邊境地區挑起事端。而瓦弄則被當作為入侵中國的軍事基地。瓦弄離大陸實控線不到20公⾥,該地可作為前進基地;同時地形險峻,山高、谷深、絕壁多,四周群山壁立,可以說是⼀個易守難攻之地。
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對印度的擴張行為起到了⼀定的縱容作用。印度錯誤地認為中國⾯臨諸多國内和國際問題,無暇顧及邊境事務,低估了中國維護領土主權的決心和能力。
在這種背景下,印度的侵略行為不斷更新,最終導緻了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爆發。
⼆、戰争經過與結果
瓦弄,位于大陸西藏察隅地區,是中印之間的争議地帶,總⾯積3000多平方公⾥,1942年這個地方被英國非法侵占,印度獨立後繼續駐軍強占。印度從50年代開始推⾏“前進政策”,瓦弄成為印重要的據點被印度期非法占有。
然而印度的野心卻不止于此。1962年戰争的硝煙彌漫到了這裡,戰争打破了它以往的平靜。印度總理尼赫魯制定“前進戰略”,妄圖啃噬大陸東北邊境,他組建了⼀個“東北兵團”負責對華擴張。
1962年5⽉,印軍⾮法越境後和解放軍邊防部隊交火,被解放軍斃傷數十人。印度總理尼赫魯為此向中國抗議,随後在邊境地區軍演,并增兵5萬。
面對印度的侵犯,1962年10⽉,中央軍委決定發起“對印⾃衛反擊”,解放軍進攻印度在邊境上的部隊,奪回部分領土,斃傷印軍2000多人。印度随後向東北兵團增兵12000人,其中瓦弄地區增兵⼀個旅,共2000多⼈。印度派陸軍第4師第11旅駐紮瓦弄,下屬4個步兵營和4個直屬炮兵連。
130師師⻓董占林在瓦弄前線指揮作戰,戰前董占林先派⼏個連搶占瓦弄地區的⾼地,在11⽉12⽇占領瓦弄05、07号⾼地,并且跟印度軍隊交⽕。印度軍隊對05、07這⼏個⾼地進⾏了圍攻,最多的時候⼀天進攻9次。
11⽉13⽇到16⽇,印度軍隊持續進行攻堅⾏動,解放軍隻有⼀個連防守⾼地,印軍卻連⼀個營也打不下來。
11⽉16⽇中國軍隊用榴彈炮對瓦弄的印軍陣地進行轟炸,炮擊過後解放軍戰⼠開始沖鋒。印度軍隊立刻收縮陣線,解放軍戰士用“40火”和75無後坐力炮對其碉堡進行定點清除。
16日下午13點,印度軍隊已被我軍分割,11旅全線潰退。14時,前線督戰的印度第4軍軍⻓卡爾見⼤勢已去,坐着直升機逃跑了,印軍土崩瓦解。17時,解放軍占領了瓦弄。印軍大量逃竄到⾬林中,戰役在17、18⽇繼續進行,解放抓到了大量俘虜。印度11旅此戰傷亡和被俘1200多人,其中750多人陣亡。解放軍繳獲⽕炮60多⻔,步槍近千⽀,完全肅清了瓦弄地區的印度軍⼒。
瓦弄戰後,第11旅⼏乎全滅,印度政府聞者皆驚。卡爾中将被尼赫魯撤職查辦。
11⽉20日,印度第48旅全軍覆沒,尼赫魯向美國求援以圖擺脫危機。
11⽉21日,解放軍宣布停戰撤軍,主動撤軍20公⾥,雖然印度仍舊⾮法占領着“麥克馬紅線”領土,但已不敢再滋生事端。
瓦弄戰役中,我軍共殲滅印軍1256人,其中擊斃754人,俘虜502人,第130師于1962年12⽉7⽇撤離瓦弄,傳回回川。
1963年4月至5月在察隅地區的巴底通,我軍主動釋放了在瓦弄戰役中被俘的全部印軍官兵。;繳獲印軍⻜機、直升機各1架;繳獲106.7迫擊炮10門、75⼭炮8門、81迫擊炮13門、51迫擊炮31門,⽕炮共計62門;繳獲輕重機槍94挺、其他各種長短槍715支、炮彈1萬餘發、槍彈102萬餘發、⼿榴彈5400餘枚、地雷1400餘枚,以及其他裝備、軍用物資⼀⼤批。我軍傷亡752人,其中犧牲198人、負傷554人。
三、戰争結果分析
曆史的天平最終會傾向正義的⼀方,瓦弄之戰,印度戰敗中國取得壓倒性的勝利,其背後也有着深刻的曆史原因。
從在印度方面來看:
⾸先,印度在武器裝備上存在問題。中國軍隊全面換裝“56式槍族”,戰士們手裡是10發彈容量的56半,班排幹部手裡是30發的56沖,加上每個班⼀挺56式班用機槍,火力已經很強大。但印軍的武器,士兵還在拉⼤栓,使⽤英國半個多世紀前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少數人有半自動步槍,機槍的數量也少于我軍。火力差異讓印軍在戰争中明顯處于劣勢。
其次,印軍軍事防禦工程脆弱。甚至連雕堡都是用泥土和樹杈組成。修建工事的時候大量使用木樁和樹枝,前方擺幾個麻袋,頭頂架上木樁就是個碉堡,
表面用泥塗抹,什麼鋼筋水泥⼀概沒有,如何去抵禦呢?
從我軍方面來看:
⾸先,戰略戰術運⽤得當,指揮政策靈活多變。近夜戰和迂回包抄戰術運⽤得恰到好處。我軍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穿插戰術。通過派遣精銳部隊繞到敵軍後方,切斷其補給線和退路,打亂了印軍的整體部署。
這種戰術不僅有效地分割了敵軍,還使其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為最終的勝利做好了紮實的基礎。
其次,戰⼠們英勇和頑強的奮⽃精神。他們不顧個人安危,沖鋒在前,為了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舍生忘死。每⼀位戰⼠都懷着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絕不允許祖國的一寸土地被侵犯。
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中,我軍克服了重重困難。瓦弄地區地勢複雜,高山峻嶺、深溝險壑,給⾏軍和作戰帶來了極⼤的挑戰。但戰⼠們憑借着堅強的意志和出色的适應能力,翻山越嶺,穿越密林,以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為先。
瓦弄之戰的勝利,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精神上的勝利。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軍人的英勇無畏和頑強拼搏,也讓那些觊觎大陸領土的敵人望而卻步。
同時,民族向心力極強,軍民一心,戰備補給充⾜。藏南地區交通極其不便,山區⽆路,所有物資都靠人扛馬馱,解放軍發動上萬名民工,拉着⼏百頭牦牛運送物資,及時把軍⽤物資送到了⼀線。
四、總結
瓦弄戰役的勝利,震撼了印度朝野。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内維爾·⻢克斯⻙爾有以下記載:
“新德⾥到了11⽉18⽇才釋出瓦弄失陷的消息,事先還公布了關于瓦弄地區正在進⾏激戰的報道。這個消息⽐塔格拉⼭脊潰敗的震動更⼤。⼀般公衆都認為,在塔格拉⼭脊印度部隊是遭到了突然襲擊,認為中國部隊的進攻像是⼀次由步兵偷襲的珍珠港事件。但瓦弄卻是⼀個重要據點,控制着通往布拉⻢普特拉河⾕的通道,⽽印軍在這⾥⼜⾜⾜準備了三個星期,事實上是采取着攻勢,現在⼜敗退下來。”
瓦弄⼤捷,對印度尼赫魯政府的擴張主義侵略野心是⼀個沉重的打擊,
而對我們全國人民和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則是⼀個很大的⿎舞。然而我軍在勝利之後便撤軍了。《孫子•用間篇》有雲:“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裡,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内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戰争本身對于老百姓來說便是一種傷害。我們這個民族最不缺的就是精神力量,日本人不懂,印度人也不懂。
即便是用各種經濟學模型計算出來自己必定能赢,他們也⼀定會輸,因為他們不懂中國人,我們這個民族是世界上最堅韌的民族,⽆論遇到什麼樣的困境,從來沒有什麼人能真正征服我們,曆時千年,依舊如此。這是⼀個有着⽆數缺點,卻也是有着無數優點⽆數先進性潛⼒的民族,經濟學家也無法計算。
千年餘音仍不絕于耳“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參考⽂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資料第四⼗四輯.[M].1992
2、《中印邊境瓦弄反擊戰英模報告會》,傅錫志
3、《中印邊境東線瓦弄之戰》,李昌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