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今日女報/鳳網記者 江昌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課題組在2020年至2022年針對3108名未成年學生的調研顯示,53.5%的學生遭受過校園欺淩。
孩子在學校遭遇霸淩,父母該如何應對?近日,記者采訪了永州祁陽市家庭教育指導老師徐豔飛,她分享了如何用家庭教育指導課程幫助父母和孩子反校園霸淩的故事。
孩子遇到校園霸淩,父母如何出手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課題組的這項研究顯示,校園霸淩中占比較高的現象包括東西被偷(52.8%)、被取笑或捉弄(37.2%)、被辱罵(33.7%)、遭教師體罰(28.3%)、東西被人故意損壞(20.2%)、被人歧視(19.1%)、不許上課(15.4%)、被人孤立排斥(14.1%)等。
據徐豔飛了解,除了少數極其嚴重的校園欺淩,不明顯的欺淩情況更多。比如,幾個同學孤立某個同學,把他的東西故意扔到地上或校園裡某處;一些長得高壯的學生,存在生理上的優勢,欺負個子矮的學生比如推搡或者是言語暴力等。此外,還有網絡欺淩——一些孩子利用手機通過網絡形式說某人壞話并孤立排擠等。
“這些看似‘鬧着玩’的小事,其實可能是欺淩的苗頭,或會導緻後續發生嚴重的欺淩。而且校園欺淩一般不是短期發生,而是長期現象。”徐豔飛告訴記者,校園欺淩的對象通常是“老實孩子”。一般多為留守兒童和困境家庭兒童,這類孩子缺少家庭足夠的關心關懷及健全的引導教育,更容易成為欺淩者眼中“好對付”的主要對象。
徐豔飛說,校園欺淩事件發生的原因,需從欺淩者和被欺淩者兩方面來看。一般被欺淩的孩子偏内向、性格較孤僻、自卑、不太開朗,父母性情不穩定、脾氣不太好,對孩子寬容度不夠。而從欺淩者來看,這類孩子相對比較霸道,他們通常三五成群,喜歡合夥欺負别人,他們的原生家庭可能也存在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課題組在2020年至2022年針對3108名未成年學生的調研顯示,面對這些校園欺淩,20.3%的學生要再次發生同樣的事才會向老師、校上司或家長報告,還有1.9%的學生從不報告。
徐豔飛說,被欺淩後,通常孩子内心會産生恐懼。比如,他們害怕被打得更重,還擔心老師和家長不了解和批評,一般不敢及時報告,是以可能引發多次被欺淩,其所帶來的身心傷害深遠,甚至引發精神疾病。另外,一般家長也是在孩子出現異常反應和情緒時,才會覺察到問題。
而讓徐豔飛擔憂的是,有研究表明,遭受過校園欺淩的學生可能有着比同齡人更低的學業成就、更少的人際交流、更高的患病風險,以及更高的抑郁風險。更有甚者,他們因曾遭受校園欺淩而在成年之後心懷怨恨,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我想為那些被霸淩的孩子父母出點主意。”于是,徐豔飛自己研發了一堂教育家長反校園霸淩的課程——《孩子遭遇霸淩,父母如何出手》。
活用課程知識,父母是孩子的堅強後盾
宇浩(化名)今年8歲,原本是一個乖巧、性格開朗的男孩。
宇浩的父母因感情不和離婚,宇浩從小跟奶奶和爸爸一起生活。脾氣暴躁的父親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孩子一旦犯錯,他就大聲吼叫孩子,很少冷靜下來講道理。孩子遇到事,也不敢跟父親求助。
是以,在離異家庭長大的宇浩,形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也不愛跟人說話。
今年3月,宇浩父親參加了徐豔飛的家庭教育講座。徐豔飛在課上講的“父母要冷靜,不要用粗暴的教育方式,而是要走進孩子的心裡”,深深觸動了他。
4月的一天,宇浩父親發現了孩子的異常:總是睡不好覺,還多次找理由不去上課。
“孩子可能被霸淩了。”父親想起徐豔飛老師在課上講的内容,一改以往暴躁的脾氣,坐下來輕聲細語跟宇浩交流。
原來,兒子在學校多次被人霸淩,霸淩者傑鵬(化名)是班裡最調皮的孩子,他脾氣很大,在班上随時随地都可能發作,隻有班主任的課才安分一點。
傑鵬還總是選擇在廁所等監控死角霸淩宇浩。每次霸淩後,傑鵬都威脅宇浩不要告訴老師和家長,“孩子多次被霸淩,從來沒告訴過我們,他不敢說。如果我還是以前的急脾氣,孩子估計還是不敢說。”宇浩父親說。
後來,宇浩父親又熟悉了徐豔飛在課程上介紹的反霸淩相關法規,并學習了教育兒子的方法。
“我告訴家長,孩子被霸淩後,首先不能指責自己的孩子,而是要告訴孩子,是霸淩者的錯。”徐豔飛說,宇浩父親首先是鼓勵宇浩,并安撫他的情緒,“我引導孩子父親在處理被霸淩事件時,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願,最忌的是把自己的孩子放一邊,由家長出頭去打霸淩者,以暴制暴其實對孩子也是另外一種傷害。”
在徐豔飛的指導下,宇浩父親和學校積極溝通處理傑鵬的霸淩行為。與此同時,徐豔飛也告訴霸淩者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傑鵬的父母長期溺愛孩子,事情發生後,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給他們普及了反霸淩的相關法律,并讓他們改變溺愛孩子的教育方法”。
後來,傑鵬的霸淩行為受到了學校的嚴肅處理,宇浩也繼續上學,并跟父親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作為父母,在孩子被霸淩後,最重要的是給孩子傳達一個理念,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堅強後盾。”徐豔飛說,越來越多被霸淩孩子的父母,在聽完課程後,都主動找她求助,并在微信上分享自己上課之後回家教育孩子的收獲,“今後,我會根據案例的情況,不斷豐富完善我的課程,去幫助更多的父母讓孩子遠離霸淩。”
編輯:依依
二審:詩韻
三審:歐陽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