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切為了群衆的生命安全——中方縣着力推進防災避險安置場所規範化建設紀實

走進中方縣中方鎮防災避險安置點,房間寬敞舒适,床鋪整潔有序,棉被、應急手電、雨具等應急物資一應俱全。一旁的物資台賬上,亦清晰登記了應急物資儲備種類和數量等。

“在這裡,風不怕雨不怕,像家一樣溫暖。在今年防汛抗災期間,黨員幹部果斷迅速轉移疏散群衆到安置點,保障了大家的生命安全。”說起防災避險安置點,村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防災減災關系民生福祉。今年以來,中方縣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按照“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平災結合、綜合利用”的原則,全面推進縣、鄉、村三級應急避險安置場所建設,優化和完善防災避險服務保障功能,確定受災群衆快速撤離、安全避險、妥善安置,為人民群衆生命安全築牢屏障,進一步提升全縣應對自然災害的整體防禦和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

科學布局 盤活資源

做好防災避險安置點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作縣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此,中方縣緊扣避險轉移關鍵環節,加強前期排查摸底和實地勘探。在選址過程中,以常态防災避險和極端突發災害應對為重點,充分依托和整合現有公共資源,廣泛利用國有及社會閑置資源,規劃建設縣級應急避險安置中心1個、鄉鎮片區分中心3個、村級安置點67個,最大可容納受災群衆13000餘人。

根據建設标準,中方縣應急管理局與住建、民政、消防等部門反複讨論完善,制定出台《中方縣自然災害應急防災避險安置場所建設實施方案》,明确具體的建設任務、建設内容和建設标準。

對于縣本級防災避險安置中心,優先選擇學校、機關機關、企業廠房、人防工程等安全可靠、具備一定生活條件的公共場所,科學合理布局,并在安全地段确定一定數量的公園、廣場、空曠場地等作為應急備用安置點。

而在各鄉鎮,則充分考慮集鎮所在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質條件、受自然災害特别是洪澇災害威脅的人口規模及分布、公共資源承載能力等因素,優先選擇學校、政府機關、養老機構等公共場所,科學合理布局和建設至少1個相對固定的防災避險集中安置點。對于集鎮人口多、居住分散、災害威脅風險高的鄉鎮,則根據防災避險需要,增設相應數量防災避險安置點。

據了解,中方縣在所有行政村(居)委會附近和超過20戶的大型移民搬遷社群(院落),優先利用村(居)委會活動場所、農村互助幸福院、閑置公房、移民搬遷點公有産權房等公共資源,各建設至少一個相對固定的防災避險集中安置點。

“2024年5月底前已完成1個縣本級安置中心、3個片區安置分中心及11個重點村分散安置點建設;2024年底完成剩餘56個村(社群)分散安置點建設,進而實作全縣應急防災避險安置場所規範化、全覆寫。”中方縣明确了防災避險安置點建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規範建設 強化管理

走進中方鎮爐亭坳村防災避險安置點,牆上标準化的資訊辨別張貼整齊,“什麼時候轉移”“轉移到哪裡去”“應急聯系方式”等資訊一目了然。

“公共資訊辨別直覺高效傳遞準确的應急資訊,這意味着,發生突發事件,群衆出家門、出樓棟就能沿着标準化的避災辨別,有序、安全、就近到達避難場所。”中方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楊理成表示。

中方縣緊盯建設進度、建設品質、功能優化等三大重點,嚴格按照《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範》及相關要求,對照“六有”(有場所、有辨別、有裝置、有保障、有制度、有管理)标準,對縣鄉村三級應急避險安置場所進行規範化建設,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防災避險服務保障功能。

随着汛期結束,避險群衆紛紛傳回家中,位于花橋片區的防災避險安置點又恢複了往日的甯靜。“以前每次轉移安置在簡易的臨時安置點,隻有面包、礦泉水、友善面等基本物資,但現在安置點内有床鋪、棉被、電視、風扇,洗衣機,還有醫務室,真是考慮得太周全了。”村民們說。

該縣投入190餘萬元對71處原閑置房屋進行了整理修繕,對場地環境進行清掃清潔,對水電等基礎設施進行維修,完善安置群衆生活所需軟硬體設施;為每個安置點房間配備上下單人床及棉被、飲水機、電風扇、取暖器等生活用品,確定受災群衆能睡覺、有飯吃、能保暖、有幹淨水喝;每處安置場所均設定了從業人員辦公室、警務室、醫務室等配套機構,確定每名避險轉移群衆在臨時安置期間住得安全、過得安心。

管理維護是決定應急避險場所能否發揮最大效用的關鍵。為了確定“建得成”更“用得好”,更好地發揮防災避險安置場所的功能性、長效性作用,中方縣圍繞“轉到哪、轉後如何管理”深入探索、持續發力,做好、做實避險轉移“後半篇文章”。

加強組織上司。成立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任指揮長,縣應急、公安、衛健、消防等部門主要負責人及鄉(鎮)長為成員的應急避險安置管理工作上司小組。

完善責任體系。全縣71個應急避險安置場所(點)都明确牽頭責任上司、鄉(鎮)村幹部及鄉鎮派出所民警、衛生院醫護人員,做到明确責任、細化任務,確定每個安置場所(點)一旦啟用,“個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

健全規章制度。科學制定了《應急避險安置場所啟用預案》《避險轉移安置管理辦法》《應急避險安置場所建設管理規範細則》《應急避險安置場所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檔案,明确指揮機構、災害預警、啟動機制、物資儲備、醫療保障及回遷條件等,確定災害發生時各安置場所能夠迅速啟用并正常運轉,做到關鍵時刻拿得出、用得上。

加強防範 築牢防線

未雨綢缪,防範先行。中方縣通過開展一系列防災減災安全宣傳和安全演練活動,全面提升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引導和促進臨險群衆由被動轉移向主動轉移轉變,更好地發揮好了避險安置場所在災害過程中的減災作用。

做好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全國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産月等節點,組織開展防災減災避險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群、進校園、進家庭”等防災減災知識宣傳“五進”活動,加強警示教育。特别是将防災避險轉移撤離路線、避險安置場所、緊急備用撤離路線場是以及避險自救知識等宣傳到村到戶,着力提升群衆應對各類災害的逃生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讓避災安置場所真正成為“災時”安全屋,“平時”宣教所。

加強應急演練。按照“責任落實網格化、災害監測辨別化、預警體系扁平化、撤離路線可視化、院戶聯防常态化”的“五化”要求,科學設定演練情景,把應對突發極端暴雨山洪、地質地震等災害應對處置作為演練的重中之重,并延伸覆寫到村組、院落、重點戶,在檢驗應急救援隊伍的快速集結和應對處理能力的同時,確定臨險群衆快速安全有序撤離。

強化預防預警。按照“治未病、防未然”思路,通過“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全方位監測預警。防災避險安置場所管理人員高度警惕強降雨,密切關注雨情、水情,按照“早部署、早落實、早準備”的工作要求,嚴格做好設施裝置檢修、物資儲備等工作。

“防災避險安置點建成後,有突發應急情況就可及時啟用,特别是在今年6月份的主汛期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中方縣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切為了群衆,為了群衆不惜一切代價。今年6月中旬到7月初,中方縣連續遭遇了三輪曆史罕見的特大暴雨洪災,全縣上下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嚴格按照“應轉盡轉、應轉早轉”要求,提前轉移各地質災害隐患點群衆981戶2363人和受洪水威脅的5個鄉鎮1289戶3416人,都第一時間妥善安置在縣鄉村三級應急避險安置場所,確定不漏一處、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并安排醫務、警務人員,加強服務保障和日常管理,真正讓每名避險轉移群衆在臨時安置期間住得安全、過得安心,用實際行動構築了一道道守護群衆生命财産安全的堅強“防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部分,專門對安全生産和防災減災工作做了論述,既是黨中央對應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期待要求,也展現出做好應急管理工作對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目标任務的重要作用。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沒有終點,隻有起點。”中方縣應急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頓幫軍表示,下一步,該縣将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工作的能力和抓手,持續完善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加大防災避險安置場所規範建設力度,進一步提高安置場所管理水準,有效維護人民群衆生命财産安全,以應急管理實際工作成效為中方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保駕護航。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承)

繼續閱讀